张萍颖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绸都小学)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劳动教育已然成为五育共融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劳动教育每周不少于1课时”“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1]而教师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直接施行与引导者,在劳动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为促进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就成了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少量专职教师。在2001年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仍有一定数量的劳动教育教师。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师53568人。[2]虽有五万多人,但这些专业的相对劳动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扩散分布于全国小学校中时,想要较好地实施劳动教育仍显不足。同时,在2018年之前由于劳动教育被弱化,高校劳动教育专业开课率减少,使得专业教师培养方面存在一定断层现象。
2.班主任及其他教师。班主任对于小学劳动教育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劳动教育不仅仅存在于每周必须开设的那1课时中,而是无处不在的。它小到教育学生捡起地面的一点纸屑,大到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都离不开班主任浸润式的教育。同时,劳动教育除了需满足每周1课时的必修课之外,还需设立劳动周以及课外劳动教育时间等。因此,少量的专职劳动教育教师以及班主任的加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挖掘一批具有一定劳动技术、具有较高劳动素养,并对劳动教育富有情怀的其他科任教师,鼓励其加入专职劳动教师的劳育队伍共同实施劳动教育。但这些兼职教师只有在劳育专业素养得到切实提升后,才能为劳动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出力献策。
3.典型劳模和技术工匠。在《意见》中确切指出,小学低年级要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养成劳动习惯、能体会劳动光荣。在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同时,进行典型劳模榜样的引入,能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体会到劳动最光荣。与此同时,劳动教育中涵盖了不少专业技术,在专职教师为数不多的情况下,填充拥有精湛技术的工匠大师,不仅弥补了专业不足,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技术魅力与匠心精神。由此,学校向社会各方借力为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为教师开展专业培训,也将成为劳动教育师资力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劳动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劳动教育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劳育专业知识,尤其是基础理论知识,只有在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对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自“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教育理念提出后,已成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它指向长期以来存在的“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现象以及德智体美劳育人范畴彼此分割而不共融的现象。[5]基于此,实施劳动教育的一线教师们只有在扎实的理论知识武装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共融育人,才能实现新时代基础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综合的、多维的全面性。
2. 劳动教育的基本技术技能。《意见》中指出:实施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3]这一指向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的体现不再是纸上谈兵的劳动,而是要让学生切切实实去学习锻炼劳动技能、去出力磨炼劳动意志。那么,教师作为劳动教育的引导者和实施者,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当有深入的研学,不仅要懂得劳动知识,更要掌握正确的劳动技术与技能,以及安全劳动和应对发生劳动困难的能力。劳动教育教师还应对不同学段的劳动目标、劳动要求以及劳动教育体系有所把握,以便统筹开展系统而又连贯的劳动教育。教师在注重传统劳动技能的同时还需了解科技性劳动以及新时代的创造性劳动,从多维的角度促使教育高质量发展。
3. 劳动课程的开发实施能力。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基于这一特质,劳动教育课程也应是综合的,教师应着力尝试多学科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如劳育技术与美育美感相融合、劳育开拓与科技创新相融合;再如,发掘语文、数学等课程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契机。通过这样的融合性课程学习将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特质充分发挥,在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
此外,劳动教育的教材目前很多地区都采用省编教材或地方课程,而教师通常是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者,应结合新时代劳动特征和地方文化特质,进行内容丰富、范围广延的系统化劳动课程开发,多维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劳动观念,从而达到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4. 劳动观念的耕植层次高度。在人工智能逐渐兴起的新时代背景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均有所替代,劳动意识在人们心中也逐渐被淡化,而小学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弱化,不爱劳动、不想劳动、不尊重劳动人民、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在小学基础教育中,以劳动为惩戒手段的现象也时常出现。诸如此类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部分学生不良的劳动习惯与不佳的劳动观念。因此,从根本上提升教师和学生劳动观念层次的高度亦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所需努力的方向之一。
综合上述劳动教育师资群体结构和专业素养构成的分析,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小学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群体基数不足,不能满足小学阶段每周1课时的劳动必修课;同时,兼职教师专业发展引领的欠缺,不能使其尽快成长为较为专业的劳动教师。二是劳动教育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相对薄弱,课程落地不扎实,常见照本宣科、纸上谈兵的劳动课。三是师生劳动习惯与劳动观念的耕植层次粗浅,以劳惩戒、以劳为耻的现象屡见不鲜。
基于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特殊性,直面专业教师基数不足的现状,建立起专兼职互助共融的教师队伍,将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实现小学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兼职教师的全员基础培训以及专业教师的素养提升培训,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提升至一个新台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兼职教师的互融结对,实现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稳步成长与共同成长,以此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
1. 兼职教师的全员基础培训,掌握基本素养。面对兼职教师参差不齐的劳动专业素养,应面向全体兼职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将劳动教育兼职教师的培训纳入学校教师成长发展的计划之中,有步骤、有规划地切实提高兼职劳动教育教师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劳动操作技能水平。同时,根据不同劳动教育教师的实际需求,从劳动教育课程的特点出发,施行相应的培训课程,并结合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劳动理论与技术学习,使得兼职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够尽快成长。
2. 专业教师的定向提升培训,升华原有素养。在劳动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中,教育水平与经验也存在层次不齐的情况,应不断改善培训方式,将培训的提升效率发挥到最佳。如可在培训实施之前,先进行调查研究,透彻了解劳动教育教师在课程实施与实践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典型性问题。而后围绕此类问题进行课例研究、一课三磨等实操式培训,以此来改善专业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强化他们心中劳动教育能够全面育人的意识。
3. 专兼职教师的结对互助共融,提升整体素养。在进行兼职与专职教师的分别培训后,还应实施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的互融结对。用以专带兼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劳动专业技术点对点的指导,以实现兼职教师在短期内基本专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提高劳动教育兼职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
4. 专业技术的专项专业培训,填补薄弱素养。劳动教育中如泥工、编织等专业技术性较高,不论是专职还是兼职教师们,大家往往不可能擅长所有的技术工种,因此,进行专业技术的专项培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做法一是鼓励在某技术领域有特长的教师为同行培训献“技”;二是可以聘请校外专业技术人员,甚至是学生家长中各行各业的优秀从业人员为教师送“技”。通过诸如此类的专业技术培训,使教师获得进步,提升各个劳动模块的专业技术素养,以便适应多样化多项目模块的劳动教学,实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教研组是引领教师成长的第一线,它关系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专业化的成长。[4]因此,学校需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和健全校本劳动教育教研制度,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教研小组,并定期有计划、有效果地开展教研活动,让教师在组内抱团成长。
1. 课堂打磨,加强课程实施能力。以小学劳动教育课堂教学为深入教研的切入点,动员劳动教育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教学研讨活动,参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名师工作室活动等,从源头上开阔教学视野、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程实施能力。如进行同题异构、一课三磨等教研组活动,在对比改进中不断完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演练,不断强化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以保障教师专业稳步发展,实现小学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 课题研究,推进教育科研进程。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劳动教育相关课题研究,因为课题研究的过程是将劳动教育的理论内化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过程,是将教学行为转化为教学动力和热情的过程。因此,学校应鼓励教研组建设并进行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立足课堂、着眼实践,对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问题进行深入浅出、多维度、多元化的研究,不断改进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升华理论基础、总结研究经验、形成研究成果,从理论与实践等多维度去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最终推动小学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3. 项目建设,形成特色劳育课程。小学劳动教育教研组可采用“术业有专攻”的方式,让教师去开发和建设具有个人特长特色的劳动项目式课程。因为与其让不够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纸上谈兵的实施他们所不擅长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不如从教师各自擅长的领域入手去建设劳动特色课程小项目,去扎实地实施个性化、项目式的劳动教育课程。在某市区的劳动教育教师培训中,教研室领导们曾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特长或周边资源进行劳动小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丰富学校劳动周、课外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例如,擅长日常生活劳动的教师可开发设计家庭日常生活劳动小项目课程,以增强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擅长生产性劳动(如种植、养殖、手工艺制作等)的教师可开发独具特色的生产性劳动课程,让小学生知道生活所需物品的来之不易,使其能更好地珍惜社会上每个人的劳动成果;此外,将学校与福利院、劳动实践基地等建立联结,鼓励教师利用社会资源,开发适合小学生的社会服务性劳动课程,增强小学生的公益观念和公共服务意识。
总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有赖于教师的专业水平,而要促进教师专业的迅速发展则离不开教研组内教师的抱团成长,离不开教研组合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教科研水平和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在目前的教育中,将劳动作为教育惩戒手段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渐渐地“以劳为耻”的不良意识将植入学生内心,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我们想要培养学生崇高的劳动意识,除了需纠正部分教师不正确的劳动观念,杜绝以劳动惩戒的现象出现在教育过程中,还应激起小学生的劳动乐趣,从乐趣入手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1. 活动激趣,促进学生劳动习惯形成。目前,在全国不少地区都在推行的劳动教育“五个一”活动中,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了不同的活动。如设一节劳动主题课,感悟劳动意趣;学一项手工技艺,增进劳动技术;行一次劳动实践,体会劳动精神;办一期劳动作品展评,分享劳动成果;开一次劳模宣传会,表彰校内小劳模。以这样富有趣味的活动来激发小学生的劳动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再以劳动教育课程来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形成劳动观念。
2. 树立榜样,升华教师劳动观念层次。学校还应在教师群体中树立劳动榜样,表彰劳动教育教学先进教师等,逐步将教师整体的劳动观念提升至新梯度。因为教师以身为范,才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只有教师思想先行,才能将正确的劳动观念深植于学生的内心。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时代中,纵观“五育融合”的育人新理念,当前劳育虽已重回基础教育的重要位置,但仍是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从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到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从劳动教育政策出台到地方落实,这一过程中仍需教师、学校、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方合力推进,建设优质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推动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为促进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