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增强,李远志,王艳娜,张 蓉
(1.甘肃省通渭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服务站,甘肃 通渭 743300;2.甘肃亨丰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甘肃 通渭 743300;3.甘肃省通渭县寺子川乡人民政府,甘肃 通渭 743300;4.甘肃省通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通渭 743300)
马铃薯属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俗名洋芋、土豆。在甘肃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种植区域涉及全省13市(州)60个县(区)。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性季风气候,海拔1600~2200 m,年均气温7.7℃,年降水量300~600 mm,独特的气候条件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通渭县马铃薯年均种植面积2.5万hm2,总产量稳定在60万t以上,为实现全县粮食稳产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1-2]。但随着栽植年限的延长,种薯在繁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病毒,造成原有种薯固有的优良属性逐年下降,抗病、抗虫、抗旱等特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率逐渐提高。为此,在马铃薯繁育过程中应大力推广以组培方式开展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技术,生产的脱毒种薯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在通渭县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现将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优良的品种是马铃薯丰产稳产,增加种植效益的关键因素,在马铃薯种植中,首先要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长环境,结合不同的气候条件、土壤属性、土壤肥力等,根据主栽马铃薯品种属性,选择适宜种植的马铃薯品种。目前通渭县主推品种是陇薯7号、陇薯10号、陇薯15号、陇薯22号、大西洋、青薯9号、v7、冀张薯12号、希森6号等。
马铃薯种植地块以向阳水平梯田或坡度小于15°的山坡地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土壤pH<8.0。要充分结合轮作倒茬开展马铃薯种植,在地块选择过程中,优先选择前茬种植麦类、豆类等夏季作物的地块,其次选择前茬种植玉米、谷子等秋季作物的地块。避免与茄科类作物或块根类作物进行轮作倒茬。
马铃薯种植一般选择以沙壤土为主的地块,为使马铃薯种苗扎根深、养分足,前茬作物收获后,在夏季入伏后进行伏耕、熟化土壤,秋季进行深翻整地,深度控制在30~40 cm,以便提高土壤蓄水能力,“立冬”前进行打耱平整,清除田间杂草。对于前茬作物为地膜覆盖方式栽植的地块,在播种前结合旋耕整地及时清除田间废膜、杂草以及作物根茬。对于新修高标准梯田,必须在播种前进行深松、旋耕、镇压平整。
在播种前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作为基肥,施用量一般为45000 kg/hm2,并配施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为主的氮磷钾肥1100 kg/hm2左右,占比分别为25%、20%、55%,同时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情况在生长期进行追肥。
适宜的播期是保证马铃薯成活率、减少病虫害、增加产量的主要因素,通渭县马铃薯种植主要以春播为主,播种期限一般在3—4月,15 cm土层温度稳定在7~9℃时播种为宜。为了便于机械化作业,播种日期根据土壤墒情适宜情况,选择天气晴朗、光照充足的天气进行播种,播种深度控制在10~12 cm。
播种前1 d将提前备好的种薯掰去个别自生嫩芽,摊开晾晒,待种薯表面水分充分晾干后,用0.1%~0.15%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0~15 min,杀灭薯皮上可能残留的细菌;然后用消毒后的刀具,根据芽眼的位置将大种薯纵切数块,每块以40~50 g左右为宜,带芽眼2~3个,用种量控制在2250 kg/hm2左右。
马铃薯的种植密度与产量密切相关,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应根据种植目的和土壤肥力确定适当的种植密度。商品薯行距一般控制在30~35 cm、株距20~25 cm。培育种薯主要是为获得更多的小块薯,不管是大田培育还是温室培育都以高密度栽植为主,长出的马铃薯个头小、数量多[3]。温室培育马铃薯原原种株距一般4~4.5 cm、行距9~10 cm,大田繁育种薯行距20~25 cm为宜、株距15~20 cm为宜。
马铃薯种植大多采用现代化种植机械,机械化种植能够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以及覆膜工作。人工种植过程中,多采取先覆膜后点播覆土。一般进行深播浅覆,深播可以确保薯块后期生长所需土层深度和营养需求,减少生长后期培土次数,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12~18 cm。浅覆可以促使种薯尽快生根出苗,对于当年培育的种薯覆土厚度一般控制在8~10 cm,对于贮藏时间在2年以上的久存种薯覆土厚度相对较薄,控制在6~7 cm,生长后期要根据块茎膨大情况进行1~2次培土。
播种后一般在25~30 d即可出苗,覆膜种植的地块如有个别种薯移位,造成幼苗顶膜的,要及时进行人工放苗。在马铃薯的生长阶段要及时中耕除草,中耕除草要在地表干燥时进行人工拔除,或根据杂草类型用一定浓度的除草剂喷施防除。在多雨季节结合中耕除草提前开挖水沟,以备田间雨水的排出,防止薯块溃烂,避免高温高湿引发病虫害。对于露地种植的马铃薯在生长期要结合中耕除草培土1~2次。第一次在所有种苗出齐后,种苗长度10~15 cm时,配套间苗补苗进行中耕培土;第二次在植株开花前期或开花期,结合中耕除草开展一次培土,保证马铃薯块茎生长需要的养分供应,并根据植株生长情况进行追肥。
马铃薯早疫病主要发生在植株叶片和块茎上,发病初期表现为褐色斑点,后期呈现为圆形黑褐色病斑,直径3~4 mm,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影响植株正常生长,造成大面积减产,马铃薯块茎染病后呈现暗褐色,皮下出现干腐现象,在收获后贮藏期间因感染其他微生物而腐烂。
防治马铃薯早疫病可在选择抗病品种、清除田间病株的基础上,根据早疫病发生程度,利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发病前期用浓度为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防治,喷施2~3次,间隔7~10 d。发病后根据发病程度用50%的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交替喷施数次,间隔7~10 d[4]。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主要病害之一,在马铃薯种植区普遍发生,损失程度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而不同。气温在10~25℃、相对湿度在75%以上是病害流行的最佳条件[5],通渭县降雨大多集中于秋季,而秋季正是马铃薯块茎膨大的关键时期,潮湿的空气和集中降雨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每年均会不同程度的发生马铃薯晚疫病,对马铃薯的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对当地种植农户的收益有明显的影响。晚疫病发生初期植株叶片会出现水浸状的圆形斑点,如果生长环境湿度过高,其病害呈加重态势,在圆形斑点周围出现白色绒毛或灰白色的霉层,发病后期茎叶发黑,甚至整株枯死,10~14 d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除了选择抗病品种、清除田间病株、合理轮作之外,还可根据发生程度,在发生初期及时清除病株,并选用80%代森锰锌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根据具体情况,7~10 d喷药1次。
软腐病是马铃薯常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植株叶片和茎秆,染病时茎底部老叶先发病,病部呈暗褐色,蔓延速度快。防治时,首先要强化田间管理,其次要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消毒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发病严重时用50%的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防治。
马铃薯感染青枯病后植株出现矮缩现象,发病初期叶片呈鲜绿色,发病4~5 d后,叶片开始下垂直至萎蔫死亡。染病后马铃薯的块茎变成褐色,刀切挤压溢出白色粘液,呈现溃烂现象。防治时要做好轮作倒茬,及时清除病株,可喷施植宝素7500倍液或爱多收6000倍液,喷施次数根据危害程度确定,一般喷施2~3次,间隔5~7 d。
危害马铃薯的蚜虫常见的有桃蚜,分布于马铃薯叶片背面或幼嫩叶片顶部,刺伤叶片吸取叶片汁液,同时排出一种黏稠状的液体堵塞叶片气孔,使叶片皱缩变形,植株发育受到影响,造成马铃薯不同程度的减产。防治时多采用0.1%灭蚜松、0.2%敌百虫、0.05%~0.1%乐果或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喷雾,出齐苗后进行第一次喷药,15 d左右喷第二次药,以后根据虫害发生情况可10~20 d喷药1次。同时,通过铲除田间、地边杂草等措施消灭部分蚜虫。
常见的地下害虫主要有地老虎、金针虫以及蝼蛄等。地老虎主要在距离地面1~2 cm处咬断马铃薯幼苗,影响马铃薯幼苗正常生长,造成缺苗现象。蝼蛄主要将马铃薯地下茎咬撕成乱丝状,造成地上部分萎蔫或死亡。金针虫主要危害马铃薯块茎,横穿马铃薯块茎,形成贯穿性孔洞,降低马铃薯品质。地下害虫的防治主要采用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物理防治主要通过秋季深翻地深耙地来破坏幼虫、蛹和成虫越冬环境,减轻下年危害。化学防治主要为播种时用1%敌百虫粉剂45~60 kg/hm2掺细土150 kg,顺垄撒于沟内,毒杀地下害虫。
马铃薯的适时收获是保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收获过早幼嫩薯块较多,干物质积累少,影响产量和食用价值。收获过迟容易遭受冻害,不利薯块的后期贮藏。马铃薯的收获时期应根据种植目的、气候和品种而定。对于食用薯和加工薯而言,要在马铃薯90%以上的茎叶变黄甚至干枯、周皮变粗、块茎干物质含量最大时收获为宜;种用薯块应适当早收,以便于提高种用价值,减少病毒感染,一般情况下比食用薯、加工薯提前5~7 d收获。通渭县地处丘陵山区,冬季下霜早,无霜期短,为了防止薯块受冻,应在早霜来临前收获;中、早熟品种根据植株的枯黄时期适时收获,晚熟品种应在霜冻来临之前适时收获。为了避免马铃薯薯块带泥,收获时间应选择晴朗的天气,机械或手工收获均可,避免损伤薯块。食用薯收获后先放在阴凉通风处,挑除病薯、烂薯和破薯,然后入窖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