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清贺,韩亚男
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该课程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息息相关,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渠道。面对着新时代来临,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变得更加简单,促使我国高校思政课有了一定进步,虽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教学成果也切实得到了巩固和提高,但当下思政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前提,也是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办好思政课,协同育人是支撑,改革创新是重点。高校要引领多方协同育人,运用新方法、新思想、新路径,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育人效应的最大化。因此,本文围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相关内容展开研究,以期为该领域提供一定参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实现与时俱进的目标,培养学生成为国家栋梁,还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提高全体师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融入诸多专业中,使不同年级的学生接受针对性的教育,彰显出自身的重大价值。高校思政课教师也紧跟新时代的步伐,针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紧盯青年学生喜好和需求,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方法手段,推出了多种有温度、接地气、时代感强的教育方式。
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目标的指导下,高校教师在课程安排上,对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形成了全员育人,全员皆是思教工作者的意识。在教育制度上,学校党组织紧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并明确具体的发展方向,积极发挥核心政治作用,与学校各部门双向沟通,各司其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帮助。在激励制度上,主要融入了思政课教师岗位特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价制度,分析教学述评制度是否存在不足,并及时改进,强化一线学生工作的同时,也增强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各高校不仅落实了培训学习工作,还保持了“老带新,新促老”的优良传统,培养出思想观念先进、综合素质水平高的青年思政教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生机。高校为教师提供浓厚的学术氛围,教师也自觉提高自我修养和科研素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完善。
目前,我国掀起了互联网的热潮,信息传播速度有了明显提升,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较为多样化,面临着积极思想与消极思想的冲击。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采取合班授课、开卷考试等方式。这样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较差,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另外,未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也会导致学生的创造思维受到制约,使学生的认知停留在较为感性的一面,未对网络舆情变化产生明确认知。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崛起,加大了思政教师对高校青年学生意识形态进行跟踪和引导的难度。在网络媒体的作用下,一些西方意识形态不断输入,致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受到影响。在网络思想多元化的21 世纪,网络水军越来越多,使主流信息受到严重干扰,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诸多“绊脚石”。广大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只有深刻剖析成因,才能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思政教师的知识储备面临挑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青年是主要对象,他们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专业教师比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在理论层面同样占据明显优势。换言之,学生所了解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都是教师讲解的。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与新媒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学生可以浏览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可能在某一方面的知识量超越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对课程教学进行组织和调控,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道德理念与政治思想,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学生的文化素养迈上崭新的台阶。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必须秉持着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坚定政治立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重要性等有明确的认知,并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
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态势十分良好,体现出积极健康的特点,但是不免有一些西方国家搞意识形态上的拉锯战,在文化领域鼓吹西方的价值观,标签化脸谱化地攻击我们的国家形象和政府行为,这些为实现某种利益或某种目的而进行煽动、编造、渲染的行为,扰乱了思政教师对青年人意识形态的建设。在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传播、交流也日益加深,这种舆论环境的复杂性和多边性在一定程度上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这种开放交流的环境开阔了青年人的视野,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影响,如缺乏科学性、娱乐至上等。所以面对“危机四伏”的网络环境和人才培养环境,思政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辨别力,避免学生走入误区。
在互联网新媒体的用户中,大学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在知识储备上和网络信息的阅历上,有些时候是领先于教师的,所以教师在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和教育观点能否获得受教育者认同方面面临着挑战。目前,社会上部分“碎片化”的社会思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速度较快,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社会思潮的传播呈现碎片化的状态,导致青年学生群体难以全面接受社会思潮的正向信息。在社会思潮传播碎片化的影响下,学生群体的接收过程同样出现碎片化的特点,导致青年学生对某种价值表示认同,但这种认同无法为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甚至体现出消极效应。在新媒体技术繁荣发展的现代社会,社会思潮的传播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社会思潮。
在共同参与、情感体验的作用下,很多青年学生产生了心理共鸣,在价值观方面也未产生偏差,这种群体效应的传播速度极快,导致不同种类的信息不断出现,但信息的质量并不都是十分理想的。在如此多样化的信息中,不可避免会存在很多虚假信息,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还未形成独立自主的认知能力,所以容易被这些虚假信息所影响,尚未具备敏锐的识别能力来分析信息的好坏,当网上存在不良信息时,可能对学生的政治立场造成动摇。另外,网络信息具有交互不对称的特点,导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自身技术优势作为主要手段,不断对我国实施文化渗透。例如,很多影视作品与游戏软件的开发主体都在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利用这些进行文化渗透,无论在影视作品中,还是在游戏软件中,均呈现出一些十分极端的思想,而很多学生又十分热衷于游戏、影视作品,久而久之,容易对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使其无法明确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怀疑心理。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道德与法治观念的教育。高校思政教师通过传统的授课模式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思想教育传播过程中不可撼动的主渠道。但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产生了显著变化,其传播门槛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所有网络用户都可以进行信息的传播,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上传信息,自由发表言论,网络环境的复杂度不断提高。在新媒体网络用户中,大学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他们属于十分活跃的用户。大学生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信息体验的过程中,无法对信息中的问题产生明确认知。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进行不正当的网络舆论传播,使负能量的信息融入了我国新媒体中,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冲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往往占据主动位置,促使受教育者接受自身传递的信息。在信息单一化的时代,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但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不仅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降低。此外,在网络时代,很多学生在信息获取方面占据更明显的优势,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在早期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环境通常是教室,且有些高校的思政课堂人数在百人左右。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教师讲课的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由以往可以实施控制的实体课堂变成了网络课堂,所以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进一步减弱。
诸多教师过于依赖传统教育模式是各所高校面临的关键问题,再加上目前迫切需应用新媒技术,两种问题导致教育领域出现了矛盾。一些思政课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认知度不足,不了解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应用技巧等等,即使想将其融入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新技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未将其推广工作真正落实,也没有应用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出现了老教师不会用,年轻教师不愿学的尴尬状况。思政课与新媒体新技术结合的现实要求使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面对当下青年人接收信息方式的多元化、接收信息内容的多样化、碎片化等情况,思政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学技术应用呈现出滞后性,思政教师需要积累更多新媒体使用经验,提高自身对学生思想变化的动态把握的能力,积极改变和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常扮演着道德权威、知识权威的角色,然而在新媒体时代,教师要不断探索与当今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相符的教学方法,立足于本职工作,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不动摇,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任务,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还要转变角色,与学生形成一种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伙伴关系,使思政课从“灌输”到“合作”,这种“合作”学习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交往也要与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相匹配。
思政课教师需真正明确自身的教育职责,不断了解社会动态,学习更加多样化的社会知识,不断拓展自身的眼界,增强问题意识,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分析目前存在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对此进行深入剖析与思考,将这些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要直击青年大学生的内心和灵魂,要在思想上使其信服,而要实现这种教学效果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高校思政教师要善用理论思想的力量,引经据典、结合时事吸引学生的课堂专注力,提升思政理论的说服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的信服力。
同时,教师要通过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为实践活动增添现代化的元素,确保实践教学可以焕发新的活力。青年学生思维开放性与灵活性不断提升,同时具有更加宽阔的知识视野,这对理论课与实践课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从员工构成入手,注重师资质量,无论在政治立场方面,还是在师德师风等方面,都必须及时调整相应标准,落实动态管理制度,要求教师政治立场坚定、教学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充足。
思政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道德修养是教师能否受到学生尊重的关键因素。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这种在实践中、在教学行为中流露出来的修养,能提高思政教师的教学效果,反之,不良的习惯、行为也会成为一种负能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做好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成果,不能仅靠思政教师一个人在“第一课堂”的言传身教,也离不开高校党委的领导和把握。高校党委必须以高校所有工作者为主要传达对象,使其了解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融入高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种意识形态层出不穷,纷繁复杂的错误思潮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开始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做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手段加以引导,实行理念引导、价值规范,最大限度地消除错误思潮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消极影响,让大学生认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党所主张的理念和价值并自觉实践,在新媒体环境中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大学生中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形成鼓舞大学生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凝聚人心,催人奋进。
首先,思政教师要在思想上做出转变,顺应互联网社会、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要求,转变畏难情绪,积极开拓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思政教师不仅要讲好课,还要运用好新媒体授课平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拉近与学生意识形态之间的距离,把握好互联网传播工具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整合,及时纠正大学生思想上、认识上的偏差。教师还可以借助翻转课堂、直播授课等形式,确保大学生能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确保此方面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下的新媒体管理也需要自律精神。新媒体的监督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和全民众共同关注和参与,需要行业、网民从自身做起,加强网民自律,通过行业自律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下的新媒体管理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使用有严格要求,高校不仅要加大管理力度,还要以加强引导为主要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使用新媒体时,也要有针对性地监督,并且保障学生在一些敏感、关键信息的获取上的安全审核、正确引导,防止违法不良信息在新媒体上大肆传播。思政教师在使用新媒体时,要不断增强理论引导的能力,加强主流舆论,积极引导舆论热点,化解社会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部门要加强正能量的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新媒体平台的责任意识。在21 世纪的今天,文化多元化越来越明显,思想政治教学不可与现代社会产生偏差,要以大学生个体化差异为分析的重点,确保对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产生明确认知,除了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导向之外,还要分析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生命价值,关心尊严、自由、平等、幸福、多元等理念,以新媒体为主要切入点,帮助学生摒弃以往较为薄弱的平等参与意识,为师生的平等沟通提供有效帮助,这样当出现突发性事件时,思政教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并积极争夺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上的话语权,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和预警作用。高校思政教师也应该系统学习和研究新媒体教学的方式,可以由学校牵头、各学院组织针对教师新媒体平台授课的定向培训,让教师能够提升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新平台的规范运用能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教育主体特性和教学模式都有很大程度的变化,诸如大学生学习知识和传播观点的平台渠道日益丰富,互联网新媒体技术也涌入课堂。面对此情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注重自身知识视野的开阔,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才能在课堂中引领学生认同党的领导,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摆在第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做好学生意识形态上的掌舵人,增强学生的认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