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美术手工教学中旧物再利用

2022-11-20 12:58☉姚
小学生 2022年1期
关键词:旧物蚂蚱秸秆

☉姚 丽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我们可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领学生去践行这一优良传统。分析小学美术手工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就涵盖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的废旧器材去动手创造美。通过旧物改造启示学生:生活中那些所谓的旧物、垃圾,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有些垃圾其实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并不是真的一无是处,只要对它们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加工,通常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美。在美术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对废物再次加工利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让美术教育与德育两手共抓,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指导废旧物品分类,培养学生归纳意识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因此分类归纳这项需要动用到抽象思维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存在难度。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垃圾是错放的资源”这一观念,对学生解释:生活中某些被我们称作垃圾的物品,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其中一部分只是暂时失去了原先的主要功能,如果对它们进行适当的分拣、整理和归类,再挑选一些做适当的搁置,让那些可能被再次利用到的废旧物品做分类保存,无意间就让学生在进行美术手工器材的储备。由此看来,我们所谓的生活垃圾,在学生们有意识地进行筛选、分类、归纳之后,很大一部分是可能成为再次创造、再次利用的资源。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生活指导,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垃圾分类的方法,去识别生活中哪些废旧物品是可再创造再利用的资源。在垃圾分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挥家长的家庭教育作用,通过微信群或家校通等平台,先对家长进行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的引导,然后让他们在生活中指导自己的孩子动手实践,形成家校合力的教育效果[1]。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化平凡为神奇》这一单元中,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通过学习,从而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制作转变为兼具实用性和美观度的艺术品。因而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带来自己准备的、喜欢的生活中的材料,并要求学生在分类时给出理由:你为什么带这个来学校,这个物品有什么特点,你准备怎么利用它,对它进行怎样的加工,加工时要注意些什么?其中一位学生在进行分类时,将贝壳与灯芯草分成了一类。教师询问他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说:贝壳和灯芯草都是来自大自然物品,它们浑然天成,没有经过任何的人为加工和雕琢,所以我将它们归分为一类。而另一位同学却将贝壳和玻璃瓶分到了一类,教师询问原因时,学生说她想挑选一些造型特殊的贝壳,将它们放到玻璃瓶里,加入适量的水,然后放到房间的阳台上做装饰品。她是以怎么利用它们来对废物进行分类的。纵观上述两位学生的两种分类方法,本质上都没有问题,只是分类的方式不同,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分类背后的逻辑与出发点。

二、教师变废为宝展示,师生互动培养兴趣

美术课堂中,教师对废旧物品的设计和改造是很关键的环节。有些学生由于没有接触过旧物改造的手工制作,对旧物缺乏细致观察,没有发现旧物的特点,以及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改造,去重新制作、组合,创造出新的物品来装点我们的环境和生活。他们对旧物设计缺乏经验,发现美、创造美的思维存在很大的局限,对变废为宝的美术手工存在很大的学习障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自己课前制作的美轮美奂的成品来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有时候,学生在进行创作时总是少了一点点“灵感”,教师可以在动手前先引导学生对收集来的旧物进行仔细观察,去发现旧物自身存在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一特点展开适当的联想:想象一下它像什么,还有哪些不怎么像的地方,你准备怎样进行加工?下面先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进一步的加工展示,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会观察和发现的同时,引来“缪斯女神”的眷顾。同时,对于一些创造力或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对他们实施因材施教的模式,降低他们的美术手工作业的要求:让他们利用旧物进行仿制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制作过程和作品,或者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将他们分配到其他小组中,借助同学间的帮助去完成美术手工制作,如果能够仿制成功,也不失为一种进步。在仿制作品完成后,教师再让他们对自己与他人的作品进行细致观察和比较,从而发现二者的异同,为什么自己的手工作品没有老师制作的作品生动形象呢?怎么改进呢?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手工作品的缺陷后,进行再次加工,及时修改调整,从而超越自己做出更好的作品。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化平凡为神奇》的课堂上,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了自己手工编制的花篮:此花篮用材不多,且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些材料的收集都是可以信手拈来的;而且,这个花篮的制作非常简单,对收集来的旧物只需要进行简单的组合、适当的改造,整体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而且给人小巧精致的感觉,教师一出示就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目光。教师因势利导,适时介入,为同学们讲解编花篮的过程和注意点,学生认真学习之后发现也没有想象中的困难,都跃跃欲试。大部分学生都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有些学生还利用了平时收集的衣服上掉下的装饰扣,家中的包装盒上拆下的蝴蝶结等对花篮进行了装饰;还有部分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在花篮边上添加了竹片、毛线等废旧材料,对花篮的主体做适当的点缀,让整个作品瞬间变得更加多彩、更加精致。通过教师自主作品的演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手工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交互创造思维培养,变废为美提高审美

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良好创造力的孩子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通常都能够得到较好的结果,并且善于转化问题。废旧材料的应用与开发,在改造的关键环节上,就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极大锻炼,对于缺少灵感和发现的学生,教师应当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例如: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十五单元《我设计的自行车》,教师介绍了一些奇特的、富有创意的自行车,并播放了相关自行车制作过程的视频。随后教师介绍自行车的主要配件和各部分功能,并展示了绘制一辆简单的自行车的步骤和方法。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设计的自行车。有学生对自行车的外观进行了设计,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颜色,绘制了自己喜欢的图案在车身上,甚至包括许多可爱的卡通图案:皮卡丘、樱桃小丸子等等,这些图案大部分是从废旧的包装袋上取材进行临摹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自行车的形状上动脑筋,有些热爱军事的男孩子将自行车改建成了“坦克”,将传统的自行车设计成了履带式,这些灵感的获得都是来自自己丢弃的旧玩具。学生们的这些创意天马行空,有些可能不切实际,但是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自己世界中放飞想象,他们带来的非常创意充满了童趣。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会响的玩具》这一课,教师鼓励学生们利用自己手边有的,能发出声音的材料制作有趣的玩具。有些学生制作了带铃铛的毛绒玩具,有些学生利用废旧的竹片、尺子、圆珠笔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了益智的小物件、小饰品。不论哪一种手工作品,都是学生智慧的结晶,也都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一次大的锻炼。

四、训练学生环保意识,废品回收培养品德

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是环境保护意识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可以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利用相关的视频材料的播放,以实际事例告诉学生垃圾是错放的资源这个道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养成垃圾回收的意识,尝试通过自己的创意,变废为宝,循环利用[2]。教师也可以在班级设立“回收角”,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到的、但是暂时没有构思和动手创作的废品存放起来,供全班同学进行利用。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废品的回收率,也可以帮助其他同学在将来的手工制作课上解决制作材料匮乏的问题。

例如:有学生在班级打扫卫生的时候,收集到了许多纽扣,这位同学将纽扣清洗干净放到了班级的杂物角。后续在上美术手工课时,同学们在制作编篮、娃娃等玩具时,从杂物角找到了非常漂亮的纽扣做装饰。有一位学生长期收集自己用完的笔芯、笔壳等,但是一时想不到用处,就放在了杂物角。一位同学看到后,利用闲暇时间将这些空笔芯依次排开、固定,绕成一个圆柱的形状,把笔芯做成了笔筒,并将各种笔帽套在笔筒上做装饰,放在了讲台上。每一位到班级上课的老师都会对这个想法独特、制作精美的小笔筒夸赞几句。一位同学将自己长期收集的瓶盖放在了废物角,有同学在装饰花篮的时候,从废物角选取了许多瓶盖涂上颜料作为花篮的装饰……可见,废品循环、流通、选用,可以更好地为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完成废物改造带来极大的便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校本课程有效开发,废物利用特色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学校应当立足本土资源,积极开发、建设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依托一定的地区资源,废旧物品改造特色课程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城市小学可以将包装盒、塑料瓶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改造融入课程的建设中来,而农村地区的小学可以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将材料选择更加接近大自然,如秸秆、落叶等,激发学生探索和改造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兴趣。依托资源发挥出学校的特色,会使校本课程更加独特和出彩。

例如: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化平凡为神奇》这一课程中,秸秆的编制与再利用这个课程对于城市小学可能取材比较困难,可行性不高,但是对于农村小学而言,在秸秆剩余的季节编排这一课程就非常合适。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秸秆编织成的若干装饰物,调动学生动手收集秸秆的兴趣。随后教师用电教手段给学生展示传统的秸秆处理方法,例如焚烧,但需要告诉学生焚烧秸秆是不正确的,会对环境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现代人们通过建沼气池等,将秸秆变成清洁能源,帮助农村地区供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了进一步发挥废物利用的价值,今天的课堂上,我们要把秸秆用来做另一件事情:编蚂蚱。教师先展示一些民间艺人制作的有关的秸秆工艺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秸秆艺术品的神奇。随后为学生演示最基本的小蚂蚱的编法。学生看到普通的秸秆在教师的手上变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蚂蚱,纷纷表示惊叹,也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要自己制作。教师将编制蚂蚱肚子、头和四肢的几个注意点嘱咐学生之后,学生们就可以自己动手制作。随后,教师在教室里走动巡查,提醒同学们,编制秸秆的手一定不能直接接触眼睛,因为秸秆上的灰尘和小细毛非常容易弄进眼睛。许多学生在一节课的尝试之后,编出了形态各异的蚂蚱:有的蚂蚱腿长身小,像极了蜘蛛;有的蚂蚱肚子很大,腿却非常的短,样子非常滑稽;也有的同学的蚂蚱“跷着腿”,因为制作时两边腿的长度不一样。这些千奇百怪的蚂蚱也许与现实生活中的蚂蚱有着一定的距离,仿真程度不高,但却是学生和教师心目中最好的小蚂蚱。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程中废旧物品的利用改造能够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能力,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多多设计创新创意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美育和德育两手共抓,让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旧物蚂蚱秸秆
旧物,可以不是断舍离
灰蚂蚱和绿蚂蚱
旧物
秸秆计划烧除 吉林打算这样干
九台区秸秆利用取得新成效
SONG OF SMOG AND FIRE
万能秸秆
蚂蚱与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