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华
(点评人为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笔者有机会观摩了泰兴市洋思中学陆丽萍老师执教的《昆明的雨》,下面谈谈由此引发的对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一些体会。
善教者要善于借力。在一位优秀语文教师的眼里,处处都有可用的教育资源,陆老师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1.善于就地取材,将学习内容与学法指导融于自主学习中。在第一板块“我看到……”的教学环节中,陆丽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速读课文,并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写了哪些物,哪些人,哪些事?”这个学习任务并不是陆老师的原创,而是对课后“阅读提示”的“升级”,增加了“速读课文”的训练要求。学习任务的设计既明确了要学什么,又明确了该怎么学,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路径。
2.善于向外取材,为学生自主解读文本搭设“脚手架”。作者为什么要写昆明的雨?为什么想念昆明?学生未必能够读出来。陆老师适时引入其他人的点评文字,并连续引用了几组数字,强化了学生对于抗战时期的昆明以及汪曾祺当时生活状况的了解,引导学生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
《昆明的雨》是八(上)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阅读呢?
1.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在“我看到……”的教学环节中,陆老师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课文,读出文章的物、人、事。她通过一连串的“留白”,检查和展示学生的阅读发现。在“我寻到……”的教学环节中,陆老师以“你能从文中发现几处美好”的学习任务为抓手,又给学生3分钟自主阅读时间,组织学生“浏览课文,圈画出相应句子,并做批注”;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让学生的自主阅读可操作、可检测、有质量。在这一环节中,陆老师始终注意教师的课堂站位,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
2.教师善于相机点拨,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的职责是“掌好舵”,善于发现问题,相机点拨。“一篇两千字不到的散文中竟然写了这么多东西,真丰富!但是,文章标题为‘昆明的雨’,是否偏题?”这是学生在浅阅读的时候,教师及时抛出的探究性问题,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新兴趣。“你们还发现其他的美好了吗?”“房东为什么要送花给房客?”陆老师总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向宽处行,向深度探。她还特别注意避免交流的平面化,带着学生深入思考:“‘乱’字能否去掉?”这些看似“省力”的设计,恰是陆老师匠心独运的结果,既保障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又让学生在真实参与中走向深度学习。
如果只是从语言和修辞的角度来赏析《昆明的雨》,很难把握这篇散文的精髓。基于此,陆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让物、人、事有机关联。“我看到……”的教学环节指向文本内容理解,“我寻到……”的环节指向意蕴解读,“我悟到……”的环节则引导学生从赏析文本内容转向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陆老师抓住“我想念”三个字,再次带领学生进入昆明的物、人、事,让学生在平淡闲适的文字中咂摸出一些人生的“味道”。
总之,陆老师的这节课以真实的、朴素的课堂样态,向我们展示了自主阅读教学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