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媛
高阶思维是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它渐渐成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近段时间,有关高阶思维的教学研究成了热门领域。关于“高阶思维”的定义,许多学者都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没有统一的结论。纵观专家的种种概念界定,我们可以发现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更为贴切。他认为,低阶思维是侧重于认知、记忆和运用的思维活动,高阶思维是聚焦于反思、整合和创新的高层次认知思维活动。[1]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记忆、模仿等认知能力可以获得优异的成绩,可到了中高年级,问题的难度系数越来越高,部分学生的学习遇到了更多挑战。归根结底,是因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更多的以低阶思维为主,高阶思维的占比不多,学生难以自主地整合加工所学的知识。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还是教学的主导内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还没有真正落地。新的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下教育教学的软肋。因此,教师要聚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尤其要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高阶思维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教师对核心问题进行有效的引领。本文以“确定位置”的教学为例,具体阐释基于问题导引的高阶思维培养策略。
低阶思维是发展高阶思维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没有扎实的低阶思维,就没有高阶思维的生成。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时,不能忽视训练学生的低阶思维。假如学生在数学学习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倾听、积极参与并主动实践,低阶思维训练就水到渠成了。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低阶思维的定盘星,有了问题的驱动,低阶思维才能扬帆起航。
古语说,问题是思考的开始,学习的发端。张载曾说,在疑惑的地方不提问,等于没有学习。朱熹也说,疑问越大,收获也就越大。由此可见,问题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外国数学家哈尔斯指出,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发动机。
引发思维的导火索是疑问。假如学生没有问题,就难以对鲜活的学习内容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就不会真正发生。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假如没有持续的问题,就不会产生持之以恒的学习热情,难以开展有效学习。一个数学知识点学完以后,假如学生没有产生新的问题,那么深度学习就不会发生,数学学习只是浅尝辄止。一言以蔽之,只有勤学好问、敢于质疑、善于提出好的问题,才能把学生学习的视角引向思维发展深处。假如教师能够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之后,引发出核心问题,就会打开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这是高阶思维发生的契机。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优化设计核心问题,指导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围绕数学基础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和运用练习,让低阶思维有力生长,为后续高阶思维的拔节成长助力赋能。
在一个班级内,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要立足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在教学过程中,难度系数不高的基础问题面向所有学生,为的是夯实学生的数学双基。教学伊始,教师用基础问题铺路,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投身到学习中,也给教师提供了学情观察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确定位置的相关数学知识,激活学生经验,为学习新知奠基。接着,教师借助课件出示了一张座位图,通过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同学们可以用数学语言说一说某个学生的具体位置吗?”学生的表达多种多样,例如第一排第几个、从左边数第几个、第一排右起第几个、从下往上数第一排左起第几个,等等。从思维层次来看,教师抛出的这个问题是低阶思维范畴,学生在描述这个位置时,语言是朴素的,主要是唤醒并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并没有进行深入地学习探究;尽管问题不难,但是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二,这是学习的良好开端。教师提出这个铺垫问题,不但精准把握了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情况,还成功激活了学生的经验积累,为后面的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训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学生思维发展提升的重要基础。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学习,唯有学习主体积极参与其中,才有可能让高阶思维生成。因此,在数学学习启动阶段,教师要围绕教材重难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找到学生认知的盲区,引导学生刷新旧知,在问题解决中化解认知冲突。
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某个位置之后,追问学生:“刚才同学们的表述有没有清楚地确定位置呢?为什么?”学生仔细比较分析多种表述方式,发现了一些不能够清晰地确定位置的描述,例如“从左边数第几个”“第几个”“第一排第几个”,从不同角度看,根据这些表述可以找到不同的位置,所以不能确定。经过交流讨论,学生觉得“从下往上数第一排左起第几个”这个说法可以精准地确定位置,不会让人捉摸不定。教师旁敲侧击:“假如每一个位置我们都这样来表述……”学生猛然发现:“哎!这也太繁琐了!”顺着学生的感觉,教师及时小结:“的确,数学语言表达要简明扼要。”这时,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并自然而然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如何间接表述才能准确确定位置?上述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原有学习经验和新的问题之间建立联系,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实现平衡,为深入学习埋下伏笔。
因此,产生认知冲突不是坏事,而是对学生原有学习经验的拓展和延伸。认知冲突会给学生产生不适感,但适度的认知冲突会激发学生挑战自我、创新实践的学习热情。如果能持续保持学习热情,学生的深度学习才能真正发生,才能进一步培养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是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基础。高阶知识不是静态的、简单的陈述性知识,而是复杂的、动态的策略性知识,不是借助模仿学习和记忆理解就能获取的。高阶思维可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是现代社会人才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以核心问题为导引,引导学生借助反思、整合和创新,不断培养高阶思维。[2]
人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真知,亲历获得的经验才能印象深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收获成长。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例如,有的学生能力较强,教师只要积极肯定,鼓励他们继续探究;有的学生需要教师提醒和指导,点拨他们全面思考、修正观点;有的学生需要教师刨根问底式的启迪思考,反思改进自己的思维过程。
例如,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中,学生在思考表达怎样表述某个物体的位置时,当学生有了好的点子,教师就可以用主问题积极评价反馈:“能确定位置了吗?可以更简洁一些吗?”这个核心问题为学生的思考分析提供了支架,反复提醒学生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也提醒学生可以围绕“简洁”与“确定”两个维度,思考用精准的数学语言来表述。这种核心问题的提出,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深刻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是助推学生的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飞跃的关键之举。
由于时间有限和考虑不够全面,有时候学生的思考结论不一定准确,特别是遇到了繁难的学习内容,分享交流机会被少数尖子生把控时,他们的想法往往不够全面、深刻。在这个时候,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太子读书,缺少独立思考和分享想法的机会,因此大部分学生的高阶思维没能得到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实践,并指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想法,或者质疑问难别人。教师要在学生自评或互评时,引导学生说出明确的依据。这样教学,教师为学生的反思评价创设了机会,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质疑和评价自己或别人的想法,在反思追问中梳理思维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及时弥补自己的认知缺陷,为高阶思维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3]
在《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学习中,学生知道了可以用行和列来确定平面物体的具体位置,记录位置是用“第几行,第几列”这类文字来表述的,数学语言特质不够,因此“数对”表示就有了现实需要。教学时,教师不要直接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也不要让学生直接自学教材,可以引导学生把反思评价的目光聚焦在不同的表示位置的方法。首先,教师出示了学生文字记录位置的作品,因为记录的位置比较多,再加上时间不够充足,所以一些学生的作品书写不工整,还有些学生没有做好,这些问题都从侧面反映了“第几行,第几列”这类文字记录方式的缺陷。其次,教师出示学生运用“数对”记录的作业,其实这些“数对”并不是规范的表达形式,只是学生应急的简单记录方法,例如“4 6”。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评价:“这种记录方式有问题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通过反复质疑和评价,数对记录逐渐规范起来,从“4 6”变为“4.6”,再从“4,6”演变为“(4,6)”,在反复完善中不断提升,学生终于找到了规范的表达方式。在不断优化数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向学生追问:“你的记录方式有问题吗?”“你还有更好的想法吗?”这样反复追问评价,教师把所有的学生都卷入到反思、质疑、辨别和评价中来。到此,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合作,高阶思维得到了飞跃。这会极大地振奋学生的自信。学生经历了反复的智力挑战,在成功中感受到了数学探究学习的乐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同时极大地增加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
无论哪种知识都不是独立的个体,它总是和其他知识有所联系,也肯定和上下游知识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让深度学习发生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可以巧借核心问题开展问答,引导学生把兴趣和注意力聚焦于所学的知识内容,也可以向学生拓展介绍相关的知识内容,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和《用数对确定位置》关联的后续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是初中的数学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拓展延伸,促进小初知识衔接。在新课结束后,教师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有一个小蜘蛛在墙面上慢慢爬,过了一会儿它来到这里,你能运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吗?”在上述学习情境中,教师没有直接出示相关数据,有了本课内容的学习积累,学生不难发现题目中少了关于行和列的数据。接着,教师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思考并找到解决之道:以墙角为顶点,再画上纵轴与横轴,就可以得到数据并确定小蜘蛛的位置。课堂教学还没有结束,教师继续追问学生:“小蜘蛛还会吐丝织网呢,它借助一根丝悬挂在半空中,你现在还能用两个数来确定小蜘蛛的位置吗?”这个拓展性的问题,把学生的眼光一下子从平面提升到立体空间,为“确定位置”知识体系建构了一个明晰的思路。循着这个明晰的思路,在教师核心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高阶思维触角可以拓展到更远的地方。
以核心问题来驱动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经历认知、理解和实践等低阶思维活动,不断夯实数学基础知识。学生要在核心问题导引下参与反思、整合和创新等高阶思维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推进深度学习,努力让低阶思维逐渐升华为高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