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丽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文体学是一门结合文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去阐释文学内容和写作风格的学科。《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是著名语言学家杰弗里·N·利奇为英语语言学专业编写的文体学教材。该书是基于作者自己在一年级本科生中教授文体学的经验,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文体学入门课程[1]。因此,高质量的语言学和文体学术语翻译对该书的翻译质量至关重要。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语言学和文体学的文本进行中译研究,采用“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并由此扩大生态翻译学在语言学相关专业文本中的适用性。文章是在阅读和翻译这本教材的经验和思考的基础上所撰写的。
生态翻译学这一学说创立于21世纪初期,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最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出的。生态翻译学是当代中国翻译理论话语的典型代表,它将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等学说引入翻译学研究中,并由此形成了“翻译生态环境”“译者适应”及“译者选择”等概念。“生态翻译学立足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纵观翻译的研究范式。该生态研究范式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石,系统探究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致力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纵观和描述。”(胡庚申,2013:511)[2]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研究范式的立论与定位越来越明确,核心理念、关键术语越来越严谨,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越来越具体,译论取向和研究范式越来越具有系统性,研究内容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部分观点在原来的观点上有所更新和超越,在国内外千帆竞发的理论学派中独立潮头,为新时期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注入了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因子,日益成为当代中国翻译理论话语的典型代表。(刘军平,2022)[3]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三维转换”,是指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上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三维转换”的这一翻译方法是生态翻译学理论的重要体现。
语言学是一门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其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而在《英诗学习指南》中,关于语言学专业术语的翻译较多。术语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单义性、系统性以及本地性等五个重要特征,而语言学术语的专业性及系统性尤为突出。因此,在翻译语言学术语时需要特别注重术语翻译的准确性,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根据语境以及上下文对术语进行准确翻译。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侧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翻译的文本语言表达,这种转换可以发生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4]。(胡庚申,2013)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修辞、语篇结构和修辞表达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汉语强调意合,英语强调形合,即汉语强调语义结构的连贯,而英语则注重语法结构的衔接。因此,要充分考虑整体生态环境。这些差异固然会给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同时也提醒译者需探索正确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达到有效的翻译效果。
例1:
原文:Poetry and the Language of Past and Present
译文:
V1:诗歌与现在时和过去时的语言
V2:诗歌与过去和现在的语言
分析:
一个章节的标题往往十分重要。在翻译时,由于诗歌语言中的时态各不相同,译者通常会习惯性地考虑诗歌语言中的时态。然而在对标题的详细解释中很少涉及时态。此处原文句子是先把主干“Poetry”及“Language”先说清楚,后加上修饰词“of Past and Present”,所有格修饰名词后置,十分注重语法结构的衔接。译者根据译入语语言习惯,将修饰词放于名词前,调整句子翻译结构,由此,译者选用V2译文,以符合上下文语境,同时保证原文和译文在语言上的平衡,进而提高译文的准确性。
胡庚申教授指出,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5]。(胡庚申,2011)在《英诗学习指南》一书的翻译中,许多专业的术语,在中英文词典中常见的中文翻译并不符合源文本的上下文语境,因此译者需充分考虑源语言的整个文化系统,对比、研究并代入,才能提升翻译的正确性。
例2:
原文:register
译文:语域
分析:
语言学术语的翻译需简洁、正式及恰当。此外,这类术语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通常从日常词汇中派生出含义。也就是说,虽然有些单词有共同的含义,但它们在语言学领域可能代表不同的东西。 “register”常用的意思是“注册;登记”(动词);“登记表;注册簿;登记簿”(名词)。但在语言学领域,则翻译成“语域”(这个词常用来描述不同级别的语言形式)。
例3:
原文:phosphonochloridothioic
译文:
V1:磷酰氯硫代
V2:硫代磷酰氯
分析:
“phosphonochloridothioic”这个单词在源文本是用来解释不同作用的英语在特殊词汇上有最明显的区别,其中科学语言以其无数的技术术语进行区分,一般由希腊元素组成,有时长度怪异,就如例3中这个例子。从网页和源文本中,译者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出“氯代膦”是一种酸性物质。然而,在网络上以及一些基本的医药词典中没有这一种物质。根据单词的构造,分别查询,得出“磷酰氯硫代”这一译文。最后,译者通过请教一位医学博士教授确认,得出“硫代磷酰氯”这一译文,故译者采用V2译文。
例4:
原文:Routine Licences
译文:常规破格
分析:
“Licence”一词在许多领域都很常见,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当它作为动词时,为“许可;批准”;当作为名词时,为“执照,许可证;特许”。然而,这些常见的中文意思都不符合书中的上下文语境。但从诗歌的角度来看,“Licence”这个词则为“破格”,经常在诗歌语言分析中使用到。
例5:
原文:scansion
译文:
V1:(诗行的)韵律
V2:韵律分析
分析:
“scansion”这个词与另一个词“meter”在中文意思上很相似,它们都表达了“韵律”。根据一些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显示,通过对比分析,“meter”一词更适合翻译为“韵律”。而“scansion”这一词的翻译,根据原书上下文理解,若翻译为“韵律”则不够准确。译者通过搜索一些相关诗歌术语,结合上下文,其中有这样的解释:“Scansion is the process of measuring the stresses in a line of verse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metrical pattern of the line.It starts with identifying the standard of its prevailing meter and rhythm”。结合论文参考资料分析,可知“scansion”是分析一行诗中的重音,以确定诗歌的韵律模式的过程。由此,译者选择了V2中的“韵律分析”作为“scansion”一词的最终翻译。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胡庚申,2011)[6]
例6:
原文:Say, Father Thames, for thou hast seen
Full many a sprightly race
译文:泰晤士神父,您已经见过了
充满了许多活力四射的种族
原文:Who foremost now delight to cleave
译文:现在谁还喜欢分裂呢?
原文:To chase the rolling circle's speed
Or urge the flying ball?
译文:追着旋转的圆圈的速度
还是在追着飘荡的气球?
分析:
原文是托马斯·格雷写的一首颂歌,名为《伊顿远眺》(《Ode on a Distant Prospect of Eton College》)。译者根据上下文采用意译的方法。在第一行,“Father Thames”翻译为“泰晤士神父”。该短语的意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父亲,或一个男人在家庭中的角色,而是称泰晤士河为有宗教意识的“父亲”,在此译为“泰晤士神父”。“Who foremost now delight to cleave”翻译成“现在谁还喜欢分裂呢?”因为诗歌的语境是涉及国家中不同的种族,因此“cleave”意译为“分裂”。 另外,“Or urge the flying ball”翻译成“还是在追着飘荡的气球”,根据诗歌语境,孩童在草地上嬉戏玩耍,因而将“urge”和“flying”翻译成“追着”和“飘荡”,展现球在空中飞行的形象。在这样类似的诗歌中,译者翻译多采用意译,而不仅只是翻译单词的字面意思。
文章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作为指导,从三维转换角度选取《英诗学习指南》进行翻译。在翻译时,译者发现要依据翻译的生态环境做出适应性选择,在保留原文意义和风格的前提下使译文达到最佳效果。在语言学上,诗歌术语的翻译以直译为主,忠实于原文。然而,在诗歌术语的翻译领域,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许多术语都没有一个权威的译本,也没有一个通用的译本。特别是一个术语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或定义。如何识别并选择最佳的一个,甚至有时需要创建一个新的翻译表达式,对译者来说是一件不容易处理的事情。同时,如一些专业的或者跨学科的词汇,对一个没有研究过这个领域的译者来说,是很难找到官方的或者正式的翻译。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意识到必须充分理解原文语言在源语言中的意思,从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和思考角度出发,结合上下文,才能得出最佳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