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芸(岳阳市第五中学语文教师)
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很容易被我们抓住,但其中的隐性要求却需要我们抽丝剥茧,深入思考。
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材料,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读懂材料的深意,找到自己的写作角度。立意就是确立写作的中心思想。
如果说审题是对材料进行切分,那么立意就是在切分的基础上找到延展点或共通点,再进行整合、质疑、追问,确立主题(通常是一个带有倾向性的句子)。
本期,来自岳阳市第五中学的侯芸老师,将从寓意类(故事类)、时事评论类和宏大主题类三种材料类型出发,谈谈怎样准确、深入、新颖地对材料作文进行审题与立意。
首先,我们来看看寓意类(故事类)材料的特点:有完整的故事,材料中一般有一个或多个主人公,没有明显的观点句。
该类材料可以分为生活故事和寓言故事。生活故事和寓言故事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写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后者的主人公多是动植物;前者是直接反映现实现象,后者借物喻人,委婉含蓄地表达生活道理。但,它们在审题上基本是相同的。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材料,看该类材料如何审题与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安泰是众所公认的英雄,所向无敌。地神盖娅是他的母亲。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了。
根据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评析】
从谋篇布局来看,这则材料最适合运用因果分析法分析,并通过带有情感倾向的语句确立观点。
我们可以追问安泰不幸被弄到空中扼死的原因,即安泰离开了力量之源——大地母亲。
材料中的“众所公认的英雄”“所向无敌”“不幸的是”,从表层上看,这是故事的陈述,而从里层来看,这些词语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依靠集体才能有所作为。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寓意类材料的审题与立意的基本方法。
1.审题
审题时,不可停留于材料的表层义,要照应现实,发掘其象征义、比喻义,理解材料蕴含的深刻主题。
2.找角度
寓意类材料作文,角度是看问题的出发点,角度不能偏离材料本身。一般有几个人物、原因、情感、态度,就可以有几个角度。
首先要选择主要原因。这是最稳妥的立意。
其次是最佳角度。这样我们可选取的材料更丰富,角度更新颖,也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最后才是最熟悉的角度,即自己能很好把握的角度,能驾轻就熟。
3.找原因
可以采用组句法,即“原因作主语+谓语+结果作宾语”,连成句子,助自己理清思路。
4.抓取关键句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有助于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5.明确情感倾向
有些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立意。
如2020 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材料,讲述了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之间的恩怨纠葛,光从这三人的立场出发就有三个角度。
而比较好把握的角度有:才华(贤能)(真正有才华的人,会赢得对手的尊重,会实现自我价值,会在合适的时间发光)和顺势而为(管仲先辅佐公子纠,后辅佐齐桓公,他顺应了时势,时势造就了他)。
时评是时事评论的简称,主要表达对矛盾性、复杂性事件的看法和思考。该类材料以时事新闻事件为内容,要求我们直接对时事新闻进行评论,表明看法并展开分析。
我们根据下则材料,梳理一下该类材料的审题与立意方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2013 年12 月19 日,沈阳的“中国好大爷”被雪后骑电动车的青年撞倒后,谎称自己有医保,让撞人青年“赶紧去上班”。此事一曝光,许多网友纷纷表示感动,以往有老人摔倒碰瓷讹诈,这位大爷却以恩抱怨。一句“我有医保,你走吧”,感动无数网友的沈阳大爷王福顺,今年60 岁,是名保安,每月工资1700 块左右,根本没有医保。
(2)2014 年被网友热议最多的春晚语言类节目,无疑是开心麻花的春晚小品《扶不扶》。小品中,“这么和你说吧,哥以前开的是奔驰”和结尾处的“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因为直指社会热点,吐槽中传达正能量而受到观众强烈赞许。更有无数观众表达了和小品中一样的困惑,“如果真是我遇到了,扶不扶真是个问题”。
(3)香港文化评论人许骥认为,小品《扶不扶》其实一点也不好笑,用小品来表现简直奇葩。他说,在香港,“扶不扶”是不用讨论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常识。不是说香港没有坏人,而是香港有保护好人的制度。与其费尽心思对付坏人,不如想想办法保护好人。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评析】
1.整体概括,综合分析
材料(1)是核心事件的起点——“中国好大爷”被撞后,谎称有医保,让撞人青年“赶紧去上班”。
材料(2)是交流和碰撞——“扶与不扶真是个问题”。
材料(3)中香港文化评论人许骥的一番言论,扩大了事件的深度,指向对现实中这一类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2.立意角度
个别群众应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如恶意索赔或者恶意肇事。
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决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不惧怕恶意索赔或者恶意肇事的人,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好自己。
我们应该积极阳光地看待这个社会,不要因为曝光的个别负面新闻而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甚至拒绝帮助别人。
政府应该对好人好事进行积极宣传,在社会上营造诚信友爱的氛围,传递社会正能量。
由上可见,对时事评论类材料审题立意时,要关注社会主旋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辩证地分析问题,并旗帜鲜明、就事论事地对材料展开议论。
1.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
对时事评论类材料的深度思考不能仅停留于表面的就事论事,做简单的好与不好的评价,而要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找出内在的因果关系。
2.提炼观点
一般有三种类别:
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材料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
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材料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维度找出反对的依据。
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3.就事论事
写作时要直接评论材料,而不能以材料为引子来谈其他方面的问题。对事件作出理性判断和分析时,也不排斥情感倾向,要有理有情。
武汉某高校社团的同学,为了练声兼练胆,在人数众多的食堂进行了持续一周的“疯狂朗诵”。他们还准备到公交车或地铁上朗读。不久,食堂管理人员对其进行了劝阻,活动被迫停止。这一事件引发了师生的广泛争论。
如果要对该事件进行评论,我们可叙述这种现象,找寻问题的思考方向和解决方法,要有所强调。例如,立意“为学习精神点赞”“追求个性自由,也尊重社会公德”。
行文时,则要突出与论点有关的材料部分,引出论点,提升思想认识,并联系自身和现实。
宏大主题类材料的写作对象多为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故事等主旋律材料,常常和应用文结合使用。
宏大主题写作的时代语境和社会语境,往往与国家的一系列理念直接联系,涉及国家认同感、责任担当、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命题,要求我们立足于国情,表达自己的理解,有很强的时代性。
该类材料的审题与立意,可以通过下面这则材料一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 年12 月31 日,全国政协在北京举行新年茶话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
班级计划举行主题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种精神,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生活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评析】
本材料非常具有时代性,应在“大国崛起”这一时代背景下,从时代和个人两个层面思考。
从所给材料看,关键是要能准确理解“三牛”精神的内涵。“三牛”精神代表了三种民族品质,也是对创造历史的人民精神的总结。其中“孺子牛”强调的是“为民服务”,“拓荒牛”强调的是“创新发展”,“老黄牛”强调的是“艰苦奋斗”。
行文时,要从具体人物或群体实例出发,用生动的细节打动读者。譬如,可以从张桂梅的实例切入,写教师的孺子牛精神。
1.确定主题
宏大主题材料意在引导我们将小我融入大我,树立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其对象一般为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等。
2.大中取小
“大中取小”,即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将材料中的话题进行切分。
可对主题及材料的关键词(内容)作标示,添加限制修饰语,缩小范围,切分出适合自己写作的、自己有材料储备的细分主题。
3.家国哲思
要有“明确任务、有的放矢”的写作意识。明确立意后,落实论据中的事实部分,以增强文章的论说力度,传达出家国情怀、哲理之思。
4.关注时代
宏大主题往往贴近时代和生活,具有时代感与时效性。因此,我们要关注国家发展,熟知历史与现实,预见未来。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学习官方媒体对重大事件的评论,提升对宏大主题的理解力。
如2017 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材料,是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材料表明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要求学生选两三个关键词,呈现所认识的中国。
这则材料的主题即有关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
对此,我们可以从小角度、小人物甚至是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采用时序顺进式,给读者以鲜明的时间印象和事物的“流动感”,准确地把握和呈现自己所认识的中国。
材料作文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实际。在审题时,先以材料为基点,进行高远立意。立意时,不泛泛而谈,也无需面面俱到,而要抓住“点”,深入钻探。在日常,则要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养成观察世界、思考世界的好习惯,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