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娟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特征,要对学生进行“觉悟”“情操”“品德”“审美观”等方面的培养,教师从优美语言、丰富感情、雄辩论证等美的内容中出发,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体会美的精神和原则,感受到发现的愉悦、创造的快乐、成功的体验,在语言文字的实践和运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最终实现思想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诵读法在古典诗词的阅读教学中最适合使用。以《诗经》中的《蒹葭》为例,教师可以采用诵读的方式,使无声的文字呈现出和谐的音乐美感。第一步,学生齐声读诗,注意停顿,字音要读准。第二步,学生感知诗歌的朗朗上口。此时有些学生甚至已经会背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呢?一是形式上都是四言诗,韵律朴实平和;二是各章字数一致,只有少数字被替换;三是每章押韵,富有节奏感;四是双声词如“蒹葭、参差”,叠韵词如“窈窕、辗转”,叠词“关关、苍苍、萋萋、采采”的运用极富韵律美。第三步,配乐背诵。学生在旋律的配合中感知诗歌刻意求工的整齐平衡之美,有意为之的综合变化之美,有意识地利用叠词在听觉上营造出的音乐之美,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汉语言的美妙,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清代学者王国维曾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在古典诗词创作中,意境十分重要,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感悟意境之美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完全沉浸在作品中,细细品味其中的精粹词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意境鉴赏审美。下面以教学《昆明的雨》为例,谈一谈怎样欣赏和感悟意境之美。
本节课设计了三个自读任务单:识雨、整体感知;读雨,语言品析;悟雨,深读探究。第一步,学生略读课文,圈点勾画作者在雨中写了哪些景物和人事,并用“我不仅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雨中的……”的句式完成小诗的创作,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创作诵读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美丽的雨的世界,初步感知在雨中流连、缠绵的思念之情。第二步,学生通过与李白、杜甫、陶渊明等诗句的意境对比,弄清本文“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和意境特点,细读课文,圈点批注,从景物之美、滋味之美、人情之美、气氛之美等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品味鉴赏。学生在含英咀华的过程中,沉浸在这篇文章的意境之美中,提高对美的辨别能力,感受文章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在与文字、与作者展开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披文入情、入境、入理,在精读品味中得到美的滋养和心灵的成长。
有许多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或借物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智慧思考,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给人以深刻的哲思启迪。这类作品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叫作理趣审美价值。下面以教学《紫藤萝瀑布》为例,谈一谈引导学生对文章理趣之美的探究路径。本节课在进行主旨探究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通过探究活动任务的方式,感受作品的理趣之美。第一个活动:如果要把“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送给一个人,你会把它送给谁呢?为什么要送给他(她)呢?送他(她)这句话的时候,你还想跟他(她)说什么?这个活动勾连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并训练了表达能力,提高了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第二个活动:“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对这句话进行补白,这要求学生结合语境读懂“精神的宁静与生的喜悦”,读懂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学生继初步感知“藤萝之美”,到逐步体会“生命之美”,再到探究文本“理趣之美”。作者从写景入手,表现生命的磅礴伟大,再现时代变迁,思考变化的意义,由感性转向理性,这就是本文所具有的理趣审美价值。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鉴赏的角度来说,我们要认识到,对很多文学作品的理解,一定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拓展材料、与作者对话,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层次更丰富,获得更深远的意味,从而欣赏作品的言外之美。以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为例,给学生拓展了三则材料: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湖北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充任团练副使,一不得离开该地区,二无权签署公文。作者写这篇短文时,被贬黄州已四年。
3.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摘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材料一点明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材料二介绍了苏轼被贬官的人生经历,点明了这篇短文的写作背景;材料三指出《记承天寺夜游》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三则材料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与作者对话,在情感上与作者共同经历“起承转合”的变化,真正领会“闲人”二字的含义。“闲人”二字,既指表面上的清闲,也包含着被贬官后的悲凉、失落和寂寞,是一种自嘲,还包含着对追逐名利、钻营奔走的“忙人”的嘲讽,包含自我排遣的达观、悠然赏月的潇洒、坦然处事的旷达。这是丰厚的言外之美,也是这篇短文的价值之一。
语文教学中如果忽视和缺乏审美教育,就不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语文学科中审美教育的渗透,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生命的丰富内涵,提高生命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