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涛
清代学者唐彪说过:“过文(过渡衔接的内容)乃文章筋节所在。已发之意赖此收成,未发之意赖此开启……不然虽前后文极精工,亦减色矣。”过渡,能使文章由一层意思转向另一层意思,能将文章各部分连接起来。好文章中需要灵活巧妙地过渡,它使文章前后脉络连通,气韵流动,形成一种协调统一、浑然天成的整体美,还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形成意境生动、文采斐然的艺术效果。我们常见的过渡形式主要有四种。
当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意思的转换并不复杂时,一般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来过渡。这种过渡方式不仅简洁,而且语义明确。它在上下文中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使前后相关的两层意思或段落,上下连贯,承上启下。过渡性的词语主要是一些关联词,如“由此看来”“然而”“但是”“总之”等。这类词语一般放在段首或句首。
例如,马晨明的《藏戏》中有这样的句子:“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文章开篇以连续三个反问句先声夺人,强调藏戏具有戴着面具演出等特点。同时,也为后文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和作用埋下了伏笔。前面的部分从总体上概括了藏戏的三大特点,用“还是”作为关联词,引出下文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并将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使这两部分内容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全文更加完整、紧凑、自然和流畅。
例如,老舍在《养花》一文中写道:“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还是会死的。”这里用含有转折意味的词——“不过”,引出“我”照顾花草的过程。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过渡方式,主要用在段落内或层次之间的过渡衔接。
例如,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写道:“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最后这一句就是过渡句:“忙乱”二字总结了上一段的内容,即孩子们做的三件事;“紧张”二字开启了下一段的内容,即大人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和用的,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这一句承上启下,将前后内容巧妙地衔接起来。
过渡段的作用与过渡句相同,只是过渡段的内容更丰富和详尽。它可能是为了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也可能只为概括上文的内容,或只为引出下文的内容。有时,过渡段就是一句独立成段的话,有强调或突出重点的作用。行文时,如遇到场景、时间转换或内容转换时,写完其中一个方面之后,便可另起一段,紧承上文进行总结,再另起一段引出下文。
例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事迹,后半部分主要写了他作为革命战士的事迹。这两部分“说和做”的表现形式截然不同,作者运用了两个过渡段将它们衔接在一起: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有了这两个过渡段,就将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使文章文意畅通,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文章较长时,可以在各部分之前冠以一个小标题,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运用小标题过渡。”如果文章的内容涉及面宽,时间跨度大,又不想因为过多的交代而显得啰嗦,就要考虑如何利用小标题进行过渡。
根据不同内容在各部分前加上一个小标题,既能显示作者的才气,同时,又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设置悬念或提示下文,使读者心理上有所期待,读完一个小标题下方的内容,自然会想到下一个小标题。这样,整篇文章自然就文意畅通了,同时,还能让读者迅速掌握文章内容。
例如,王安忆的散文《我们家的男子汉》中,展现了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如此庞杂的内容,如果不好好组织材料,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作者运用“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独立的要求”“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等五个小标题,将整篇文章有机地衔接起来,省去了大量的交代性文字。
文章按照人物的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和安排材料,用生动、风趣而又含蓄的语言描写了一个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勇敢的男子汉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小外甥的无比喜爱和赞美之情。正是因为用了五个小标题,文章结构才会如此清晰,内容才会如此清楚,才使读者在阅读时心胸透亮,理解深刻。
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赞美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过渡句就像这座桥梁,使文章内容连贯,结构严谨。当然,过渡没有固定格式,形式也不止以上几种。掌握过渡的形式后,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使文章气韵生动、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