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属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考察

2022-11-20 04:09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助教师资青年教师

白 雪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发展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是高校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理应成为我国高校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高校在师资短缺的情况下,采取了独具匠心的各种措施来培养青年教师,为弥补当时我国高校教师的短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的一些措施对于当前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也具有启示作用。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几所部属高等师范院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模式为例,对当时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进行了简要的考察。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属院校的历史背景

(一)院系调整后各高师院校大师云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对苏联教育体制大规模、有计划的模仿中,于1952 年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此次调整为教育部直属的各师范院校集中了大量优质师资。如当时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系、燕京大学教育系等并入北京师范大学,调整后,其师资由183人增至343人。[1]华东师范大学吸收了华东地区各高校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圣约翰大学等部分专业的优质师资,教师数量成倍增加,这样的师资,在当时全国高校中属于一流。[2]作为西部地区重点发展的师范院校,院系调整后的西南师范大学,仅教育系就有留法归来的叶麐,留学日本的邓旭功,留美的任宝祥、周西卜、陈东源、普施泽、张敷荣、罗荣梓、蒋良玉等一批学界知名教授。这些学者又集中接受了苏联专家的指导,可以说是融合中西和苏联三方学术知识的一批学者。从这一点来看,当时我国的院系调整从某种程度上奠定了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此后的青年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师资力量。

(二)高师的师资力量与当时高师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

虽然一些著名的高师院校云集了一批大师,但是就整体而言,全国高师院校师资力量依然很薄弱,与全国高师发展的整体规模不相适应。1951 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和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召开后,国家出于普及教育的需要,急需迅速培养大量的中小学教师,而高等师范院校又是师专和中师教师培养的“工作母机”,因此,教育部要求大力发展高等师范教育。从1949 到1957 年这8 年间,我国高等师范学校从最初的12 所增加到58 所,高等师范院校在校生数由12039 人增长到114795人,高师院校师范生占全部高校学生的比重由10.3%增长到26%。[3]规模迅速扩大使当时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资相当短缺。1953年9月,时任教育部部长张奚若在第一次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上作了“关于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基本情况和今后方针、任务的报告”,指出高等师范学校的师资条件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的需要,“目前教师共有5413人,……除去不能开课的教师及尚未开课的助教,实际教学人员不足3000人。这些教学人员中有一部分确是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但按新的教学计划,有些重要课程,仍然没有教师或没有足够的教师开课,如中国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历史系的亚洲各国史,地理系的地质学、土壤地理,教育系的心理学,物理系的天文学、气象学、电工和无线电技术,数学系的初等数学及复习研究等等,甚至十分重要的政治理论课——马列主义基础——的教师,数量也极不够。根据我们掌握不完全的材料,政治、俄语、数学等课程教师缺额目前均在一百人以上,生物、体育课所缺教师亦各达数十人。各科教学法的教师,普遍感到缺乏。”[4]在这种背景下,各部属师范院校纷纷将解决师资,积极培养助教和提高讲师以上教师的比例作为发展的重点,确立高等师范学校除培养合乎规格的中等学校师资外,还要为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师资的目标。

(三)迅速培养一批青年教师成为时代所需

加强高等师范学校的师资培养的主要方法是提高现有师资水平,培养研究生和助教。1953 年12月11 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改进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指示》,提出:“为了适应今后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需要,凡有条件的高等师范学校,都应有计划地大力培养新师资。中央教育部须根据今后高等师范学校发展的需要,制订培养研究生和助教的具体计划,交有关高等师范学校执行,以解决高等师范学校的师资问题。”[5]部属师范大学理所当然地成为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培养和培训基地,当时,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研究生班,为其培养高校师资。此外,各部属高师院校还通过培养助教来扩充师资队伍,青年教师的培养受到高度重视,各校纷纷制定培养助教相关方案。如:北京师范大学《当前培养助教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意见》(1955)重点讨论了助教培养和晋升的相关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培养助教暂行办法》(1954)确定了助教培养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华东师范大学《1953—1954 学年度工作计划纲要》中,也将师资培养提高工作列为三大任务之一,规划了助教逐年培养计划。这一时期,研究生班和助教晋级、培养计划成为师资培养的重要措施。

二、部属高师院校为培养青年教师采取的有益举措

(一)让青年教师担任教学助教和辅导教师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师院校的青年教师工作后要经历一段“助教”或“辅导教师”的工作,随后才能转为正式教师。各校对助教毕业后正式教课的年限有规定,如北京师范大学要求助教至少有2 年的学习和进修时间,而西南师范大学则要求其至少3 年之后才能正式带课。助教在工作之初,会被分到本专业的基础课中担任辅导教师,辅导学生的课堂讨论,同时堂堂听课,加强和巩固。随班听课这一政策是与助教留校后担任辅导教师相对应的。随班听课有助于助教进行系统进修以掌握将来所要讲授的课程的基本知识。曾以青年教师身份在西南师范大学做辅导教师的曾欣然老师在后来的回忆中对当时的辅导教师制度推崇备至,“当助教都要当辅导教师,辅导学生课堂讨论……当辅导老师基本上就跟着堂堂听课,等于重新学一遍,当老师再重新学一遍,提高很大,课堂讨论这里再补充一点,……各人见解不同,那么你就要主持这个辅导,主持课堂讨论……这个也是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过程,这是其一。还有就是每周有一次辅导时间……学生辅导时间问的问题五花八门,所以你要准备去辅导的时候基础知识就要认真看,所以我就体会到,那个环境对青年教师提高特别大。这是其二。”可见,在正式走上讲台之前,先担任辅导教师对这些青年教师来说具有很大的作用,不管是对青年教师的知识积累还是教学技能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资深教授精心指导与章节试教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培养青年教师的另一模式就是为青年教师确定专业方向,并配备知名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同时,助教担任指导教师的助手,辅助指导教师开展各项工作。指导教师主要是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和教学两方面的培养。此外,青年教师正式上课前要进行章节试教和系统试教。章节试教旨在让青年教师通过深入地讲授某一部分课程,对该课的结构和特点进行细致了解和把握,系统试教则是在整体上帮助教师熟悉和掌握整门课的教授方法。青年教师辅助指导教师进行科研,一方面减轻了老教师的负担,同时又使得青年教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提高研究能力,掌握更多基本技能。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每节课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有助于青年教师随时反思。

(三)开展进修与创办青年教师训练班

青年教师培训主要分为离职培训和在职培训两个部分。离职培训方面,一些学校如华东师范大学采用确定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的方式,选派教师至苏联等地学习,并派一批教师到自己未开设研究生课程的兄弟学校进修。这一时期被派出教师的规模可观,仅华东师范大学就一次性派出39 名教师至苏联学习。在职培训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对助教的培养过程与研究生类似,要求助教学习研究生班的课程,第一年参加教授科学研究的部分工作,两年以上做学年论文等,华东师范大学则在校内成立红专学院,重点培养骨干教师和预备骨干教师,实行半脱产进修,主要开办政治学习班和外语学习班。[6]这一时期,西南师范大学的青年教师培训班颇具特色,主要是面向全校招收工作两年以上,有较好工作基础的助教或者是在中学任教两年以上,准备提升为高师师资的优秀中学教师。进修时间为两年,全校8 个系13 个专业共收进修生57名。学校在全校选择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22位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由各系科在优秀青年教师中择优选送,并为每一位学员配备指导教师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以因材施教,且针对文理科教师的不同分为文科和理科两个班级。文科侧重提高教师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水平和古籍阅读能力,理科教师侧重数理化的基础。青年教师训练班最初于1957 年开办第一期。第一届结业后,学校认识到开办教师进修班是以本校的力量多、快、好、省地培养师资的最好方法,因此又于1961 年和1964 年开办了两期。事实证明,青年教师进修班的培训为青年教师科研、教学等进一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20世纪80年代,这批进修班的成员都成为了学校的教学骨干,很多担任了校、系各级的领导职务。[7]

(四)注重在一线中小学的教学实践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实习被纳入正常的学年计划,且实习科目之广泛和时间之充分是现在远不能及的。在高校培养教师的过程中,教育实习有了更深入的发展,晋升为教育实践。培养高校师资时进行教学实践尤其是中小学教学实践也是当时的特点之一,开设研究生班的高校在培养计划里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助教工作与试教、指导大学生教育实习等纳入章程。部分高校如西南师范大学更是有直接规定,青年教师一般应到中学去工作和锻炼一段时间。[8]这里的锻炼指让青年教师到中小学教书,直接作为任课教师和副班主任,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实训,任教时有老师专门指导。经过中小学的锻炼,青年教师对于中小学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就会比较熟悉,这样,在以后培养师范生或者是担任各科教学法的教师时就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中小学的教学现状和教材现状。除此,在专门指导下进行教学有利于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五)开设“助教预备班”,从理科专业精选青年教师后备力量

出于教育学学科多元、科学发展的需要,在选拔教师时,部分高校曾进行过比较大胆的尝试,为调衡教师的文科倾向,调派其他理科专业,如数、理、化、生、地等的助教,加入文科专业。[9]这一措施后来也在其他高校得以延续,如20 世纪80 年代,西南师范大学专门在学生二年级时从全校范围内选拔理科生,组成助教班,进行为时两年的综合培养,然后留校任教。后来的事实证明,当时留校的学生此后都在学术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尤其在偏重理科的课程如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学方面较强。这一措施填补了教育系理科不足,使师资文理兼备,在某些程度上有利于整个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发展。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属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对当前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启示

(一)聚焦教学:重视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我国教育部门历来重视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1999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要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着眼于加强师德教育,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强调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岗前培训。[10]2020 年12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培育高等教育事业生力军,要强化对青年教师培养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和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鼓励高校对优秀青年人才破格晋升、大胆使用。高校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至少须有一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或支教、扶贫、参加孔子学院及国际组织援外交流等工作经历。[11]当前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还是主要依托教师培训和校内外的教师实践。因此,高校要重视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增强教师培训对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探索如何使青年教师在辅导员、班主任等工作经历或支教、扶贫等实践中提升实际教学能力。

(二)多元模式: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属高等师范院校出于应急的需要,探索出了一系列培养和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这些措施对于当前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升具有借鉴价值。首先,高等院校要将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大学教师评价机制部分失衡,高校对教学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已经达到54.4%,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迈入普及化阶段,我国将从以往的“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高等院校的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也将成为其立校之本。因此,有必要倡导大学回归培养人才的本位、回归教学的本位,“以本为本”,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工作。其次,借鉴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属师范院校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当前高等院校也应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比如建立青年教师“助教制度”,让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担任一段时期的教学“助教”,让其参与一些知名教师的课堂教学,随班听课。同时也要重视高校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这样通过资深教师的言传身教,让青年教师随其“从游”于高校教学工作,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高等师范教育师资短缺的情况下,部属师范大学不为局势所迫,而是精心谋划,从长计议,精心设计了培养青年教师的各种措施,为我国高师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使高师院校教师短缺的状况得到了缓解,也有效地提高了青年教师队伍的质量,为后世培养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猜你喜欢
助教师资青年教师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onnected with the working processes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