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梅
(江苏省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 江苏 徐州 221308)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也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小组合作、导学案等新型教学法以及多样化的信息技术逐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流,部分教师在运用新型教学法时,仍旧流于表面,本质上还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还是埋头做笔记的灌输式教学[1]。基于此,想要确保新课程下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教学有效性,就需要教师注重自身教学理念的明确与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1.1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就是要提升学生在地里课堂的专注度,学生在课堂中必须保持高度的集中,专注的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跟随教师的节奏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因此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高效课堂的发展,就必须设计与学生互动性较强的课堂环节[2]。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时,教师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图形之间蕴含的关系,让学生更加深入课堂的内容中去,这样的师生互动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回到课堂本身的内容中,构建高效地理学习课堂。
1.2 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与稳固性。在新课改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较为深入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同一段时间内,高效率的学习要求学生们深度参与课堂进度,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到时间流逝变快,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深度学习的状态中,对于教师所讲述的知识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力。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随着年龄有一定的增长,学生们的专注力逐渐提高,同时地理作为一门蕴含逻辑的学科,学生在深入学习后,很快就能发现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与从未接触过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去理解,让学生们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1.3 培养学生地理综合素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兴趣引导,构建信息化创新教学课堂,使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充满学生感兴趣的新奇知识,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且教师要不断创新学生的地理教学方法,以期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2.1 加强与实际的联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地理教育来说,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能够有效让学生提起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并且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存在很大关于自然和环境的知识,尤其是可再生资源,更是当前社会最火热的话题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例如汽车所需的石油资源、锅炉房中烧水的煤资源等等,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不可再生资源,而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所产生的气体对于人体和空气危害极大,教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来展现不可再生资源对环境的危害以及稀少的数量,让学生形成一个对比,进而引出可再生资源的教学。而在对可再生资源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对当地可再生资源的发展进行介绍,再融入可再生资源对于生活的影响,分别介绍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的有点,让学生在心理将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对比,从而认识到资源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资源保护观念,并且在运用到生活当中,建立起节约资源的良好意识和习惯。将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和理论知识进行融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而且还能有效拓展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丰富。
2.2 以因材施教为核心。因材施教是当前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因材施教也是地理教育创新中最核心的原则。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教学,并且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毕竟高中生对于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基础性的认识,并且能够很容易地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现象进行联想,因此教师应当加强课堂的互动性和灵活性,充分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自己,对课堂上的知识和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取到对地理学习的自信心。
3.1 教学信息不完整。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始终都在不断升高,且各项知识理论也在不断更新,但是仍旧会有一部分老师的教学效果比较差,会面临教学效果低下的困境,不能及时更新知识,自身所具备的教学知识储备量比较少,这就导致其所讲解的教学信息内容完善度较差,各项知识点的权威性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无法得到保证,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不能对在教学时期所存在的缺陷之处进行填充[3]。
3.2 高中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对于大多数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并不太喜欢地理这门学科。因此,许多学生不会自愿地学习这门学科,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是死记硬背。一旦学生拥有了这种心态就会变得越来越懒惰,不会自主参与学习,在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不愿意主动克服所遇到的困难。渐渐地学生就会放弃地理学习,甚至在长久的学习过程中会对地理学科产生厌恶心理,最终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3.3 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以及质量会受到老师应用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老师会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只会将地理知识单一的讲解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固化且十分死板,会给学生创建出一个较为烦闷且沉重的教学氛围,与此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不但会降低学生地理的学习成绩,甚至还会阻碍学生全面化的发展。
4.1 教学观念的创新。高中地理的教学中,传统化教学都是将教师作为中心,而学生通常是被动接受知识[4]。但是,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教学观念也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因此教师需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确保教学理念的提高。想要确保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有效改善,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充分的信任、尊重、鼓励学生。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地理教师就需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积极发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并坚持公平公正的核心原则,鼓励与关心学生,以促使学生形成地理知识的学习自信心。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与沟通,以此全方位了解学生,并促使学生实现更好地成长。需特别注意的是,地理教师需做好相应的引导,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通过自身的魅力对学生进行感染,这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使地理教学质量与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4.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1 利用案例引起学生兴趣。新课改下的地理教材相较于传统教材,没有了繁杂沉闷的知识性文字表述,多的是案例与活动,而其最大的特点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案例入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地研究分析案例中内容,将案例中所表达的具体的地理知识,表达的思想进行总结。课堂教学中要先引导学生阅读案例,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案例的联想以及延伸分析能力。让学生养成思考联想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案例也可向课外进行拓展,要注意选用案例要与时俱进,将当下的社会热点加入其中,做到内容丰富饱满,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发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2.2 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地理这门课程,想要让学生获得更好的体验,在情境中让学生去感知,成为最好的途径。对于学生来说,情境的体验是很重要的,而体验可以更好的生成情境,如果课堂中没有情境,而是生硬枯燥的知识点讲解和练习,那学生也很难融入课堂,思维也不易和教师同步。例如在学习“山谷风和海陆风”的相关知识时,首先,教师要将海陆热力差异向学生讲解介绍,然后再向学生介绍讲解这种差异所能引起的海陆风的事实。而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导致了山谷风的形成。然而,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讲解,学生脑海中并没有这些概念,海陆风和山谷风的形成原理以及其带来的影响和现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山谷风在日常生活中又难以接触,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交流探讨、提出问题等多种方式,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生成情境。而学习“人口增长”问题时,便可贴近生活,从身边刚出生孩子的话题来展开,并通过此话题引出某地区人口增长的案例进行探讨,结合教材中出现的图表来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的特点,总结出人口增长的概念和特征,达到从生活现象获得知识的目的,将生活中的情境地理化,一改传统课堂的乏味生硬,创建出情境丰富、生命力十足的课堂,充分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从中还提升了学生的联想能力以及上课过程中的专注度,对于地理知识点的学习不再是笔记和背诵,使学习到的内容在脑海中更加牢固深刻。
4.2.3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维持学生兴趣。在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势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自己固有的学习方式,去尝试新的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是一门人与环境的课程,长期处于课堂中难以发现自然中的地理现象,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从自然中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例如,在探究“市区气温比郊区高”时,教师可布置实践观察作业,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市区和郊区的各个相同时间段统计温度并记录,回到课堂时将记录结果展示,并提出相关问题“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再由各个小组讨论总结并做出回答。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做到劳逸结合,同时还提高学生的合作组织能力,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究知识的欲望,有效地将生活和学习相结合,学习方式也因此得到转变,不再是停留课堂中对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是在新奇未知的学习生活中自我调节,自主探索,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的维持[5]。
4.3 把考试难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的方法。当一个章节或者一课时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就需要开始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而小测验或者随堂检测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这样的测试不会像期中考试或者月考那样需要学生全力以赴的复习知识内容,而是根据自己当堂课所学习的情况去回答问题就可以了,这就好比是在巩固知识,把平常的练习题改编一下成为测试题,让学生动的举一反三,通过同一题型的不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重点,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经验选择性的把一些平时的考试难点和常考点出现在作业中或者测试题中。但是将考点融入题中的方式也不能过于拘泥于普通的出题方式,而是要结合社会形势和生活环境,教师可以创新出题模式,把一些学生司空见惯的题目改变成新颖的题目。通过转变设计思路,发现生活中的事物和环境与题目之间的练习联系,考虑到地理教学内容与社会环境间的关系,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天的地质地貌的观察和天文科技的观察活动。有很多学生在学习完地理知识后都对生活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在教授完课程后教师带领学生去亲近大自然,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将知识与实际联系的能力,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自然。比如曾经查阅优秀教案时,一位教师曾设计了一个地理野外考察的实践报告,这报告是给学生填写的,她将报告分给每个小组,让小组长去分配任务,其中收上来的报告中,有一份是这样写的:“在我考察的大桥之上,在公路南侧的地方可以看到地壳运动的特征,这和实际的课本描述有很大的差距,不过在教师的指引下,我们小组最终辨别出了这种地壳运动引起的细微变化。”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对地壳运动的认识,也获得了与书中不同的体验。
4.4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老师需要在创新教学课堂时,给学生创建出一个更为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需要创建出更为民主且平等的师生关系,缩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平等对待学生,不可歧视学生所存在的个性化差异,做好各项引导教学等工作,要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参与到地理学习的教学活动之中,和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且顺畅的交流关系。只有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才能够更好地被激发出来,自主的投入到其教学活动之中。
比如,在讲解《中国气象灾害》知识时,老师可以先设置出相应的教学问题,询问学生:“同学们,我国哪个地区的沙尘暴问题会比较严重?这个地方产生沙尘暴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学生回答完该问题之后,老师要分析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若学生回答的答案错误,老师也不可急于批评学生,要结合其具体化的问题,多和学生去探讨、交流,使得学生都可以在思考问题时,了解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思考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地理教学的阶段性及连续性等特征,显现出核心素养的应用优势,要好掌握地理学科知识及教学的技能要求。
4.5 与生活相结合促进学生理解。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缺乏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概念理解的情境,不能有效地吸收并理解这些知识和概念,也不能很好地应用于生活和社会的真实环境,成为学生学习兴趣降低、阻碍学习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将生活实际和地理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并理解地理常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素质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交通运输与布局”时,便可以从身边常见的交通方式入手来进一步展开探究,从交通工具、交通路线以及交通速度等多方面,记录生活中常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等这些交通运输方式存在的优缺点,以及怎样合理地进行区位选择。单靠教材上的文字描述,很难建立起清晰的对于概念的联系与理解,但结合生活实际,面对过于专业化的知识也可以迎刃而解,做到充分理解与应用。当然,生活中的地理也不止于此,由昼夜的交替和四季的变化来引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由此来展开课题,能更好地理解并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所在;而通过互联网,让学生了解最新的重要事件,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适用性也很是广泛,与生活息息相关,要充分让学生贴近生活,学习周围的事物现象、地方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内政外交热点。也要走出课堂,进入生活,进入自然,观察、发现、体验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主动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合作的能力。
4.6 有效的教学反馈。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并非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通常是特定状况下的对话与交流,因此,地理教师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配合需给予相应的反馈,这也是对课堂教学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常来说,课堂反馈能直接表示出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就学生而言,只是知道答案的错误或正确通常是不够的,教师还能以课堂反馈,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自身思维上存在的矛盾,以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且了解与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在传统化教学中,教师获得学生反馈的主要形式就是分数,但在新课改下,其更注重多元评价及其应具备的功能,该评价需在学生充分了解与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及创新的各项能力,并注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充分关注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导向、激励、反馈等功能。地理教师在评价时,需注意课堂评价过程中鼓励与表扬的使用,教师如果每次都通过表扬的形式实施反馈,虽然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但是却会影响到回答的质量,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评价时,需注重表达用语。
总之,在创建高中地理品质课堂时,老师必须要优化并创新其教学的流程及内容,让其能够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灵活化的设计教学流程,提高其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以及生活性。充分使用教学资源,依据其实际状况,整合教学资源的内容,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变得更强。带动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让学生都可以在品质地理课堂上感受学习地理知识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