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东
(广州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交融对应用型、复合型德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显著提升,也对高校德语教学理念、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德语教学目标由以语言知识传输、单项技能训练转变为培育学生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功能交际法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功能李理论的日趋完善,功能交际法应运而生,其遵循语言最为本质的表义功能,倡导学生自主建构语言知识体系与表达策略,强调语言的交际性与功能性,并通过多样化语言教学活动锻炼学生主动沟通、真诚交流、抒发情感、描述事件、表达观点的语言技能,可以改变传统重知识,轻实践的德育教学观,有利于培养出契合时代需求的德育专业人才。
功能交际法以社会语言学为语言理论基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心理学基础,以二语习得为规律基础,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学生在特定社会语境下运用目的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语言教学法体系。
功能交际法本质上是通用外语教学理念,即以日常使用的语言为核心,着重培养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目的语言达到交际目标的能力。在功能化教学内容、交际化教学场景之下,学生不仅是操练交际活动的主体,而且是影响目的语言功能发挥的社会因素。主要原因在于,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之下,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交际态度与观念、情感、语言逻辑思维及文化素养等都会影响目的语言功能的发挥。因此,功能交际法是一种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是语言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则扮演着协助者、组织者、指导者、启发者的身份,主要负责为学生提供契合其未来发展需求及语言基础水平的交际场景、为学生创造性及自由性表达自身想法提供语言材料[1]。不仅如此,教师需要将学生视作具有独立人格、时刻处于发展之中的个体,尊重学生个性化表达需求,保护学生自尊及自信心,鼓励学生全身心参与到交际活动之中,适度放宽语言流畅性、语言正确性等标准,将学生对语言知识积累放置到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反思及总结提升环节,从而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充足的语用实践机会,经过长期、反复训练逐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用综合思维及交际技巧。
功能交际法是对传统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法的颠覆,不仅可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未来工作中运用德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于高校德语教学改革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2.1 有助于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在特定的生活、工作与社会情境下利用目的语言表述事件、抒发情感、表达观点、与人交流,因此语用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传统德语教育形式单一、模式固定,通常将词汇、句式、句法、语音等各类语言要素看做是独立的基本单元,在课堂上各有侧重地锻炼学生知识技巧,学生对语言知识机械性记忆,虽然对于其积累语言知识、增强语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语言思维、语言逻辑、语言组织形式、语言功能发挥等都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且难以对德语形成系统性认知,导致其在德语的实际运用中语言功能发挥不到位、语速语调等与实际的语境需求脱节、语言使用灵活性不足,不利于其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2]。而功能交际法以语言功能为核心,以日常语言交流场景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教授学生在日常生活或特定工作环境下利用语言达成交际目标的能力,可以将分散、零碎的德语语言知识整合在统一的交际场景之中,使学生在亲身体验、长期训练、深入探究中习得与该语境相关的所有语言知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语言思维连贯性及语用能力。
2.2 有利于提升德语教学质量。功能交际法是多领域理论融合的产物,以语言学为核心,以社会学、心理学等支撑。从社会维度思考语言功能的本质,即用语言获取信息的工具功能;以语言影响他人心理及行为的调节功能;以语言与他人交往的人际功能;以语言进行学习的启发功能等。同时,功能交际法在发挥目的语言功能基础上强调语言习得的心理因素,即主观意愿、情感态度、文化观念等都会影响个体的语言学习效果。功能教学法视域下,高校德语教学由重知识,转变为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致力于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德语应用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语言材料,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活动使每一名学生学生都能发挥自身语言优势、弥补自身语言劣势,在交际活动参与中获得深刻情感体验、汲取语言知识、锻炼语用能力。由此可见,功能交际法契合二语习得基本规律,能够使高校德语教学更加科学、高效。不仅如此,功能交际法重实践、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得益彰,可以综合培养学生语言品格,助推高校德语教学改革、与时俱进。
基于对功能交际法概念内涵、高校德语教学中功能交际法运用价值的分析,建议高校德语教师采用以下策略将功能交际法与德语课堂有机整合。
3.1 创设真实语言情境,激发学生交际动因。语言情境是语言产生及使用所依托的场景、场所、时空条件,也是二语习得中影响学生语言学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母语习得之所以简单自然,是因为在真实语言情境下学习者受到身边人的耳濡目染,再加上丰富且真实交际语境的支撑,其在潜移默化中便会掌握母语使用规律、母语情感色彩及交际方法。而缺乏语言情境将导致语言与实际生活、社会脱节,将语言转化为无工具性及功能性的静态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且枯燥乏味,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而且会弱化学生语言情感。因此,在功能交际法视域下,高校德语教学需要以真实语言情境为导入,将学生代入到易于理解、可与之进行交互的生活化语言场景之中,使其对德语学习、运用产生浓厚兴趣,并结合自身生活经历、生命理念创造性发挥语言功能[3]。
高校德语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真实语言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以德语进行授课,以德语讲述故事、描述事物等,此为德语教学中的语言情境;再如借助图片呈现语篇内容,将语言知识与直观形象的图片结合为一体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语篇内涵,此为德语教学的图片情境。此外,还包括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将交际场景转化为情景对话等,都是教师可以采用的情境创设方法,教师以真实交际任务为驱动可以激发学生灵活运用德语知识的内在动因。
3.2 开展多元教学活动,凸显德育交际功能。功能交际法倡导教师组织开展多元教学活动将语言功能及交际目标渗透其中,以此综合锻炼学生语言思维及语用能力。为此,高校德语教育中教师需要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以此贯彻落实功能交际法。
3.2.1 小组合作活动。小组合作活动,即小组内成员围绕相同的交际目标进行合作、讨论、分享,最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交际方案。学生合作的过程便是利用德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且学生合作不限于课堂之上,在课前预习、课后巩固阶段教师均可以发挥合作学习优势,逐步养成学生之间利用德语交换想法、分享经验的良好习惯。
高校学生在德语学习动因、学习方式及学习成效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个体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的基于功能交际法的高校德语教学需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有助于终身发展、为后续就业及融入社会做好铺垫的优质德语教育。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以促成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弥补学生在德语上的劣势智能,发扬学生的优势智能。小组合作活动组织的前端环节为科学分组,教师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持平”的基本原则,即各个小组德语学习水平基本相同,但组内成员优劣势各有不同,以此促进不同语言交际思维的相互碰撞,生成创新的德语表达与交际形式。同时,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锻炼自身德语语言运用能力、德语交际功能多元化发挥能力时,教师需要以协助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如为学生提供联系实际及日常生活、具备开放性及探究性特点、隐含多种德语语言功能并指向具体交际场景的话题、议题等;再如为学生制定德语交际方案补充拓展性资源,指导学生优化改进方案以发挥德语多元化功能等。此外,教师可定期开展小组交流活动,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实践心得与经验、探讨德语交际中产生的疑惑或遇到的问题等,并重新评估各小组德语能力水平,再次科学划分小组,保证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与良性循环之中。
3.2.2 情景剧表演活动。情景剧表演活动情景对话为核心,但相对于传统对话而言侧重于自主创编及表演。学生以交际任务为导向,结合生活经历、德语国家语言习惯及文化背景,通过对话还原、再现真实的交际场景与过程,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灵活组织德语知识,根据自身的需求与交际的意愿创编出个性化的情景对话,且在表演中注意模仿德语国家人们交流时的语速、语调、语气乃至神态、动作,可以为学生带来真实的交际体验,帮助学生逐步探索出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的技巧方法。
德语情景剧表演活动可以竞赛形式开展。在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与学生共同围绕某一德语交际目标制定情景剧表演评价标准,如表演内容与交际目标的契合度;对人物角色的塑造;对语言内涵的诠释;语速、语调、语气等与交际和场景的联系性等。师生共同制定情景剧表演评价标准的过程,便是帮助学生明确交际目标、德语语用功能、理解语境对德语表达内容及形式限制性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德语多元功能的认知水平。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表演者致力于通过语言清晰、生动地体现人物角色的性格、描述故事情节、交代故事背景等,其余学生作为“评价者”也能够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在观看、欣赏及反思中扬长避短,不断对自身德语认知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从而提高学生基于具体语境灵活、自如表达的德语能力。活动结束后,由教师及学生对各小组表演效果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回溯自身表演过程、表演中采用的德语表达方法及发挥的交际功能、表演成果等,评价最高的小组可获得一定奖励,可将学生学习成果可视化,并使学生在德语学习中获得成功感与满足感。
3.2.3 模拟活动。模拟活动中,由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交际任务,在物质条件层面模拟真实的语言场景,所有的语言交际流程都与实际相契合。
如模拟就业招聘交际场景,教师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软件营造出竞争激烈的应聘氛围,按照较为规范标准的招聘流程及方式布置教室,设计德语语言训练环节。
首先,投递简历,学生参照网络上的建立模板,结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以书面语描述自身求学经历、工作经历、实习经历等,写出自己在校期间获得的荣誉、参与的校园活动等,以简洁精炼的语言突出自身的优势等。其次,“面试”环节,由教师扮演招聘者,学生扮演应聘者,学生自主思考如何以德语表现自身优势与就业竞争力、如何描述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心得与成就、如何回答应聘者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等。教师从德语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出发,对学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工作技能等进行提问,在师生交互中深化学生对德语交际功能的理解与认识,并请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以较为真实地再现面试过程。最后,“录用”环节,向学生“发送”录用“通知书”,请学生从中提炼“薪资待遇”、“工作起始时间”、“工作岗位”等关键信息,引导学生编写反馈信,用德语表示自己收到通知并会按时上岗,利用正确德语表达方式表示自己对“公司”的感谢等。
此种模拟活动集合听、说、读、写、译于一体,是一项综合性的语言训练活动,且趣味性、实践性较强,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中。不仅如此,该活动的核心在于与学生未来就业及职业技能需求对接,可以使学生提前适应岗位工作环境,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3 注重课堂立体交互,发散学生语用思维。功能交际法视域下,高校德语教学活动中学生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活动的主,虽然其倡导以学为主,但不可忽视教师的启发、引导与纠正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知识讲授,将会弱化学生主体性地位。但若教师过度追求课堂的自由自主,将会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明确学习方向,加之当前高校学生尚未步入社会,生活阅历尚欠,且思想观念不成熟,其在交际、沟通及实践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错误想法与不良行为[4]。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平衡度,以立体化课堂交互发散学生语用思维、锤炼学生语言品格。
3.3.1 师生交互,发散学生语言思维。基于功能交际法的高校德语教学中,师生交互主要以问题引导式教学为主,教师设置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梯度式问题,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找准切入时机进行提问,并注重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质疑点、争议点等相机提问。同时,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进行即时评价,委婉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与薄弱环节,以追问形式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围绕交际目标、德语语言的多元化交际功能、具体教学内容、德语语言知识等再次深入思考问题,鼓励学生逐步探索出精炼贴切、生动形象、可高效率达成交际目标的德语语言表达策略、德语语言知识运用方法等。师生交互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意识,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如何优化自身语言表达方法,还能够增进师生间情感,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意见、建议,在德语语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提升自身语言思维的敏锐性、灵活性。
3.3.2 生生交互,提高学生语言品质。在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中,学生就某一问题、交际场景等交流想法、分享经验、表达个性化见解、听取他人意见、表述内心感受等都是生生互动的最佳典范。除此之外还包括集体讨论学生及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等,也是生生互动的载体。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对学生交互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观念及行为。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开放式、移动化、现代化教学平台开通网络交互空间,鼓励拥有相同兴趣、爱好及技能特长的学生组建为德语兴趣小组。在开放便捷的网络中,各小组围绕着核心任务进行互动,如自主收集体现中文与德语不同语言思维的句子、典故、俗语等;探究德语文学作品内优秀的语言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将中文短篇翻译成德语,或将优秀的德语文章翻译成英语等。在小组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学生会通过讨论确定本阶段的任务,通过交流共享所获语言素材及资源等,并在活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口语及书面语表达能力,能够让生生交互渗透至学生德语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为学生创造丰富且充足的语言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在长期实践、反复练习、勤加沟通中逐渐形成个性化、丰富性、灵活性的德语交际方式、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思维及语用策略。
3.4 重视延伸课堂效果,发展学生交际个性。功能交际法以社会语言学为理论依据。语言是社会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体现社会环境、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符号,脱离社会及生活的德语教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功能性及交际性教学。为此,在功能交际法视域下,高校德语教师需积极延伸课堂教学效果,主动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如以小课题为基本形式,请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德语文化背景的语言材料,可以促成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再如在学校支持下开展中德文化的交流活动,请学生以德国传统节日为契机,在校园内搭建“文化亭”向本土学生讲解德国的饮食、服装等文化,向德国留学生了解德国的生活习俗、工作环境、语言文化知识及趣味故事等,可以丰富学生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德语、学习德语并真正实现学、用结合。
功能交际法是以社会语言学为语言理论基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心理学基础,以二语习得为规律基础,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学生在特定社会语境下运用目的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语言教学法体系。高校德语教学中应用功能交际法,可以提升学生语用能力、提高德语教学质量。为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真实语言情境、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注重课堂立体交互并重视延伸课堂效果,以此综合提升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文化品格与语言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