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维缦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第五中学 福建 大田 366100)
在初中阶段,学生往往会将学习重点集中在中考科目上,对美术教育并不是十分关注。实际上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得到锻炼,将其学习压力减少,培养其正确道德情操与审美价值。当前初中美术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结合已经成为美术教育一种重要发展趋势,通过人文教育的实施能够使学生深入掌握美术学习内涵,将美术作品生命力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审美和较强技能。
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重要人物,在不断改进的教育制度下,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意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只会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在课堂上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并不会带入相应的人文教育。虽然应试教育已经向素质教育全面转换,但是很多教师依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美术课是一门“闲课”,教学完全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深层次地去思考美术教学的实际意义,也就更不会在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因此,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尽可能地了解每一个美术作品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事件背景、个人事迹、风俗文化等等,只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有意识地为学生传递相关的人文知识。二是需要学校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可以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或者派遣教师到兄弟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学习兄弟学校的优秀教学经验,通过亲眼所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三是可以在学校开展教学竞赛,让教师之间互相切磋,进而推动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根本上认识到改变教学观念的重要性。
文化特色即作品所带有的文化气息,西方作品有着浓烈的西方文化特色,而东方作品自然而然的也会有独特的东方国家的文化色彩,这些是地域方面所造成的差异,共同点是优秀的文化值得教师去学习、了解和挖掘。在中国,画中一般会表现出来的文化,就多半指的是儒家、道家、佛家这三家,其中道、儒两家是表现最多的形式。因为在中国儒家和道家信仰的人是最多的,也是中国传统留下来已久的文化信仰,其中也有很多良好的方面值得教师去学习,而糟粕的东西则需要教师去摒弃。当前的初中美术生人文素养培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一味地追求艺术,忽略了自己的内心。当教师引导学生去欣赏一件文化作品时,更应该体会这些作品渗透出来的文化气息,让学生慢慢地去了解其中的文化特色。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通过这种方式,会使学生自身修养得以提高,在浮躁的社会安静下来,故此,教师应当正确地引导学生去深刻领会作品后附有价值的文化特色,去用心体会,并把它化作属于自己的东西,用于自身的创作当中,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方为一种正确的提升人文素养的方法。
例如在欣赏中国传统绘画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书上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全神贯注地观察这惊世画作,《清明上河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自身所蕴含的寓意是值得教师去探究的,首先这幅画大体上是反映汴京的一片繁荣的景象,这时候教师要带着学生观察周围热闹的集市,及川流不息的人群,但是其中一些细节更应该让教师去解读,其中有处景象被称作“惊马”就是后面运输队伍的几批马匹十分的惊乱,在这繁荣的画面却有这样一幅惊慌失措的画面,也暗示了当时宋朝所存在的一丝不安定,如果教师们能这样带着学生去解读这些画作的话,就会让学生养成关注细节的好习惯,又能体验到其中的文学素养。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培养,而人文教育其实指向的是对于学生在课程实践活动过程中促进其思想境界提升的,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人文精神也是指人在社会活动当中所持有的人性以及社会价值的具备。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发现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要善于挖掘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潜能,利用学生所青睐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们能够在初中阶段的美术学习之中感受乐趣无比的学习体验,在美术创作之中发现美术的魅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观和感受,触动学生想表达的内心深处的美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教学活动。与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教学。比如在《中国山水画》的教学中,教师深入研究本课内容,挖掘课本中的美学元素,带领学生们共同进行学习与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首先让学生们树立一种对于美术学习的正确意识,要能够理解美术学习所带来的价值。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详细阐述课本教学内容,为学生们构建人文化的教学氛围,将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去完成人文教育的基本任务。
美术这门学科在初中阶段的学科体系中不占据主要地位,并且也不涉及中考,所以教师和家长都不重视对于学生的美术教育,而长此以往,学生自身也会忽视对于美术的学习,在美术课堂上也缺乏精力的注入。这种现象其实也是普遍的,因为很多教师都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十分重视学生们的学科成绩,以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指标,给予学生压力。但是美术这门学科其实是有着多元化的功能的,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在人文教育之中去引导与鼓励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之中完成学习目标。初中美术课程也有丰富内容,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们展现。比如在《色彩风景画》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画自己的家乡。学生对于作品的创作,需要结合其对于家乡的情感,将学生自己对于家乡的记忆融入在创作之中,利用绘画或剪贴等方式来表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融入人文教育,使学生回忆家乡鱼水之情,勾起学生对家乡的怀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绘画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便能实现教学目标。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性格差异,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学生之间普遍存在较大的不同。美术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这些不同决定了美术学习能力的不同,因此,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是有层次的、有差异的。不能过于统一化,这样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无法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特点和情感色彩。因此教师要把握这种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特点来进行美术学习和艺术创作。例如在通过作品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有些学生喜欢用线条去勾勒,因而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特征更加细腻、委婉。而有的同学则更注重色彩的丰富性,最终表现出的艺术作品更加活泼、生动,对观赏者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因此,要想将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充分融合,首先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用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艺术人文背景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更加严肃,认真的画作精神。并以自身特点为基础,往更加独特的方向发展。
形象思维能力是初中学生对某样事物展开联想必备的能力,学生在创作时需要对现有的素材进行联想,而人文素养的学习过程也离不开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从生活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美术学习中为学生营造自由、启发的学习氛围也是人文教育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的良好选择。
比如在进行《千里江山图》以及《荷花翠鸟图》的欣赏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立一些教学问题,如《千里江山图》描绘了祖国气势雄壮的大好河山,需要从什么方位才能观察到这般景色;或者《荷花翠鸟图》中的鸟与现实中的鸟有何不同,它寄托了画家怎样的人文内涵。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展开联想,激发学生对于人文素养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来增强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在让学生所接触到的学习资源,得到有效提高的过程中,就可以合理的探究不同的教学质量,并且让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能力的发展中,进行知识内容的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并且在绘画作品的创作中,能够将自己的学习理念,进行明确且清晰的表达,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也需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布置理想的家居”这一章节内容时,在列举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知识内容解读的时候,学生就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学习任务的布置,并且让学生对于实用又美观的设计,进行合理的探机,这样学生的创作学习理念,才可以得到有效的丰富,并且让学生在进行一些生活用品,多元化设计的过冲,也可以结合实用和美观的理念,从而为这些物品,赋予不同的审美价值。
将美术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过程中,教师不仅需注重教学内容改变,也应注重良好教育环境的创设,并与学生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在此情况下,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也能为学生发展构建较好人文环境,对学生优秀品质形成有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掌握课堂主动权,学习中发挥自身能动意识,例如在学习《两个外国美术流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欣赏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作品。在欣赏之前利用互联网便利查找相关资料,将收集资料进行整理,课堂中可以和他人分享,阐述自身观点与想法。其他学生可以针对上个学生想法与观点展开评价,并且引导学生评价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借此加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程度。同时教师需认识到在进行美术评价时,标准往往不具有统一性,学生对作品的想法和观点是自身心境的表达,应给与充分理解与尊重。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保护,也能使人文教育和美术教育在整合时呈现出较好效果。
初中美术课程欣赏部分的教育,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对于艺术方面的综合情感认知,做出积极的指引教學。在课程教学中,对自身的课堂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在不断的引导中,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实现对于相关美术专业艺术作品的综合理解。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对于艺术作品的自我认知能力,在教师对相关的美术作品向学生展开更加专业化的分析以及讲学时,美术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对于艺术作品欣赏方面的需求以及兴趣特点,做出更加合理地选择,帮助学生能够产生更多个性化的追求以及学习。由此而言,更好地将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进一步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知识认知以及艺术见解的提升。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知识的学习以及欣赏的积极性也会大大的增强。例如,当教师将一些美术作品运用于课堂欣赏的教学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美术作品创作的思想感情特点以及综合的艺术类型做出分析,让学生在共同的探索之中,做出更加积极的自我创造,以及作品理解与创新,可以使得学生的内心情感得到更大的程度的与作品方面的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就要从美学角度出发,将人文、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融入其中,促进知识的多元融合,推进美术欣赏课程更好地开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作品本身,对作品背后的情感以及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不断增强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提高其审美品质,增强其人文意识。例如,教师在教学青铜器欣赏时,要为学生展示青铜器上的各种图案,同时,还要为学生介绍图案背后蕴藏的文化。如:能经常在青铜器上见到的龙纹图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龙纹的形状和种类,并将各个时期龙纹的特点以及文化背景教授给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图案背后的故事,以此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
如前文所述,理解艺术作品中的内涵,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如果仅仅只是通过各种直观展现,那学生得到的审美能力发展永远是浅层的、表象的,还需要以更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进一步催发出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让他们能够以更完善的思想去面对和认知美术作品中的内涵定义。例如在八年级下册《关注身边的美术遗存》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以生活一些常见的例子作为开头,例如家乡中的木雕和石雕,或者是具有家乡特色的建筑物等等,以此奠定整个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基调,之后再通过分成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阐述自己在身边所遇到的具有美术遗存的任何事物,在此期间,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深入了解和欣赏他们所提到的这些事物,让他们自行去总结这些美术遗存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意义,这就能让学生对于审美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也让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对于一堂美术欣赏课的有效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准备,结合课堂要欣赏的作品提前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借助网络等渠道搜集有关作品的各种背景资料。只有教师准备好相关资料,才能真正为学生讲解、讲透作品,更有条理、有深度地引领学生欣赏这一作品。就比如,在《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中,教师通过网络来搜寻相关资料,同时将这一画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现,让学生通过观看领略这一美术作品的磅礴气势与恢宏之美。教师利用自己准备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解读欣赏信息:作者的人物简介、北宋的经济状况、这一作品风俗画的特点以及定义、作者在创作中运用的技法,这一作品与西方绘画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它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教师引领学生对这一作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与欣赏。这也使学生不单单是看到眼前的一幅作品,更了解了作品的内涵,学会了欣赏,从画作的构图、作者的背景、社会时代背景以及它所体现的独特风格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带给学生的是更为丰富的艺术世界。每一幅作品所展现的美是各个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的时候找准侧重点。不同作品的讲解有所侧重。有的侧重于作者奇妙而独特的构思,有的侧重于对时代背景的描摹,展现一个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还有的侧重于其造型上的表现力。无论怎样的作品,教师首先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引领学生找准作品中的重点、美点,进而设计有效的欣赏教学。
美术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发现美、感知美,还要学会创造美。这一富有精神内涵的活动,实际上也是在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艺术天赋与价值。美术欣赏之中,通过作品所帶来的这一审美体验帮助学生升华自我的审美认识,让这一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深层次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发生共鸣,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美与精神实质。引领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先带领学生观看多媒体展现出的家乡的民风民俗、优美环境,让学生充满描述家乡的激情。这一节欣赏课,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美的激发之下延续美,使他们产生创造活动,结合欣赏《清明上河图》的感受来描摹自己美好家乡的蓝图。
美术教育传统模式下,教师教学中往往根据以往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缺少对人文教育内容的融入,这便使美术教学存在一定局限性,难易对学生美术水平进行全面培养。为了保证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融合效果,教师应积极构建良好学习氛围,注重对人文情境的构建,对作品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探究與思考,推动学生获取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