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建敏
思维导图是一种帮助人们发散思维的工具,借助图形、文字等方式,将各元素的关系条理清晰地展现出来,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使用起来也非常简便、高效。将这种思维工具运用到语文课堂上,也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尤其是用于作文教学中,可以创新性地发散学生的思维,使语文作文教学变得更轻松、更高效[1]。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应该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思维导图,进而更好地提升作文教学的成效。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目前已成为教育领域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工具,它主要利用图表的形式把相关知识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样人们对知识的了解会一目了然。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好地剖析知识内涵。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发散思维,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具体来说,思维导图是以图形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将纷繁复杂的信息和多层次的关系呈脉络状清晰地展示出来。可以看出,其形式对应了人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够将大脑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2]。
上文提到,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在多个领域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运用思维导图,人们可以将发散性的思维清晰地表现出来。思维导图具有图文并茂的特征,不同层级的信息及其联系都能通过图形和文字清晰地展现出来。所以,教师可以尝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巧妙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学生进行框架构建、信息梳理和内容联想[3]。
教师在语文作文课堂上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快速地解决有关作文立意的问题,同时使学生的写作思路得到梳理和延伸。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在写作中言之无物,其根源大多在于主题不明确、思路不清晰、逻辑不严密。对于应试作文,审题和速度都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重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忽略了对学生联想、发散思维的培养,致使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很难写出有鲜明立意的文章。而将思维导图引入作文教学,能很好地改变这种写作现状,促进写作质量与写作水平的提高。另外,借助思维导图,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利用其干支体系丰富资料库。如此一来,学生写出的文章会更具创新性。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将思维导图引入作文教学,可以显著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从而帮助其提高写作质量与写作水平。思维导图的运用是存在一定规律的,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思维导图的核心位置标明即将学习的核心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此次写作的主旨是什么,然后围绕写作主旨从核心处向周围发散,进行发散性的思考,这种思维形式也会从一条线演变为一棵树。事实证明,将思维导图引入作文课堂,学生可以轻松掌握联想记忆法,同时对写作结构的记忆也会更高效。从根本上来看,思维导图的关键在于对关键词的连接。写作过程中,学生会将图中的核心关键词记住,然后在关键词的串联下解析文章脉络,如此,通篇文章的写作也会水到渠成[4]。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看到写作要求后仍然不明白应该怎样去写,也不知道应该写什么,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为了尽快完成写作任务,他们往往会想到哪里写哪里,写作文的过程就像是“挤牙膏”,最终写出来的文章质量也难以保证。可见,学生在写作上的主要问题是不理解立意。因此,教师应明确立意是学生的写作难点,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帮助其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在写作前将想到的与写作要求有关的东西都记录下来,然后从这些繁杂的思绪中摘选出自己想要表达的,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立意[5]。
例如,“都是……惹的祸”是一次作文的题目,笔者将这一题目写在了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的相关经历,将这一题目补充完整。于是,学生根据不同经历给出了“都是大意惹的祸”“都是不认真惹的祸”“都是嫉妒惹的祸”……这些常见的补充内容。按照这些补充的内容,笔者借助思维导图扩展了第一层级关键词,并引导学生对自己补充的内容进行解释。因为补充的内容必然与学生的生活相关,所以课堂上学生都踊跃发言,如“都是不认真惹的祸”是张同学补充的内容,他在课堂上描述了自己的经历:“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我因为不认真看错了题目,本来可以做对的题目最终却没得到分,拿到分数后自己备受打击。”然后,笔者又将学生的发言凝练成文字,补充到了思维导图上的第二层级中。如此一来,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激发,也明确了此类主题应该怎样去写,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很快就完成了作文的立意。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以其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还要在其基础上做好作文教学的选材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6]。思维导图是教师的“好帮手”,借助思维导图,教师可以更好地选材。比如,人物刻画是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写作内容,一般要求初中生对身边的人、事、物进行刻画描写,同时人物刻画也是初中阶段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基础内容。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妈妈、爸爸,以及身边的同学等,如爸爸每天为了生活而奔波,妈妈为了照顾家人而劳累,同学每天都有自己开心和烦心的事……这些都可以进行刻画,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但也正因如此,素材的选择和描写可能会面临着千篇一律的情况。因此,教师有必要将思维导图引入进来,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完成人物的刻画。具体来说,学生可以将需要刻画的对象标注在思维导图的中心位置,明确关键词后,从不同方面进行选材。如奶奶慈祥的面容、爷爷深深的皱纹、妈妈粗糙的双手等,这些都是非常贴近生活的素材,学生刻画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文字中体现的感情也会更为细腻。例如,初一某学生曾经在调查中说:“一次作文课上,老师给出了主题‘印象最深刻的人’,在尚未接触过思维导图时,我的作文大多会依据教材提供的例文来写。但是当接触了思维导图后,只要老师给予一些提示,我就可以短时间内在头脑中刻画出人物形象,然后迅速抓住人物特点,完善思维导图,很快呈现出文章的框架,整篇文章的写作也非常快速、高效。”
当“如何写”的问题解决后,后续的问题就在于按照怎样的结构、布局来写,即怎样搭建作文的框架。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巧妙地帮助学生搭建作文的结构框架。例如,在一次写作活动中,笔者要求学生对顺叙记叙文进行了解和应用[7]。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完成写作。思维导图的整体结构比较简单,以“事情(顺序)”为图的中心词也就是关键词。随后,笔者设计了一级关键词,即“起因”“经过”与“结果”,并且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这次写作活动的框架。王同学就借助思维导图展开了“读书引发的一件小事”的写作,其中一级关键词“起因”是“外出前,妈妈告诉我过一会儿把燃气关掉”,它的下面由一个小箭头指向“经过”,可是“我看课外书非常认真,竟然忘了关燃气的事”,它的下面指向“结果”,结果是“等到屋子里有了糊掉的气味,要关燃气的事才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同时王同学也意识到了这件事可能引发的后果。这样一来,这篇作文就拥有了非常清晰的框架结构,后续这名学生的写作也变得非常顺利。由此可见,利用思维导图创建作文结构框架,可以获得非常明显的效果。
教师在写作课上应用思维导图不仅能使学生的写作思维得到锻炼,还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并且提升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认知水平。具体来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有关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出思维导图在课堂上的辅助性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思维导图训练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逐渐摸索出运用思维导图开展作文学习的脉络与方向,在明确其应用目标、采用方式及使用路径后,提高思维导图的应用水平。同时,学生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架构出有关写作知识,以充分锻炼思维力和创造力。另外,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还能构建出知识系统和脉络,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模式,不断提升思维能力与写作水平。
在说明文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借助思维导图设计了写作大致的脉络,然后在清晰的脉络下针对说明文写作进行了说明,这样一来就把写作的结构和思维导图联系到一起。这样的写作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还能极大地改善教学情况。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还要求教师借助思维导图的作用以导促学,关注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方式得到改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应适当降低思维导图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为学生写作积累素材[8]。例如,某教师在思维导图训练中,把《有你真好》这篇文章拿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明确其宏观结果,然后将其与《故乡》结合,以加强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理解与运用。因为已经学过这篇文章,学生自然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理解。当教师展现出文章的框架后,学生就在头脑中梳理出了总体脉络,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增加其阅读量。具体而言,学生在读到优美的段落时,可以用笔进行标注。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就其阅读的情况进行检查,从而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体裁等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对优化作文教学的手段进行积极探究。思维导图是目前教学实践中效果比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其中仍然有大量值得挖掘的作文教学策略。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将会更加深入地进行探究和分析,旨在更好地提升作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