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恩彰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阐述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学校教育以素质教育为基,以德育为先,以美育为要点。美术学科是不可多得的美育资源,是实施美育的“法宝”。例如,美术学科有诸多的审美因素,如美丽的图案、美丽的思想等,便于学生受到审美熏陶。又如,美术学科有大量的审美活动,如让学生动手制作各种极具美感的作品,无形地发展审美能力。所以,在实施初中美术教学时,教师要立足于该学科的审美价值,着力实施美育。教育活动以适宜的课程为基础,建构特色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实施教育活动的支撑。众所周知,超轻黏土是重要的美术教育内容,是纸黏土的一种,具有多样特性。现有实践证明,将超轻黏土有效应用于美术教学,可以丰富美术教学资源,助力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增强美育效果[1]。鉴于此,在实施初中美术教学时,教师应着力开发超轻黏土特色课程。
开发超轻黏土特色课程是实施美育的前提。开发超轻黏土特色课程涉及多方面内容,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评价等。教师以课程内容为重点,具体介绍开发超轻黏土特色课程的策略。
开发特色课程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为基础的活动。特色课程脱离学生实际时,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阻碍课程实施。开发特色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当特色课程阻碍学生发展时,其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在开发超轻黏土特色课程时,教师应了解初中生及其美术学习情况,由此确定课程内容,推动课程实施。
例如,为了了解初中生情况,教师可以研读学生成长的档案记录袋,从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认知学生。在学生成长档案记录袋的作用下,教师发现大部分初中生有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就此,教师确定超轻黏土特色课程契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接着,教师继续研究学生的喜好,发现大部分初中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有浓厚兴趣。基于此,教师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挖掘生活内容,如大熊猫、花篮等,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建构课程内容,如“熊猫的制作”“收获篮的制作”等。
超轻黏土特色课程是实现美育的途径之一。美育是开发超轻黏土特色课程的基本原则[2]。美育内容多种多样,为教师开发超轻黏土特色课程提供了便利。对此,教师以多样的美育内容为切入点,挖掘美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发超轻黏土特色课程。
例如,色彩美是美育内容的重要构成。美术本身是一项视觉艺术,视觉是学生感知美的重要方式。色彩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视觉享受,顺其自然地形成审美感知,还可以促使学生发挥自主性,自由搭配,创造色彩美,由此发展审美能力。对此,教师可挖掘不同色彩的超轻黏土,设计“色彩的搭配和制作不规则条纹”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欣赏不同色彩,自主搭配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生成美丽的色彩。
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美育是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方式。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协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开发超轻黏土特色课程时,教师要以五育为指导,以学生整体发展为目标,开发相关课程内容,设计相应活动,借此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民俗是地域传统文化的结晶和承载。有效的民俗教育不但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建构良好的民俗认知,由此提高智能发展水平,还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发展文化素养,自觉传承民俗文化,从而实现德劳美的发展。鉴于民俗教育之于学生整体发展的影响,教师应走入当地,挖掘民俗教育资源,如“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人祖会”出售的泥玩具总称,是淮阳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其造型古拙怪诞,色彩艳丽,以黑色垫底,周身施以五彩纹饰,为初中生所喜爱。由此,教师开发超轻黏土特色课程“仿制泥泥狗”。在开发此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样途径,收集与“泥泥狗”有关的信息,如“泥泥狗”的产生背景、“泥泥狗”的发展历史、“泥泥狗”的文化内涵等,由此丰富课程内容,使学生对“泥泥狗”建构良好认知。
开发超轻黏土特色课程是推动美育落地的关键。下面,本文以“泥泥狗”课程内容为例,对超轻黏土特色课程教学展开探究。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有效实施教学的重点,也是推动超轻黏土课程发展的基础。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情境是影响学习者兴趣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应用恰当手段,营造出的契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的具体场景。教学情境往往具有趣味性、形象性,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设置超轻黏土特色课程时,教师应研读课程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与“泥泥狗”进行了互动,对其建构了认知。已有认知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于是,教师立足于课程内容,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手工艺人制作泥泥狗的视频,动态、直观的视频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将视线集中在手工艺人的手指上,认真观察,顺其自然地经历制作“泥泥狗”的过程,对制作方法和过程建构初步认知。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手工艺人的指尖精彩,在无形中受到审美熏陶。此外,部分学生因此产生强烈的制作欲望,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还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泥泥狗”的产生、发展及制作故事,帮助学生建构文化认知。
认知作品是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基础,也是学生受到审美熏陶的重要途径[3]。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较发达,在形象思维的作用下,他们往往透过直观事物建构认知。所以,在实施超轻黏土特色课程教学时,教师立足于课程内容,挖掘相关作品,并将作品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建构初步认知,为进行动手制作奠定基础。
在课堂上,教师在学生观看视频后,把握时机,展现“泥泥狗”作品。形象的作品再次吸引学生的眼球。在学生观察之际,教师提出问题:“‘泥泥狗’是用哪些简单的形状组合起来的?”受到问题的驱动,学生认真观察“泥泥狗”作品,探寻不同的形状。在学生探寻后,教师鼓励他们与小组成员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在个性差异的作用下,学生的发现不同。之后,教师选择学生代表,引导其扮演教师的角色,介绍“泥泥狗”的具体形状。在学生介绍的同时,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然后,教师按照如此方式,引导学生继续认知“泥泥狗”。通过这样的观察、交流和展示,学生对“泥泥狗”建构了良好认知,切实做好了动手操作的准备。
操作方法是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也是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基础[4]。同时,操作方法是美术学科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超轻黏土特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对“泥泥狗”建构了认知。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探究制作方法,由此增强学生的认知,为学生进行动手创造奠定基础。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演示是其中之一。教师的演示可以直观展现“泥泥狗”的制作过程,便于学生建构直观认知。
在课堂上,教师发挥自主性,动手操作超轻黏土,生成演示活动。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提出要求:“观看制作‘泥泥狗’的过程,总结制作方法。”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大部分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探寻制作方法。在演示后,教师鼓励学生再次走进合作学习小组,与小组成员交流制作方法。在交流方法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矛盾。于是,教师了解矛盾,给予点拨,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使他们进一步完善对制作方法的认知。然后,教师随机选择小组,引导他们描述制作方法。教师在演示操作时,认真录屏,做好教学记录。在小组代表介绍方法时,教师播放视频,辅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取正确的制作方法。通过观察、交流、总结,学生总结了制作方法,锻炼了探究能力。
美术教学提倡学以致用。学以致用的过程既是学生展现已有认知、增强认知的过程,又是学生创造美的过程,便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5]。在美术课堂上,学生体验系列活动,逐步提高对美术的认知,为动手操作奠定了基础。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情况,及时创设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动手的机会,促使学生精心制作,将认知转化为创造,激发美术学习兴趣,同时发展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提高美术课堂学习质量。
在学生认知“泥泥狗”作品及其制作方法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制作活动:“请大家拿出材料包,先在脑海中想象‘泥泥狗’形象,再用材料包中的材料进行操作。”学生对制作“泥泥狗”非常感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思考,迁移认知,认真想象,细心设计,积极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受超轻黏土本身特点的影响,学生发挥想象力,用指尖创造出了美丽的作品。当遇到制作问题时,学生主动向小组成员或教师请教,端正了学习态度。
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较强,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教学评价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之一。教学评价方式多种多样,赏识评价是其中之一。所谓的赏识评价是指教师审视学生学习过程,发现学生的良好表现,有针对性地肯定学生。有效的赏识评价可以使学生在了解自身发展情况的同时获得满足感,增强学习欲望。对此,在实施超轻黏土特色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引导学生呈现作品,并给予学生赏识。
例如,学生经过不懈努力,制作出了“泥泥狗”作品。在制作完成后,学生渴望了解自己的制作情况。于是,教师把握时机,引导小组成员共享自己的作品。与此同时,教师提出评价任务:“请欣赏小组成员制作的‘泥泥狗’作品,从色彩、造型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在教师的如此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他人的作品。赏识的过程正是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受到色彩美、造型美等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同时,部分学生也会抱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向他人学习,借鉴他们的良好做法,完善自己的作品。在学生评价后,教师鼓励小组推选出优秀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展示。教师则赏识每个小组的优秀作品,详细介绍作品的优点,促使学生继续欣赏,深化审美感知。这样的评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还提高了其审美水平,实现了以美育人。
回归生活是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生活是广阔的审美天地,也是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场所。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会增强审美感知能力,丰富文化认知,由此提升文化素养。对此,在学生制作超轻黏土作品后,教师引导他们回归生活,应用多样的方式展现美丽的作品,用独特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
例如,学生制作“泥泥狗”作品后,教师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将自己制作出的作品置于教学楼置物架上,营造良好的审美环境。学生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向其他同学介绍“泥泥狗”的产生、发展故事,揭示“泥泥狗”的文化内涵,同时继续动手操作超轻黏土,展示制作“泥泥狗”的过程,引导其他学生建构认知。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美术育人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有效开发超轻黏土特色课程,不但可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增强美术教学效果,还可以助力学生的有效发展,实现以美育人。对此,在实施初中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科美术功能,把握超轻黏土特点,立足于学生情况、美育需求、整体发展等,开发超轻黏土特色课程,并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以美术课堂为依托,创设多样的活动,驱动学生建构认知,动手创作,储备文化,由此提高美术技能,提升审美水平、文化素养等,切实实现以美育人,增强美术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