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泠
(南京外国语学校雨花国际学校 江苏 南京 210000)
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助于他们树立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远大的理想信念。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全面的加入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物质载体,更是展现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愫。
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特征是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之一,具体可体现在插图、课文等,则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向学生传达爱国主义思想。
在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只讲了四幅图:第一幅插图“我上学了”讲的是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的照耀下,五十六个民族的小朋友们一起背着书包,开开心心地去上学;第二幅插图“我是中国人”讲的是在广场上五十六个民族的小朋友们一起背着书包拉着手载歌载舞;第三幅插图“我是小学生”告诉了小学生们他们的身份,并且配有了一首歌谣“上学歌”——“孩子们为什么要背上小书包变成小学生呢?”“为了去上学啊”“上学是为了什么呢?”“上学是为了要为祖国立功劳!”从第一节课来看,教师需要教育孩子们“中国统一”“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相关概念。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文件,告诉同学们我们上学的来之不易,我们能够获得受教育的权利要感恩祖国和社会的帮助。在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教师可以结合着《上学歌》中那句“长大要为祖国立功劳”讲一讲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第一节语文课的主题不仅仅是“如何学好语文?”,更应当是“我们要学好语文来报效祖国”。孩子们或许不懂得文化自信力、文化传承、文化影响力、传统精神、民族信仰等过于学术性的词语,但是教师可以通过第节一课的熏陶,在教育中激发小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中国的语言文字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从小就开始接触汉字,汉字的学习就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习汉字不仅仅意味着要认识、理解、掌握汉字的用法,更要从根本去领悟到汉字所拥有的内涵。学生通过学习充分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从而加深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1 从“识字”到“识国”。教材在一年级的上下两册书添加了识字专栏,并配有生动的图片讲解和简单的故事情节。在这类知识的讲解上,教师可以综合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图片故事并结合自己的知识所学来充分地展现汉字的魅力。
比如说教材中编者通过三个小朋友赏花踏青的故事情节来为小学生们展示了一个运用“目、耳、口、手、足”人体五种器官的一个场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在这页课本的场景上进行修饰描绘,还可以通过模仿的方式让小学生们自己组织自己编排一个使用“目耳口手足”这五种器官的场景。让小同学们充分的参与其中,将汉字的内涵与实际事物充分的融合联系到一起。使得原本的汉字不再是一个横平竖直的“符号”,而是一种“深入小朋友心中的”含义。下一次小朋友遇到这些字语,下意识地就会联想到其所包含的含义。
2.2 从“读音”到“读国”。和“识字”专栏一样,小学语文教材特意在一年级上下册加入了拼音的学习专栏,汉字兼有书写和发音两种功能,在日常的生活使用之中,汉字的发音往往比书写更加便利,比起汉字的书写和辨认,认读也更容易被小学生掌握。
同时在教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里面有很多的歌谣都包含了极强的爱国主义教育性,教师通过这些歌谣的讲授,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唱诵,在纠正字词发音、练习汉语读音的过程之中,也能够加深他们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比如在一年级上册有一节课文《欢迎台湾小朋友》就用很生动的语言来讲述一个台湾的小朋友来到了我们大陆的学校游玩,我们孩子们热情欢迎,与台湾的小朋友相互游戏相互交流的温馨场景。这里就蕴含了“海峡两岸一家亲”“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大陆和台湾同根同源”一方面的内容,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祖国统一”的思想熏陶,强化祖国统一的民族认同,为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信念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家国情怀”。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对外交流不断加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多。“行洋礼、吃洋餐、穿洋服”已经成了部分中国人的日常。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在新一代的“小学生群体”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树立民族国家认同感,培养中华文化自信”就成了小学语文课程中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必然要求。
或诗句或歌词,或经典或传说,或故事或景物……通过这些“典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例,让小学生们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一个较为“概括性”的认识。在语文教材中涉及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使得学生们更加充分的了解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例如在上到“传统节日”这一部分时,教师不仅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让学生了解西方的传统节日,例如将中国新年春节与西方新年“圣诞节”做一个比较,在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之中树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力,形成自己独有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多角度多方面多形式的方式来使得课堂氛围更加的生动,例如在教授“中国美食”这一部分内容时,不仅仅让学生认读中国美食的名字,也通过视频、图片等多样化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美食文化的悠久历史与“馋人”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在学生充分的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相关的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一方面,这种认同感能够激发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的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得到统一;另一方面,这种文化认同感。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感召力,从认识到认同,循序渐进地感悟国主义的核心内涵。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对象是“国”重要的是“爱”,爱是一种心理变化,是对一种事物的态度。嘴上说的“爱国”多半是一种形式主义上的“爱国主义”,只有从心底里体会到这个国家的魅力,并深深为之吸引,才能够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对这个国家浓浓的不可熄灭的“爱意”。前者是小学语文教育应当避免的,后者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应当提倡和起指导作用的。
《神州谣》中的一句“我神州,称中华,山川美,可入画。”描绘了中国辽阔疆土的无限魅力,则在教授此篇课文时将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重点内容之一,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激发出爱国热情;中国的古典诗词描绘下的中国山川风貌,也是极美的,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专门讲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秀丽水岛。从李白笔下的大江破浪门户敞开的“天门山”到苏轼口中的与西子浓妆淡抹不相上下的“杭州西湖”,则此时教师为学生拓展更多相关诗词,令学生在珠玑文字间感受中国河山或灵动或壮观的美丽;在南海西北部的西沙群岛看海底岩石上生长的各种珊瑚、海参、龙虾,看岛礁上高高耸立的中国领土的石碑,看碧蓝的大海上如同一颗颗闪耀的宝石镶嵌其中;在东北的小兴安岭聆听自然与生命的和弦,在树与树的海洋里遨游……对于这一单元的讲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虚拟旅游”,组织学生按照小组划分,每一个小组负责一部分的“旅游景区导游团”,分别有“天门山旅游团”“杭州西湖旅游团”“滨海小城旅游团”“东北小兴安岭旅游团”等,同学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组成一些别具特色的国内旅游景区的旅游代表团。之后同学们去收集这些国内景区的相关资料图片,以及特色特产(可以带一些价值高的小零食小特产)。同学们可以做成相关的PPT,扮演相关的情景剧,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拍摄照片,浏览视频……之后老师可以用大概一周的时间,给每个小组一节课的展示时间,当天的这节课就作为“国内某特色景区展示课”来进行讲授。
从美景里面看到美丽的中国,从震撼之中体会美丽的中国,在“美”的感悟中表达出真切的“爱”,在展现祖国的山河秀丽里,学习爱国主义思想。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美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启蒙意义的小学语文教育,对于美的形成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将美的价值观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相融合,培养一种追求美追求爱国的向往,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史中,描写了无数具有爱国情怀的英雄人物;在新中国的历程中,同样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爱国人物:如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在语文教科书中都有对他们事迹的记叙。
红色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用了大篇幅去讲述过去的一百多年间中华民族的那一段波澜壮阔的血泪史斗争史。从毛主席的诗歌《七律·长征》开始,红军经历了艰难险阻,翻山越岭,终于“尽开颜”讲起。《狼牙山五壮士》用小说的口吻讲述了五位英勇无畏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引诱敌人走上绝路,前有强敌后无外援,只剩下一道悬崖之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用鲜血谱写出一首壮丽的史诗……由于这些英雄事迹都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那么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更多地应当注重史论结合。一方面不失讲课的生动性,使得人物的故事情节更加饱满,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故事的真实性,不要因为过多的修饰和想象,而变更了原本固有的事实,使得人物夸张化、虚神化。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播放相关的视频、照片,也可以组织同学进行还原式的历史剧编排,总之要让学生明白:在革命的征程上,无数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鲜活的生命,才换来了今天的新中国才换来了今天的新时代,才换来了今天的繁荣富强。
需要注意,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沉重的历史或许有一定难度,则教师有必要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习得铭记历史与以历史为鉴的重要性。
情感之间具有带动性、感染性。比如,教师以亢奋的情感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便可受到感染,以亢奋的态度对待学习。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基于这特点,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获得相应情感,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便可融入自身情感实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意识进行培养,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一张图片:狼牙山五壮士英勇就义。其次,教师可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由于这种方式可使学生获得情感共鸣,可完成情境创设,所以学生可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如:“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大炮轰他们呢?”“侵略者可太可恶了,居然一点机会也不给狼牙山五壮士留。但是为什么会只剩五个人呢?发生了什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课堂氛围会变得瞬间活跃,教师此时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从而感知文章中渗透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获得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学生可明白一个道理,即:落后便要挨打。教师在教学完知识后进行升华,渗透如何报效祖国的内容,便可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伊始给予学生一定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解,在学生对其有了一定了解后,进行音频播放或示范朗读,以此实现情感传达。由此可见,教师将自己的情感渗透于教学活动中,可起到感染、带动作用,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为学生感知文章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提供保障,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观念、远大理想,并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基础的认字识意读音,还是宏观层面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无论是从知识方面的语法体系,还是从审美角度的诗词歌赋;无论是唤起民族历史的记忆,还是关注当下热点塑造时代先——小学语文教材都离不开爱国这一核心。小学教师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为了培养一个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祖国未来的发展,并且牢牢记住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对于中国或是辉煌或是残酷的历史的普及,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由来,从而展望新中国的未来。所以就必须从小让学生建立爱国主义情感,将来才能够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