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金敖然
电化学模块是高中化学知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通常以新型电池为载体进行考查,涉及原电池原理与电解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计算、离子反应、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该模块概念较多,注重原理的应用,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有时还会结合物理学科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一起考查。因此,高中生在解决这部分问题时,往往存在一定的障碍。为了解决学生的学习障碍,使学生走出认知误区,提升学习效果,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对高中生解答电化学选择题的认知误区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针对高二年级,笔者编写了随堂测试卷《电化学基础单元检测》。内容包括原电池及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与应用、新型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电化学相关计算、材料信息的理解与运用、离子交换膜等考查角度,考查学生的基础概念、原理知识、计算能力以及信息的摄取与整合能力,充分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认知误区。试卷结构为7道选择题,满分70分,测试时间20分钟。试卷如下:
《电化学基础单元检测》
满分70分 测试时间:2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10分)
1.如图1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由此判断表1中所列M、N、P物质,其中可以成立的组合是
表1
图1
( )
2.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CuSO4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0.1 mol碱式碳酸铜后恰好与原溶液浓度和pH相等(不考虑CO2溶解),则电解过程中共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
A.0.4 mol B.0.6 mol
C.0.8 mol D.1.0 mol
3.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高达120年,主要的防腐方法有:①钢梁上安装铝片;②使用高性能富锌(富含锌粉)底漆;③使用高附着性防腐涂料;④预留钢铁腐蚀量。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
B.防腐过程中铝和锌均作为牺牲阳极,失去电子
C.防腐涂料可以防水、隔离O2,降低吸氧腐蚀速率
D.方法①②③只能减缓钢铁腐蚀,未能完全消除
4.(2020·全国卷Ⅱ·12)电致变色器件可智能调控太阳光透过率,从而实现节能。图2是某电致变色器件的示意图。当通电时,Ag+注入到无色WO3薄膜中,生成AgxWO3,器件呈现蓝色,对于该变化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图2
( )
A.Ag为阳极
B.Ag+由银电极向变色层迁移
C.W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5.(2021·西藏模拟)图3为一种电催化还原CO2的装置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3
( )
A.工作一段时间后,B池溶液的pH减小
B.该装置工作时,A池中的H+移向B池
C.甲电极连接电源正极
D.可用pH试纸检测B池溶液的pH
6.(2020·全国卷Ⅰ·12)科学家近年发明了一种新型Zn-CO2水介质电池。电池示意图如图4所示,电极为金属锌和选择性催化材料,放电时,温室气体CO2被转化为储氢物质甲酸等,为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图4
( )
B.放电时,1 mol CO2转化为HCOOH,转移的电子数为2 mol
D.充电时,正极溶液中OH-浓度升高
7.利用CH4燃料电池电解制备Ca(H2PO4)2并得到副产物NaOH、H2、Cl2,装置如图5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图5
( )
B.A膜和C膜均为阳离子交换膜
C.可用铁电极替换阴极的石墨电极
D.a极上通入2.24 L甲烷,阳极室Ca2+减少0.4 mol
【参考答案】
1234567CBACADD
【试卷分析】笔者针对2023届10班、15班学生的试卷进行批改,形成有效试卷110份,现将成绩汇总分析,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2023届高二学生电化学选择题检测答题情况分析表
类型1.不能正确理解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造成认知误区。
电化学部分的概念众多,学生存在对电化学概念认识模糊,导致错误频出。比如负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池内部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溶液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或阴极;二次电池充电时,负极连接外部电源的负极;粗铜精炼中粗铜做阳极;电镀工业中“镀层金属”做阳极等。学生对于这些概念认识不清,就会造成许多错误的发生。
类型2.学生不会根据电极反应式进行电子转移相关计算,造成认知误区。
面对电化学的计算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无从下手的,遇到带计算的选择题就用排除法获得答案。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依据电极反应式进行计算,没有守恒思想与整体思想。
类型3.缺乏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造成思维固化的认知误区。
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于陌生情境下的电化学装置中的重要信息捕捉不到位;对于电化学与实验、化学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分析没有头绪;尤其是近几年出现的微生物电池、太阳能电池、离子交换膜电池、海洋电池等教材上没有的装置,令学生头疼不已。
表3 针对《单元检测》中正确率较低的试题进行认知误区类型归纳分析
前面分析过,电化学概念、原理模糊,常会导致许多错误出现。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厘清工作原理和深化概念,负极是低电势一端,正极是高电势一端,这样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从而使得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同时造成该极区阳离子增加,阳离子定向移向正极区。电解池中,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是电子流入一极,因此该电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电子的流入导致该电极负电荷增加,溶液阳离子定向移向阴极。
【例1】(2021·全国乙卷·12)沿海电厂采用海水为冷却水,但在排水管中生物的附着和滋生会阻碍冷却水排放并降低冷却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通常在管道口设置一对惰性电极(如图6所示),通入一定的电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图6
( )
A.阳极发生将海水中的Cl-氧化生成Cl2反应
B.管道中可以生成氧化灭杀附着生物的NaClO
C.阴极生成的H2应及时通风稀释安全地排入大气
D.阳极表面形成的Mg(OH)2等积垢需要定期清理
【参考答案】D
【解题策略】海水中除了水,还含有大量的Na+、Cl-、Mg2+等离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装置的原理是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海水,阳极区溶液中的Cl-会优先失电子生成Cl2,阴极区H2O优先得电子生成H2和OH-,故在阴极表面形成Mg(OH)2。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应深刻把握基本概念、工作原理,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勿被装置表面迷惑。
很多时候学生思维受以往思维惯性影响,不能在新情境中把知识与题中关键信息融会贯通。因此教师要积极设置新情境,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辩证思维的能力。如处理离子交换膜的时候,学生只知道氯碱工业使用阳离子交换膜,却不完全清楚其中的原理,因而遇到交换膜都认为是阳离子交换膜。其实把握住工作原理,就可以轻松判断膜的种类。此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些带交换膜的新型电池示例,供学生分析判断。
【例2】《电化学基础单元检测》第7题,试题略。
【解题策略】如何判断A、B、C膜的种类呢?还是要紧扣工作原理,体现“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阳极室阴离子放电,导致该极区阳离子过剩,阴离子匮乏,再结合A膜右端为“产品室”,故A膜为阳离子交换膜,目的为产品室输送Ca2+,则B膜为阴离子交换膜,C膜为阳离子交换膜。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教学感悟】以新型电池为背景材料的电化学试题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包括微生物电池、太阳能电池、海洋电池、热激活电池等等。这些电池取材新颖,时代性强,陌生度高,综合性强。但是试题的命制,往往是“高起点,低落点”,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电化学知识和原理,有一定的区分度,是各种大型考试的热点题型。
原电池和电解池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是高考重点考查内容。学生对于这种偏理性的知识往往掌握不好,容易进入认知误区。本文通过对学生进行诊断检测,寻找并归纳出学生易错的认知误区,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而探索出一些带领学生走出误区的应对策略。当然要想让学生游刃有余的解答电化学问题,结合班级学情,选取优质的习题进行必要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