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秋霞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思政部)
时政热点一般指近一年内发生的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并对人类当前或今后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价值导向产生一定程度影响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透过时政热点,我们能及时获悉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了解世界形势的瞬息变化,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鉴于此,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1]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融入时政热点既是应有之义,也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科学思想基础之势所必然。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理论课中,“概论”课是对大学生展开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关键课程。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能永葆青春活力,是因为该理论乃实践的产物,它所具有的实践性品质决定了“概论”课小课堂只有与社会大课堂密切结合,将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融入教学中,才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必然会“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因此,在“概论”课教学中,以鲜活的时政热点为燃料,驱动课堂教学“热”起来,书本理论“活”起来,能更有效地“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既“为他们驰骋思想打开浩瀚天空”,又“推动他们脚踏实地走上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2]
“概论”课旨在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夯实信仰信念和信心。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指导,在落实这一教学任务时,首先要明确理论来源于实践,用于指导实践。因此,在教学中适时融入时政热点,才能使理论教学更“接地气”,有效引导大学生以宽广的视野看世界,在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思辨中,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从而增强“四个自信”,不负习总书记厚望,“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做贡献的责任”。[3]
“00后”高职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但阅历尚浅;个性鲜明,但时有偏激冲动;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但存在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的现象,不少高职生仍然视思政课尤其是“概论”课为枯燥乏味的说教,采取敷衍式学习态度;他们普遍热爱祖国,一心向党,但知识结构尚不完整,三观正在塑形中。在我国日益扩大开放,同世界的联系更紧密、相互影响更深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更复杂的大环境下,高职学生亟须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概论”课教学中将第一手的时政素材与科学理论有机融合,能有效引导学生审时度势,学会在“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思政课“八个统一”的教改原则,要求思政教师“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5]显而易见,作为集理论性、实践性和意识形态性为一体的思政课程,“概论”课教学有效融入时政热点,是贯彻落实教改精神的体现。
一方面,新时代以来,教育部非常重视思政教材建设,不仅要求各高职院校规范使用统编教材,而且组织专家与时俱进地修订教材,但因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往往导致一些新理念新决策新思想难以及时纳入教材。“概论”课教学中,思政教师主动作为,及时穿插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会议精神等重要时政资源,往往会与教材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另一方面,于思政教师而言,讲好思政课是毕生的职业追求,但仅凭对统编教材的驾轻就熟,却不一定能达此目标,甚至可能因为照本宣科而被学生所厌弃。怎样打造一堂好课?一堂好课犹如一碟佳肴,佳肴除了主料还需优质配料,同样,好课除了教材内容,还需与之有机匹配的教学素材。信息化时代,“两微一端”的新媒体平台与传统的书籍、电视、报刊等为我们提供了颇具时效性的海量信息。“概论”课紧跟时代节奏,以问题为导向,选好用活时政热点教学资源,在融会贯通中展开理论教学,能有效激发高职大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其情感共鸣,进而使科学理论如春风化雨,入脑入心。
新时代,中华儿女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时代呼唤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要求高职大学生既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又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有较强参与能力。显然,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思政教师责无旁贷。“概论”课教学中采用多样化途径与教法学法,针对性地融入时政热点,引导学生课外研学、阅读思考,课内研讨、展示分享,能使学生在学思悟行中拓展眼界,增强用理论武器解决个人思想困惑与社会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家国天下情怀,增长“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感。
诚然,在“概论”课教学中融入时政热点能提高教学质量,但在教学实操中,以下问题的存在,可能使时政热点融入的有效性降低。
高职院校开设的三门必修思政课中,“概论”课教材最厚重,内容最丰富,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在与4学分相配套的现有课时总量下,课堂教学时数本仍不算充裕,若是融入必要且充分的时政资源辅助理论教学,时常会造成课堂教学进程紧张,影响教学目标达成;若是零星融入时政资源,蜻蜓点水式地授课又往往导致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分析浮于表面,最终因说理不透而使学生难以信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 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政教师岗位。按照这一配比,各高职院校广纳贤才,逐渐解决了师资欠缺的难题,但不少高职院校又出现青年教师占比激增,老教师、骨干教师相对不足的新情况。“概论”课教学中,部分青年教师或缺乏对时政热点融入教学的敏感性和主动性,导致课堂上空洞说教,没有生气;或没有悟透时政要义而牵强融入,导致课堂话语生硬,达不到育人功效。老教师则在信息化教学手段方面滞后,不善于用网络时政影音素材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还有部分教师误以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是讲授时政热点的主阵地,其他思政课程不必过多涉及。可见,思政教师队伍教学素质的参差不齐,必然影响时政热点融入“概论”课的有效性。
“00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相当一部分高职生政治理论素养较为薄弱,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往往让他们如雾里看花,人云亦云,若不适时引导,其思想有可能被西化、分化。置身新媒体时代,各类网络信息虽唾手可得,但高职学生更热衷于刷偶像、明星、网红等哗众取宠的八卦新闻,易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化价值观的不良影响。他们对国事虽有留意,但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重要会议的召开、重大决议的出台等不明其详,听课时可能不感兴趣,分享时可能不得其要,让听者味同嚼蜡,时政融入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基于上述认知,提升“概论”课教学中时政热点的有效性融入,可针对性地采取以下对策:
诸多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因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6]教学活动应当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主体互动,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据此,提升“概论”课时政热点融入的有效性,是一场“师”与“生”的双向奔赴过程。
就教师主体而言,可从两方面发力:
1.教师个体:在钻研、吃透教材的同时,要养成时政热点的教学融入意识,在课外下功夫做好对时政资源的及时采集、深度思考、精心筛选、用心积累等一揽子工作,在课内根据学情需要,做好时政素材的适时适量融入等工作。
2.教师团队:正所谓内容为王,“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7]因此,提高时政素材融合的有效性需要发挥教师团队合力,落实常态性的集体备课制度。与“概论”课(2021年版)各教学专题的教学目标紧密贴合,教师团队在学期初预先分工收集时政素材,挖掘其育人元素,有的放矢,分类融入。如,“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专题教学中,可采用春晚爆款节目视频片段,观《只此青绿》中高髻青衣的少女们翩翩起舞,如诗如画;赏《金面》中舞者与青铜大面具跨越时空表演,蝶变升华。通过预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味中国文化的美妙浪漫,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其次,对于一些未经预料即发生、社会影响大且学生聚焦的人物或事件,本着弘扬社会主旋律的原则,思政教师应不遮不掩,在课堂上及时探析。如从少年刘学州的悲剧事件中评析网络暴力的危害,对学生展开“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的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
就学生主体而言,高职学生的时政学习习惯和参与社会生活的主人翁意识的养成,有赖于:
1.老师外引,在学期初定规则,以班级为单位,全体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每组6-8人。分组时,既尊重学生意愿,又根据个性、兴趣以及学习基础等搭配组合。组长民主产生,负责召集人员、分配任务、组织学习活动及向老师反馈学情等。随后,教师“授之以渔”,向学生推介了解时政热点的渠道,如《学习强国》《人民网》《中青网》等平台及《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新闻联播》电视节目等,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的主流渠道,使其减少对庸俗化的娱乐、游戏、市井琐闻等内容的猎奇。期末时,将学生参与时政教学活动的表现作为平时考核项目。
2.学生内化,自主培育时政素养,包括每日阅览时政要闻,对网络热议话题不人云亦云,学着独立思考、理性交流,在点滴积累中,“慢慢养成了一种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和责任感,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终身发展所需的一张‘门票’”。[8]
“概论”课教学中的时政融入要发挥长效性作用,就必须实行教学全过程融入,实施举措包括:
1.课前“时事论坛”大胆发声
这一常态化的实践活动可充分发挥高职大学生的聪明才智,每次课前举行,小组轮替主持。组员分工合作,提前自选前沿热点主题,制作PPT,在课堂上限时5分钟分享,可说可唱,形式多样。
需要注意的是,此任务虽由学生自主完成,但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做好调控:课堂展示前,对小组选题和内容提前把关,必要时引导学生以重大会议精神、英模事例、社会焦点等为分享主题;学生展示后,教师当即点拨,或矫偏纠错,或进一步思想启迪。例:对于热议的娱乐明星劣迹行为,以事实为根据,揭露其挑战道德、法律或民族大义底线的本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一活动不仅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日常关切,发掘立德树人新契机,而且能引导全体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机融合,实现隐性育人目标。
2.课中理论与时政相融相生
时政热点融入“概论”课重在提升有效性,为此,需格外注意的问题是:
(1)忌强行融入,要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用恰当的时政素材来印证原理,用相应的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2)少单一融入,时政元素尽量多元化,可以是音频、视频、图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
(3)勿单方灌输,可通过案例分析、情境体验、自由辩论等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师生双主体共同探讨。
此外,一堂课征引的时政案例遵循适量原则,所谓过犹不及,过多时政素材的融入往往喧宾夺主,影响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事实上,有时一个热点案例贯穿课堂始终,讲深讲透,也是有效之举。如“贯彻新发展理念”专题教学中,可一案到底引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所包含的诸多育人元素:巧用中国24节气倒计时的创新理念,零排放的氢能材料点燃主火炬,以“微火”照亮世界的绿色理念,运动员们走过的冰雕“中国门”,寓意欢迎全世界朋友相聚冬奥的开放理念,署名所有参赛国家(地区)的片片小雪花聚拢为“协和万邦”的大雪花凸显共享理念。对一则案例的深耕细挖,无疑也能使学生爱听爱学,提升课堂获得感。
3.课后混合式教学延伸
“概论”课的学习既在课堂内,又在课堂外,时政热点融入教学也必然要求保持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延续性。保持这种延续性的媒介可以是微信、QQ等交流工具,但更可取的是借助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在“概论”线上课程中开设时政热点栏目,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日常交流。
课后时政教学延伸往往出于以下教学需要:
(1)因课堂时长所限,融入时政资源时意犹未尽的问题,师生可以于课后在网络平台上探究,力求讲明事实,说清道理。
(2)处于进行时态的时政事件,可引导学生持续关注,例如每年召开的重大国际国内会议,可由教师对议题、议程和影响等滚动发帖,动员学生在教学平台上留言盖楼。
(3)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多起热点事件,课堂上无法一一提及,可借助网络平台,由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或学生主动发帖探讨。
(4)学生在课后提出的一些往往涉及深层次学理的敏感性问题,也需要教师及时回应,答疑解惑。
当前,各高职院校正在教学改革中打造“大思政”格局,“概论”课的教改创新也需顺势而为,合力而行,具体举措包括:
1.与学校宣统部门协同发力,通过校广播站、宣传栏、学校公众平台等渠道传递时政要闻,重点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与学工部、校团委协作举办学生演讲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发动学生以参赛方式广泛学习党中央最新发布的大政方针或会议精神。
3.“概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备课讲课,向学生传递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或将企业家、劳模请进来做报告,或让学生走出去,前往企业、教育基地研学,培育新时代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等。
“概论”课职责重大,“它是一门理论上正本清源、思想上培根铸魂、认识上守正创新的思想课”,[9]其第一要务就是坚守政治立场。为此,“概论”课教师必须政治素质过硬,在时政融入时强化主流价值导向,谨遵习总书记的嘱托,教学中“可以讨论问题,更要讲清楚成绩;可以批评不良社会现象,更要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可以讲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前景充满信心”。[10]
思政教师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习总书记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点要求,以此为遵循,“概论”课教师既应厚植对学生的仁爱之心,又要根据“概论”课与时俱进的学科品质,认识到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一方面做到时政结合实际,另一方面做到时政结合教材”,[11]平素苦练教学“内功”,既勤读原著深研理论,又广览时政要闻积蓄素材;既提升教学话语魅力,又创新教法;既把控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又对学生课外学习状况进行管控。
“概论”课教学中时政热点的有效融入,也离不开学校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合力打造大思政格局。学校要加大对思政课建设的资金投入,外派全体思政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确保教学团队掌握最新的教学动态和资源;要协同思政教师带领学生投入田间、工厂、社区等社会大课堂,切身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要坚持思政课教学规范化建设,完善思政课教学考评机制,为思政教师营造乐为、敢为、有为的良好氛围。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新时代高职大学生唯有胸怀大格局,才能在将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更好地奉献社会,成就个人梦想。毋庸置疑,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中有效融入时政热点,能助力大学生切准时代脉搏,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青春奋斗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