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润物无声育情操

2022-11-19 21:10贾海龙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荔堡中学
教书育人 2022年2期
关键词:情操名著偶像

贾海龙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荔堡中学)

经典名著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自古以来,总有一些思想价值观念(普世价值)是大众普遍认同并且接受的,它们在人类社会中起着开导人类思想,指引人们方向,规范社会行为的作用。艺术(经典名著)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但高于现实生活。这种“高于”不仅仅是人们喜欢津津乐道的艺术形象的完美程度,更重要的是,作品中优秀的形象和内容对人们的良知以及崇高的道德情操的呼唤。经典名著作品中的人类良知和道德情操的弘扬有赖于对作品中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特征)的塑造,二者是相伴相生、相得益彰的。

人的个性即性格,是人类个体思想、情感、价值观、信念、感知、行为与态度之总称,它确定了我们如何审视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它不是人们从娘胎里带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一点一滴逐渐形成的,它是有好坏之分的,也是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良知和简单的道德情操风貌的。性格伴随人的一生,良好的性格成为青少年以后能驰骋社会,回报社会,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为自己谋取幸福生活的决定性条件;而劣势的性格则羁绊青少年前进的脚步,他们怀疑、恐惧、担心、瞻前顾后、目光短视、甚至是残忍、冷酷、自私、冷漠、暴力、人生道路磕磕绊绊。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的性格发展的初始阶段(事物的发端对未来发展是很重要的)。幸运的是性格是可以塑造的,它只有在形成稳定期后才有我们所言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如,好胜心强的性格、腼腆的性格、暴躁的性格、果断的性格和优柔寡断的性格等。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后代子孙能具备良好的性格,优秀的品质。那么阅读经典名著对塑造青少年的个性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感受好坏性格的不同,初步树立批判对象

在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每当青少年读完一些经典名著,被问到你感觉这本书怎么样等问题时,答案中经常包括“这个人好凶啊,好残忍啊”“这个人好坏啊”“他很善良”“某某人很聪明很机智”等这样一些评判性话语。这些评判性的语言其实就是青少年心理最真实的最简单的对待外事外物的基本是非观。在阅读经典名著的过程中,他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直观印象,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形成简单的是非判定。如,他们在阅读《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章中就很容易对鲁智深和郑屠产生对比性的性格判定,鲁智深“很棒”,他英勇,遇到人间的不公平会打抱不平,见义勇为;郑屠“很坏”,丑陋,欺负弱小,蛮横暴躁。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他们有时候并不知道或者并未深究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但是他们却对这种感觉很明确,可以很清晰的脱口而出。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青少年正是在懵懂的人生和对经典名著的阅读中初步地感受到了人类美好性格中最初级的形态:恻隐之心(鲁智深暴打郑屠就是出于善心、恻隐之心,为了解救流浪卖艺乞讨的金氏父女);羞恶之心(郑屠因为强抢民女,为害乡邻而遭到正义之士的教训应该感到羞耻);是非之心(鲁智深对郑屠的教训鲜明地表现出对与错,罪与罚)。青少年正处于性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他们有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是非观念,并把这种是非观念带到生活中去,在自己的生活中,去观察,去体会这种是非感觉,进而能判断出好坏,并且不断地将这种观念给自己懵懂的思想打上是非的烙印,并且让这种烙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的性格,改变自己的性格。

二、建立自我认可目标,模仿改进形成自我

前面我们谈到了青少年在读完经典名著后总会对书中的一些典型人物形象形成比较初级的评判,在内心对书中人物的好坏形成一种认可与不认可的印象。如果我们去问青少年,如果你以后想成为书本中的一个人,你最想成为谁呢,他们一般都会选出书本中的正面形象突出的人物,并且毫不避讳地告诉你——这就是他喜欢的人物。暑假过后,我曾经在班级里做过一个调查:我问学生假期有没有看《西游记》,学生回答看了。我又问,那么你们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你们如果可以变成电视剧中的人物的话,你们最想变成谁呢?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答案:我想变成孙悟空,因为他机智勇敢、英勇善战、火眼金睛、对自己的师傅很好;我想变成唐僧,因为他意志坚定,取经路上那么困难,他都没有放弃,最终取到了真经;我想变成沙和尚,因为他很少说话,总是做事情,虽然他不抢眼,但是我觉得他和我们现实中的人一样,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学生的答案很是出乎我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试问,谁又愿意做《西游记》中的吃人害人的妖精呢?即使有的学生回答他要做如来佛,我们其实也能理解,因为他的答案是“法力最强”。可以看到,青少年喜欢的人物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造型,因为《西游记》中外表好看漂亮、长相英俊帅气的角色大有人在,可是孩子们还是更喜欢看主人公的演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更多的是对这些主角的性格特点感兴趣:因为这些人物身上优秀的品质,典型的性格(猴子的聪明机智,本领高强;猪的憨厚可爱、呆萌有趣;沙僧虽恶,却弃恶向善,低头做事)。这里其实就有一个想象中的“偶像”的问题,人们总是崇拜强者,包括青少年。当然,他们是崇拜那些好的“强者”。无形中,经典名著中的典型人物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偶像,他们希望自己能像这些偶像那样优秀,从自己言行、内心甚至是精神上去模仿。孩子们希望自己能像偶像们一样得到别人的关注、赞美、追随。看看现在的那些流量明星,他们除了长得好看些,脂粉气浓郁些,实在是没有什么内在的品质、良好的形象特征值得人们去学习的,没有什么值得青少年们去崇拜的。这时候,经典名著的最广泛的意义就呈现了出来,它们指导青少年心底向善,塑造着他们的个性,发展着他们的个性,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们的道德情操。

三、和现实中的自我比较,增进自我意识成长

阅读经典名著,最直接的一个作用就是让我们和作者,和名著中的人物对话。青少年在“对话”中找到自己的偶像,明确对自己而言最简单的是非观,用这些简单的是非观和“偶像情结”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熏陶着自己的道德情操。如果这些简单的是非观和“偶像情结”只能算是外因的话,那么肯定还有一个重要的占有核心地位的内因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虽然是浅层次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成长一直是青少年心理性格发展研究的一个重点。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三个方面。青少年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对比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和光辉事迹,通过思考“他这样”到“我也想这样”再到“我怎么才能这样”这样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实现自我意识的浅层次运行,通过多次这样的训练,这种浅层次运行最终会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将逐渐地实现自我意识的更高层次运行。在经典青少年读物《草房子》一书中,杜小康因为家庭变故跟着自己的父亲去放鸭子,无论是在前往放鸭子的目的地途中,还是在放鸭子的过程中遭遇暴风雨寻找鸭子,杜小康都在思考自己与家庭,与家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当青少年读到杜小康的一波三折引人深思的经历,都会禁不住在佩服他的时候默默对他竖起大拇指并且思考这些问题:如果是自己,该怎么办?会怎么想?我能做到吗?这个心理过程其实就是青少年对自己的一种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阅读经典名著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润物无声的作用,通过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性格(形象)为青少年树立典范,青少年感受、对比、模仿、醒悟,形成自己独立的个性。

性格决定命运,现实中无数的事例证明了性格对一个人人生走向的决定性影响。经典名著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阅读经典名著又是一个长期的,需要青少年不断坚持阅读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少年更好地汲取经典名著中的养料,让自己的个性发展更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猜你喜欢
情操名著偶像
大众偶像
偶像报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偶像们都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