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常言疏证》鬼神类词语及其社会文化心理

2022-11-19 19:56:10於泽明袁耀辉沈光浩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鬼神大词典通俗

於泽明,袁耀辉,沈光浩

《通俗常言疏证》成书于1925年,共计40卷,所辑录词条皆为当时社会流行于民众中的通俗词语,其中第十三卷为《鬼神》,该卷主要辑录与鬼神有关的词语。本文主要对这些词条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进行探究。参考底本为2000年中华书局邓宗禹标点本《通俗常言疏证》。

一、《通俗常言疏证·鬼神》辑录词语分类

《通俗常言疏证》第十三卷《鬼神》共辑录131个词条,包括词、成语、惯用语、俗语、歇后语和特殊词语。上述成语、惯用语、俗语、歇后语皆属于熟语,关于熟语及所包含的品类内涵的界定可以参看《〈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1],上述所指的特殊词语是指一般性的短语,还未形成词或熟语。其中词52个,包括夷鬼子、秋胡老妈、吓鬼、地方鬼、地理鬼、痨病鬼、溜打鬼、蓬头鬼、没头鬼、捣鬼、鬼婆婆、鬼门关、渿河桥、枉死城、鄷都城、望乡台、阎罗王、夜叉、金龙四大王、刘猛将军、坑缸三娘、门神、灶神、二郎神、五道神、开路神、黑煞神、文昌帝君、王灵官、城隍、太岁、土地、土地公公、天后、床公、床婆、香火、妆香、烧头香、烧肉香、烧拜香、神马、替身、通诚、跌、抽签、告阴状、柳树精、说鬼话、菩萨、糯米菩萨。成语28个,包括色中饿鬼、白日见鬼、见神见鬼、出神倒鬼、鬼话连篇、引鬼上门、五鬼闹判、为鬼为蜮、鬼头鬼脑、借尸还魂、无影无形、奇形怪状、青面獠牙、冥冥之中、牛头马面、鬼使神差、鬼哭神号、神出鬼没、神道设教、求神拜佛、迎神赛会、奉之若神明、泥塑木雕、烧香礼拜、求签问卜、日精月华、成精作怪、妖魔鬼怪。惯用语十一个,包括催命鬼、替死鬼、讨债鬼、糊涂鬼、冒失鬼、活见鬼、鬼画符、鬼打浑、鬼打墙、迷魂汤、母夜叉。俗语27 个,包括假充大头鬼、疑心生暗鬼、做个饱鬼、钟馗捉小鬼、又做师娘又做鬼、死人身边有活鬼、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肚皮里怀鬼胎、有钱使得鬼推磨、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势败奴欺主,时衰鬼弄人、人不知,鬼不觉、鬼也不上门、包老爷做阎罗王、日断阳间,夜断阴间、人死为鬼,鬼死为聻、举头三尺有神明、正直为神、姜太公封神、救命王菩萨、救命的活菩萨、当方土地当方灵、烧十庙香、烧断头香、王道士拿妖精、少所见,多所怪、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歇后语一个,即太岁头上动土。特殊词语13 个,包括不怕鬼、一双鬼眼、阿鼻地狱门、十八层地狱、十八层阿鼻地狱、巡海夜叉、牛头夜叉、门神将军、家堂菩萨、水母娘娘、猪头三牲、朝山进香、烧香点烛。上述词语中,词所占数量最多,其次是成语和俗语,歇后语最少。

二、《通俗常言疏证·鬼神》辑录词语折射社会文化心理分析

《通俗常言疏证》卷十三《鬼神》辑录的众多词语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众对鬼神的复杂情感。

(一)体现对鬼神的敬畏心理

《通俗常言疏证·鬼神》辑录的许多词语如门神、灶神、二郎神、五道神、开路神、黑煞神等,反映了俗民对民间供奉神灵的敬畏之情。

门神《礼记·丧大记》注:“君释菜,以礼礼门神。”

门神,即守门的神,指“旧俗门上贴的神像,用来驱逐鬼怪”[2],《谈征》:“《荆楚岁时记》:‘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风俗通》:‘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向东北,曰鬼门,盖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关领众鬼之出入者,执以饲虎。于是皇帝法而象之,因立桃板于门户上,画二神以御凶鬼,此则桃板之所由制也。’至俗用秦叔宝、尉迟公,本唐小说。”[3]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时,为了避邪利吉,人们购买门神画贴于门口左右,以守卫家门。通过贴门神画或者购买有关门神象征的桃制品来趋吉避凶,以求吉祥如意。

灶神《周礼》注:“颛顼氏有子曰黎,祀为灶神。”

灶神,指“民间在锅灶附近供的神,认为他掌管一家的祸福财气。也叫灶君、灶王爷”。[2]民间供奉灶神,是为了祈求福运、财运。《周礼》注指出灶神为颛顼的后人黎,即祝融。传说每年春节前即腊月二十三晚上,灶神上天汇报户主一家的事情,在正月初四那天返回人间。在灶神上天禀报之前,人们常用糖果等来供奉,希望灶王爷能够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俗语有“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之说,以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每到春节,人们在商场就会看到卖年货的商家售卖有灶王爷的年画,有的单独是灶王爷,有的把王母娘娘和灶王爷画到一起,并排而坐,寄托人们对他们的敬畏之情。

菩萨《翻译名义》:“菩萨,本云菩提萨埵。大论释云:‘菩萨,佛道也。萨埵,成众生也。’天台解云:‘用诸佛道以成就众生,故名。’省其二字,乃云菩萨,经诵中或又云布萨。”按,菩萨音蒲杀。

据《翻译名义》载,菩萨本为菩提萨埵,其意为“用诸佛道以成就众生”。《现代汉语词典》对菩萨的解释其一是“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2]菩萨在寺庙中被供奉,在民间也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影视还是文学作品中有关菩萨的故事情节很多,所涉及的基本都是用佛道普度众生之事,民众对菩萨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常产生敬畏之情。

(二)体现对鬼神的恐惧心理

《通俗常言疏证·鬼神》辑录的许多词语如青面獠牙、牛头马面、阎罗王、黑煞神等,反映了俗民对民间俗神的恐惧心理。

青面獠牙《春灯谜》剧:“又见一个青面獠牙的鬼。”《还魂记》剧:“见了些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獠音辽。

上例中,“青年獠牙”是成语,“青面:泛指青色的脸;獠牙:露在嘴外部的长牙。形容面貌凶恶。[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一:‘只见七八个鬼卒,青面獠牙,一般的三尺多长,从桌底下钻出。’”[4]该成语在《汉语大词典》中也被收录,“形容人或鬼神的相貌十分丑陋、凶恶。明汤显祖《牡丹亭·圆驾》:‘似这般狰狞汉,叫喳喳。在阎浮殿见了些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红楼梦》第八一回:‘我记得得病的时候儿……看见满屋子里都是些青面獠牙、拿刀举棒的恶鬼。鲁迅《狂人日记》:‘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刚走进去……看见里边青面獠牙的一个大泥像。’亦喻指可怖的景象。瞿秋白《乱弹·水陆道场》:‘这青面獠牙的天日是多么鬼气阴森,多么凄惨,多么凶狠!’郭小川《县委书记的浪漫主义》诗:‘前面,好凶险的山!青面獠牙,石崖做鬼脸。’”[5]上述《成语大词典》和《汉语大词典》都对“青面獠牙”进行了释义,且以后者释义更为详尽,同时引用《牡丹亭》《红楼梦》《新儿女英雄传》《乱弹》《县委书记的浪漫主义》等五个书证作为例证。《成语大词典》引用的书证《喻世明言》以及《汉语大词典》引用的书证《牡丹亭》皆描述恶鬼的青面獠牙、狰狞可怕,将青面獠牙与鬼神结合在一起,使人感到可怕。

牛头马面《翻译名义》:“频那是猪首,夜伽是象鼻,此谓二使者,亦牛头马面之类。”

上例中,“牛头马面”作为一个成语,指“传说阎王手下的两个鬼卒,一个头像牛,另一个面如马。比喻各种丑恶的人。[出处]《楞严经》八:‘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面罗刹。’《敦煌变文集·大目犍连冥间就母变文》:‘目连行前,至一地狱……狱卒数万余人,总是牛头马面。’”[4]《汉语大词典》对该成语也进行了收录,“佛教指地狱里的鬼卒。语本《楞严经》卷八:‘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槊,驱入城门。’《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就母变文》:‘目连行前至一地狱……狱中数万余人总是牛头马面。’《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汤镇台〕又叫家丁妆了一班牛头马面、魔王夜叉,极狰狞的怪物。《何典》第一回:‘那阎罗王也不过是鬼做的,手下也有一班牛头马面,判官小鬼。’”[6]上述《成语大词典》和《汉语大词典》皆收录了“牛头马面”,“牛头”和“马面”是地狱中的鬼卒,丑恶恐怖。俗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美好生活都寄予期待,对于与死亡有关的言语或与之指称的事件或事物都心存禁忌,很少言及或者委婉表述,避免直接说出,以求吉利。不过,俗民在心理上还是对这些词语都很忌讳,“认为直述这些事物的词语是不吉利的”[7],遂而常产生恐惧心理。

阎罗王《法苑珠林》:“阎罗王者,昔为沙毗国王。常与维陀如生王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悉忿怼同誓曰:‘后当奉助治此罪。’十八人,即主领十八层地狱者也。”

阎罗王,即“佛教称管地狱的神。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2],《汉语大词典》也进行了收录并给出书证,“《百喻经·贫人作鸳鸯鸣喻》:‘临命终时,方言今我欲得修善。狱卒将去付阎罗王,虽欲修善,亦无所及已。’《隋书·韩擒虎传》:‘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斯亦足矣。’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还记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8]《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对阎罗王皆予收录,认为其为主管地狱的神。民间对阎罗王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认为“见阎王爷”就是“呜呼哀哉”,丢失了性命,因此,民众对阎罗王常产生惧怕心理。

(三)体现对鬼神的厌恶心理

《通俗常言疏证·鬼神》辑录的许多词语如痨病鬼、催命鬼、替死鬼、讨债鬼等,反映了俗民对民间鬼神的厌恶心理。这些鬼神多为不吉利的象征,是民众排斥甚至厌恶的对象。

催命鬼《幽闺记》剧:“人人道我催命鬼。”《奈何夫》剧:“既逢催命鬼,须用解交人。”

催命鬼,“①迷信的人指阴间催人快死的鬼。②比喻逼人拼命做事,使人承受不了或不得安生的人”。[2]《汉语大词典》也进行了收录,“迷信谓催人早死的鬼使。常以喻庸医、悍吏、恶霸等。元施惠《幽闺记·抱恙离鸾》:‘卢医扁鹊料他直甚的!人人道我是个催命鬼。’《陕北民歌选·拔兵小曲》:‘保甲长好比催命鬼,每日跑断腿。’”[9]《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也辑录了该词,前者有两个义项,增加了比喻义。两部词典共同释义部分即指出催命鬼为催促人早点儿死的鬼神,民众对该词及所指称的事物皆表现出不喜欢甚至厌恶的心理。

讨债鬼《探亲》梆子腔:“讨债鬼,小奴才。”《梦笔生花·杭州俗语杂对》:“讨债鬼;看财奴。”

讨债鬼,《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汉语大词典》进行了收录,“佛教以为‘子以三因缘生:一者,父母先世负子钱;二者,子先世负父母钱;三者,怨家来作子’。凡是子生百日、千日便死,便是冤家来讨前生未了之债。见〈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俗因称夭殇的儿女为‘讨债鬼’。亦用于咒骂劣子或图财沾利的无赖之徒。〈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大爷道:“六哥,你就是个讨债鬼,缠死了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第三二回:‘所以越空越大,慢慢地闹得那水鸥小榭的门口,除了往来的冠盖之外,又多添了一班讨债鬼。’王西彦〈黄昏〉:‘你孽障!她几乎要捶击他了,“你不死的孽障!你不死的讨债鬼!”’”[5]《汉语大词典》中对“讨债鬼”的释义有两个义项,其中第二个义项由第一个引申而来。佛教对于儿女之生有三个因缘,其中一个认为“夭殇的儿女”为讨债鬼。旧时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遇见此类现象常用此语,是对生命现象的一种阐释。通过后面几个书证,我们也可以看出该词表达的是一种非积极的主观评价,常表达不悦之情。《通俗常言疏证·鬼神》辑录的很多诸如此类的词语体现出人类情感的丰富性,民众的感悟通过言语运用形象地表达出来,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

(四)体现对鬼神的戏谑心理

《通俗常言疏证·鬼神》辑录的许多词语如有钱使得鬼推磨、肚皮里怀鬼胎、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等词语,反映了俗民对有关鬼神的戏谑心理。

有钱使得鬼推磨《幽明录》:“新鬼往一家西厢,有磨就推之,如生人捱法。”《古謡谚》鲁褒引谚云:“钱有耳,鬼可使。”《治世余闻》:“弘治乙卯,有代贵官子弟入试高第者,时人诗曰:‘有钱买得鬼推磨,无力却教人顶缸。’”磨,去声。今人多云:“有钱使得鬼推磨。”

有钱使得鬼推磨,在《汉语大词典》中被收录,“形容金钱万能。谓只要有钱,什么样的事情都能办到。《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常言道:“有钱使得鬼推磨”,世上哪一个不爱钱的?’《何典》第二回:‘有钱使得鬼推磨’,你们既有银钱送他,他乌眼睛见了白铜钱,少不得欢天喜地,把令亲从轻发落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第五一回:‘真是“有钱使得鬼推磨”,到了四点一刻钟的时候,只见买办进来回说:“货起完了,马上开船了。”’”[6]《汉语大词典》不仅收录了“有钱使得鬼推磨”,还收录了“有钱能使鬼推磨”,该俗语表层含义是说有钱能够让鬼去推磨,言外之意,只要有钱就能够实现很多目的。鬼是人们所敬畏或恐惧抑或厌恶的,很多俗语恰恰将鬼融入其中,构成该俗语表层语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识解该俗语的过程中,透过表层语义,通过对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领悟该俗语所折射的深层内涵,而其表层语义常常被深层语义所覆盖。这些俗语中的鬼神因民众赋予了戏谑色彩而不再谈鬼色变,且被民众广泛运用于日常交际中。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元·孙仲章《张鼎勘头巾》剧:“碧桃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元·曾瑞卿《留鞋记》剧:“拚向牡丹花下死,从教做鬼也风流。”《怜香伴》剧:“若有男子害相思,叫做:‘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在《汉语大词典》中未被收录,在《俗语五千条》中也未见到。该俗语的表层含义是即使在牡丹花面前死去,就算变成鬼也很风流。不过,通过该词条后面所征引的三个书证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其表层含义并非作者所表达的含义,而是有其他的含义。通过第三个书证可以看出,牡丹花显然具有比喻义,指的是美女,所以整句所表达出的深层含义与美女有关,言外之意即为美女甘心而死,而为此变为鬼也折射出俗民的戏谑心理。

三、结语

《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众多鬼神类词语反映出当时民众对于鬼神的一种复杂心态,既有敬畏和恐惧心理,也有厌恶和戏谑心理。上述词语很多流传至今,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使用着,有的词语已经式微,退出人们的交际系统,反映出词语变化快的特点。由于作者辑录词语所处时代的局限,通俗词语难以登大雅之堂,作者能够辑录众多有关鬼神类词语,体现出其广泛收录的思想,为我们今天了解当时民众口语交际过程中通俗词语的使用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鬼神大词典通俗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8:36
Sumo Wrestling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浅谈先秦诸子的鬼神观
北方文学(2018年32期)2018-11-19 10:12:34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心声歌刊(2017年4期)2017-09-20 11:43:50
鬼神
喜剧世界(2017年5期)2017-03-29 01:52:26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快乐语文(2016年10期)2016-11-07 09:44:43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语言与翻译(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7
《通俗文》佚文辑校零拾
《汉语大词典》漏收宋代笔记词目补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