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卓如 易 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 广东 佛山 52820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然而,课程思政改革在高中阶段的进度和热度,显然低于高校教育,仍需进一步完善。中学学生位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思想尚未成熟,因而,课程思政对于指引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思政教育引入高中外语课堂,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引领者,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综合教育中,必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将研究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自然而然融入思政要素,并增添岭南文化元素,形成凸显本土特色的英语课程思政路径,旨在强化学生大湾区的文化认同,增强英语课程思政的亲和力。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下综合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提倡“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课堂内外、走进学生心灵,把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等思想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主要是依托于各类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合到各门课程中去,让各类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借此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上产生积极的变化。使得思政教育不单单局限于传统思政课堂,而是将思政教育贯穿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实现育才和育人的统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协同育人。
3.1 深度——回归教材,挖掘思政元素。思政教育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开展,简单地寄托于教材以外的学习,无疑是给原本紧凑的教学平添压力而已。相比于传统的思想教育,课程思政强调隐性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这也是课程思政的要义。教材以其本身丰富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中学英语课堂打开思政教育的钥匙。首先,就基于新课标下的北师大版高中英语课本而言,主要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展开,内容较之旧版更为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正如王蔷所言本次教材的修订以立德树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求使新教材成为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资源,引导广大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达到学科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教材本身即带有丰富的文化色彩和教育价值。其次,基于开放性的设计理念,新版教材的语篇丰富,既关注为学生介绍目的语区域的文化,又增添了许多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主题语篇,并且涉及了一些日常生活的话题,如餐饮,饮食,运动,旅游等。同时精心设计了许多弹性内容和自主学习资源,给教书和育人预留了许多创新空间。教师拥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动性,为自己的课程思政留下画龙点睛之笔。这要求教师需要把握好这把钥匙,摒弃以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标签化、边缘化的固有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有意识地深挖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因素,从教材入手,在深度分析文本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留心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以学生关注和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循序渐进,使得整个英语教学过程水到渠成。这一目标的设立要求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并且足以引起学生共情。比如教师针对一篇描写外国友人在国外旅游的游记,提出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这种空大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显得过于生硬,目标根本难以一蹴而就。课程思政本该如同涓涓细流的小溪,润物细无声,强调是学生的一种顿悟,不是生搬硬套[2],更不是可有可无。教师需要时常怀有思政教育的意识,将学科教学与其融汇贯通,在课前备课时,就要主动寻找教材的思政教育切入点,提前构思,准备好拓展素材,为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把思政这一环牢牢嵌入整节课之中,在英语课堂中传播正能量,健全学生人格,汲取语篇中蕴含的价值观。
教师不仅要看到手上已有的资源,更要看到其他隐性资源,善于整合各式资源,借助多媒体进行二次资源开发,巧用多模态语篇。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都面临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新奇的事物蠢蠢欲动,热衷于探究成人世界,渴望独立,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教师如果一味照本宣科,采取单一说教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合时宜,甚至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排斥情绪。
3.2 热度——依托主题,链接社会议题。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引导者,应发挥好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且强调整个英语思政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学英语课堂中社会议题的嵌入,必将使整个课堂更具趣味性和思考性。教师抛砖引玉的这块“砖”应具备以下特性:(1)争议性,是在社会上发酵的热点讨论问题,与时俱进,足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2)关联性,社会议题紧跟单元主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可理解的,且难易适中,与学生已有经验或者日常所关注的问题密切关联,符合学生在该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在这一环中,教师围绕社会议题,巧设问题,使学生展开讨论与评价。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生成,关注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深入学生内心,引起学生广泛的思考。唯有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议论内容与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相适应,才便于学生迁移所学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感受语言,理解其意义,认同内化价值观念,达到知行合一。
以2019年新版北师大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Unite Two sports and fitness 为例。在本单元的lesson 2 Rules of the game这章节中,主要是以rules作为主题进行听说训练,同时使学生学会如何表达情绪。教师在进行这一模块的训练的练习后,可以链接2021年韩国在奥运会短道速滑赛事上的外文报道视频或图片。询问学生What do you feel about it? 让学生可以运用已学过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行迁移和输出。教师采取连续追问Why do you feel about that? Did they obey the rules ? Would you cheer for them? Rules and victory, which one is more important? And for what? If everyone is allowed to go against the rules and do at will, will winning make any sense? Without fair rules, can Paul become a big guy in the end?层层递进,从违反规则反面素材入手,让学生们通过讨论,鼓励学生们使用英语表达自我,教师加以引导,最后达成共识 Rules make competition meaningful and interesting.从而帮助学生对规则更深一步的理解,在公平竞争和体育输赢之间产生思考,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激发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在整个价值引领过程中,帮助学生尝试连接新旧知识,联系自己的经历,在主题语境下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达到深挖主题内涵,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目的。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本身就是思政教育中最直接,最关键的要素,教师决定了课程思政的质量和走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求教师首先做好表率,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榜样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动作,增强课堂的感染力,调动学生们的情绪。在言行举止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带领学生领略知识的海洋,陶冶道德情操。
3.3 厚度——依托中国故事,渗透岭南文化。2005年“湾区”这一理念被首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开启了打造世界级一流湾区的进程。粤港澳由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九个城市组成。它们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政治、文化、教育、医疗、服务上,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随着大湾区国家发展计划逐步推进,势必要逐步加强各要素间的交流合作,而有力的文化支撑无疑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走向融合,走向世界级湾区的重要一环。因而,大湾区内的文化认同和融合必将是连接大湾区内各城市的粘合剂,是大湾区纵深发展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而教育就是可以打通粤港澳大湾区“任督二脉”的关键突破口。基于此目的,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教师在关注学生思政教育的同时,也有必要有意识地渗入岭南本土文化,借本土文化来滋养思政教育,深化中学生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认同,实现思政教育本土化,增加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发挥思政教育的最大的效益。
另一方面新版北师大教材的在编写上,与旧版相比,突出关注中国故事的阐述,更多地聚焦到我们中国自己的故事,运用真实鲜活的语言,介绍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致力于为学生成为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者的奠基者打下良好的基础,树立文化自信[3]。新教材的这一新转变,为教师在课堂上促进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和吸收提供了平台,也为岭南文化的融入提供了交接点。新版英语教材强调以主题为核心的单元整体设计,3本必修共包含9个单元,每个单元设有不同的主题,在每个单元的自主学习模块下——reading club,向学生展示了许多中国元素,如中国饮食文化、中国武术文化、传统节日文化等,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原本丰富的中国因素及其深层内涵,利用这种素材拓展和延伸课堂。
如必修一第二单元的reading club,包含运动课程安排,介绍了中国武术,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也兼具文化性。中国武术篇从拳法的分类、日本跆拳道的起源、韩国军事训练方法影响三方面展现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导入微课或功夫熊猫的片段或图片为学生激活图式,打下基础。教师在让学生体会丰富辉煌的中国武术文化的同时,更要注意深挖武术的内涵,如从“武”的构词结构出发,武由戈和止构成,深入解读在古代,武的出现是为了停止斗争,而不是挑起斗争,革新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感受中国文化的厚度,课内课外相结合,挖掘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精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文化自信。在第三单元celebration中,教师更是可以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对比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态度和行为,以包容的眼光看待外来事物,既不盲目跟从,也不盲目否定,既看到一个文化的正面,也看到它的负面,形成正确的文化视角。逐渐对本国文化充满自信,引以为豪;对于外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涵养自身,发展自身。依托教材中的中国故事[4],教师要巧妙通过深挖内涵,充分应用多模态语篇,通过中外文化对比,文化的延伸拓展,升华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注重文化体验,避免单一静态文化知识的教学方式。
在岭南文化的渗透上,教师要学会在原本的中国故事上见缝插针,穿针引线。如在中国武术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引用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咏春拳、黄飞鸿等素材作为例子,在课上通过咏春等历史渊源,小故事再述,再现武术视频,微课等生动活泼的形式,给与学生了解认识岭南文化的机会。学生们面对自己熟悉又陌生的咏春,佛山无影腿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本土特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学生对所处的大湾区地区文化的深刻全面认识。通过对比与其他地区的异同,突出岭南文化特色和与其他地区的渊源,理解文化的联系与发展。立足本民族文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文化焕发生机,抵制崇洋媚外思想,树立文化自信。
学生在习得文化的同时,教师也要重视训练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思维,避免中国文化失语。可以从what,when,where,who,how指导如何叙述故事,提取教材部分例句,为学生分析句子成分,鼓励学生的迁移应用;在中国故事的语境中积累丰富的词汇,开拓视野;帮助学生学会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形成记忆树或思维导图的方式输出,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故事,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并且教师可以在这一情境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或者对正面和反面人物进行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英语的听说读写,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品质。教师在介绍相应故事,与学生讨论梳理故事内容结构的时候,强调要以故事为背景,事件的人物或某个矛盾点入手,通过辩论,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并强调老师在最后的引导和总结,重视学生整体价值取向的引导。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正确的政治意识,有利于使思政元素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为外化于实际行动打下思想基础,增强对国家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3.4 广度——课外实践活动。文化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相似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区域归属于同一文化圈。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区域的文化虽因历史背景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是,其主要的文化特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圈[5]。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所处地区的岭南文化对学生进行文化认同、人文精神、文化自信等方面的课外教学活动方面的教育,如,教师带领中学生走访黄飞鸿纪念馆,祖庙,咏春拳的学习基地,领略岭南民风民俗,感受岭南文化特色;鼓励中学生参加岭南文化知识竞赛、岭南文化宣讲活动,让中学生能受到岭南文化的熏陶,在参观的过程中调动他们的情感,提高对岭南文化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认同感,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坚定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教师有目的地设计课外教学活动,如采用项目式学习。教师讲解岭南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了解和学习岭南文化,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了解和学习岭南文化。教师应该在活动开始前提出上述问题,让学生在活动开展时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发现隐藏在身边的岭南文化因素。课外活动课通过班级的团日活动开展,如,集体看电影《叶问》并作一个观后感的分享会,观看视频关于广东省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分别是古琴艺术岭南派、广东剪纸、陆丰皮影戏和粤剧,以及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这些都是颇具岭南特色的文化遗产。通过观看影片,从视觉和听觉上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既能加强同学间的友谊联系,又能在同学的思维碰撞中逐步加深对岭南文化的认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在重视课堂英语学习的同时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新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能否把高中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课程思政远远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程,是新时代下,每个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作为高中英语教师,理应从传统应试思维中解放出来,着眼于教育改革的前沿,善于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主动探索思政教育嵌入学科教学的途径,以本学科的教学方法为基础,创新多种教学方式,从深度、热度、厚度、广度出发,走向思政教育的温度,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从课程,教材,教学中发掘思政元素,融合语言认知与思想认知,发挥课堂的最大效益,切实落实学科育人的理念,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