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中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的学术经验

2022-11-19 19:02张克清李相中
光明中医 2022年21期
关键词:桂枝血瘀茯苓

张克清 李相中

近些年心力衰竭致死率及患者再住院率居高不下,其中中国现有慢性心衰患者约450万人。心衰患者一般治疗效果及预后不理想,目前治疗心衰常用的四大西药为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和洋地黄制剂,虽在治疗上取得一些成效,但提高生存率方面仍存在不足,且长期服用药物,不良作用较大,极易造成机体水电解质紊乱。故寻求一套效果较理想的治疗方案,对改善心衰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显得尤为重要[1,2]。李相中教授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发现,在慢性心衰患者治疗过程中采取中医药效果较佳,中医药拥有其独特优势,在心衰的治疗方面作用无可替代。他认为慢性心衰以虚实夹杂、标本俱病为主要特点,应依据病机病因和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并采用中医药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较显著。

1 病因病机

心力衰竭主要是由心脏结构或心功能的异变、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受损等原因引起,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及液体潴留等。依照心衰的发病速度,可以分为急性心衰与慢性心衰,其中慢性心力衰竭又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最终的归宿[3]。难治性心力衰竭则属于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未见显著疗效甚至病情进一步恶化者,临床症状多表现出顽固性水肿、浆膜腔积液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中医学认为心衰主要由不同病因引起心之气血阴阳受损,无力促进血液畅行、滋养周身,以致于脏腑功能出现失调,甚至功能衰竭。李相中教授依据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表现,认为其在中医学中属于“心悸”“咳嗽”“喘证”“胸痹”“水肿”“痰饮”等范畴[4,5]。李相中教授依据其临床经验指出,在慢性心衰疾病中,阳虚、阴虚及气虚是病理基础,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而水湿、痰饮是其主要病理产物,在该病的发展过程中,阳虚、阴虚、气虚与瘀血、水饮内停同时存在,且贯穿始终。结合慢性心衰的发生、发展等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将该病病机总结为本虚标实之证,以阳虚、阴虚、气虚为本,以瘀血、水饮内停为标,虚实夹杂,标本俱病。他还提到,该病的病位主要在心,进而累及到肺、脾、肝、肾,最终造成了虚实夹杂的复杂症状,最终阴竭阳脱直至死亡。

2 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论治

李相中教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症状、体征、舌脉等,结合其长期临床实践,对慢性心衰进行辨证分型。在李教授看来,临床常见的3种主要证型分别为气虚血瘀,水湿停滞证、气阴两虚,血瘀水停证与阳气虚衰,血瘀水停证,且依据不同证型,选择不同治法,针对性进行方药创制,且依据患者本身情况对症进行加减用药,灵活变通。

2.1 气虚血瘀 水湿停滞证常见为:乏力,心悸,气短,面色晦暗,夜寐易发胸憋,坐起则有明显缓解,口唇青紫,颈脉怒张,胸胁满闷,胁下痞块,痰中带血,小腿浮肿,小便短少等,舌脉表现为舌质暗,紫斑、瘀点,苔白润,脉细数、细涩或结、代等。治法应以为益气活血利水为主。《医林改错》中提到黄芪甘草汤用来治疗老年人小便疼痛不利,具有益气利水的功效。《金匮要略》中提到“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李教授借鉴于此,选择在黄芪甘草汤基础上合用五苓散、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用于治疗气虚血瘀,水湿停滞证。方药组成如下:党参30 g,赤芍15 g,黄芪60 g,山萸肉30 g,川芎25 g,丹参30 g,泽兰15 g,益母草30 g,泽泻30 g,白术15 g,葶苈子30 g,茯苓30 g,猪苓15 g,桂枝15 g,大枣60 g,炙甘草10 g。若患者瘀血重则加降香、桃仁、红花;若气虚明显则改丹参为人参,增加黄芪用量;若水肿重则需另加冬瓜皮、玉米须等以加强利水消肿。

2.2 气阴两虚 血瘀水停证常见头晕,心悸,气短,乏力,下肢水肿,心烦失眠,面色白,自汗或盗汗,口咽干燥,两颧泛红等,舌脉表现为舌质淡暗红,苔白或少苔,脉细数无力或结、代。治法主要为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李相中教授针对此证型,结合其丰富的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拟制生脉散合五苓散加味方,方药组成:西洋参15 g,麦冬30 g,五味子10 g,黄芪50 g,丹参20 g,川芎20 g,益母草30 g,桃仁15 g,红花15 g,泽泻30 g,白术15 g,白芍15 g,茯苓30 g,猪苓15 g,山萸肉30 g,桂枝10 g,炙甘草10 g。若阴虚较重则加生地黄、玉竹、石斛等药以养阴;若气虚重则可加人参大补元气。

2.3 阳气虚衰 血瘀水停证常见表现为心悸,喘息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口唇发绀,脘痞腹胀,下肢浮肿,形寒肢冷,或伴胸腔积液、腹水,大便溏泻,小便短少,舌脉表现呈舌体胖大齿痕,质暗淡,苔白厚或白滑,脉沉细无力,或浮滑无力,结、代。治法以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为主。因《伤寒杂病论》提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着,桂枝甘草汤主之”,可见此方具有较好温补心阳的功效,李教授借鉴此方,并在此基础上加用茯苓四逆汤以回阳救逆,温中祛寒。桂枝甘草汤合茯苓四逆汤加味具体药方组成:炮附片(先煎)30 g,桂枝15 g,茯苓30 g,干姜30 g,黄芪60 g,炙甘草15 g,薤白30 g,丹参30 g,川芎25 g,葶苈子30 g,泽泻30 g,益母草30 g,泽兰15 g,山萸肉30 g,党参10 g。若气虚明显则需加用红参、白术以益气健脾;若喘促明显则可加桑白皮泻肺平喘;若水肿重,则合五苓散加用冬瓜皮、玉米须等以利水消肿;若兼阴虚需加用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以益气养阴。

3 医案举隅

患者刘某,男,57岁。2018年1月5日初诊。主诉:胸闷、心慌伴水肿半年。现病史:半年前因劳累、饱餐等,突发胸闷气短、心慌、咳嗽、夜间不能平卧,双下肢水肿等。曾辗转于多地就诊,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扩张性心肌病、心房颤动及心功能4级等病症,持续应用络活喜、倍他洛克、诺欣妥、地高辛、华法令、螺内酯等药,但患者病症均无明显改善,故到安阳市中医院求助中医诊疗。就诊现症:胸闷喘促,心悸不宁,咳嗽,白色泡沫痰,双下肢膝以下指凹性水肿,夜间不能平卧,小便短少,大便黏腻不爽。查体:面色黧黑,舌体胖质暗,舌下脉络紫黑,舌苔白厚腻,脉沉细促。血压125/80 mm Hg(1 mm Hg≈0.133 kPa),颈静脉充盈,两下肺可闻及湿啰音。辅助检查:心电图显示心房纤颤,心率每分钟99次;彩超提示,左室内径71 mm,左房内径60 mm,射血分数29%,BNP 2200 ng/L。因患者伴有30余年吸烟、饮酒史及高血压病史,故其血压常波动于160/100 mm Hg上下。经李教授四诊,诊断为:喘证。认为该患者病机在于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水饮凌心。治则: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李相中教授叮嘱其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及心身治疗,中药给予黄芪甘草汤、茯苓四逆汤合五苓散加减方进行治疗,方药组成:黄芪60 g,党参30 g,炮附片(先煎)30 g,桂枝15 g,干姜30 g,薤白30 g,丹参25 g,川芎25 g,益母草30 g,泽兰15 g,茯苓30 g,猪苓15 g,白术15 g,葶苈子30 g,泽泻30 g,玉米须60 g,山萸肉30 g,冬瓜皮30 g,白芍30 g,炙甘草10 g。方中炮附片先煎1 h,葶苈子以包煎入药。患者共用7剂。二诊时,症状表现:尿量增加,喘促、心悸、水肿均减轻,咳痰减少,食欲增加,夜间能平卧入睡,仍有憋喘发作,手足仍冰凉,舌体胖质暗,舌苔白厚腻。对此,李相中教授提出:守上方,附片、干姜用量各增加至40 g,余药不变,继服7剂。三诊时,患者自诉诸症均有明显减轻,精神状态好转,教授嘱其继服14剂。后在原方基础上加减用药2个月,患者情况良好,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恢复较佳,可恢复工作。李教授嘱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且需继续服药。随访半年,患者情况良好。

4 小结

中医药为中华民族文明瑰宝,伴中华文明发展不断前进[6],传统中医思维模式独到,在诸多病症诊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李相中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育30余载,熟读医学经典,具有扎实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上有其独到见解。本文通过对李相中教授公开的学术报告、论著等进行系统性回顾,了解掌握了其对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的认识,归纳总结了其对该病的不同分型及对症药方,探索了其治疗慢性心衰的新方法、新模式、新思路,解析了其运用中医理论治疗该病的独到之处,对促进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桂枝血瘀茯苓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云茯苓
云茯苓
喊魂
我的发现
骂村
吃到自然瘦
Big Head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