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八法在脾胃病中的运用*

2022-11-19 19:02李益东许二平丁娜娜康丽杰周恩慧
光明中医 2022年21期
关键词:桂枝汤半夏脾胃

李益东 许二平 丁娜娜 康丽杰 周恩慧

1 汗法

汗法是以解表药为主,运用开腠理、畅营卫、宣肺气等方法,使在表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伤寒杂病论》中桂枝汤是汗法应用的代表方,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证;但因其调和营卫的作用,实际运用却不限此,常常运用于因营卫不和,阴阳不调等因素引起的各种杂病之中;正如清代医家柯琴赞桂枝汤曰:“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可通治百病”。桂枝汤用于脾胃病,《伤寒杂病论》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干呕”说明太阳桂枝证中确有涉及到中焦脾胃的功能,何以故?营卫的生成与运行和肺胃肾相关,与脾胃关系尤密。水谷入胃,通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转输,化生营卫;《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由此可见营卫功能与脾胃功能相互影响,脾胃弱则营卫弱,营卫不和则脾胃不和,故而杨展礼[1]认为桂枝汤就是通过调和脾胃以达到调和营卫而解太阳病中风证。而张旭媛等[2]则通过圆运动来说明脾胃与营卫的升降运动相互影响,脾胃的升降带动营卫的开合出入,而营卫之开合出入带动脾胃的升降。赵娇娜[3]通过对98例运用桂枝汤治疗营卫虚弱厌食症患儿的临床观察,发现总有效率为88.78%。认为桂枝汤不仅能增进患儿的食欲、食量,还能改善其身体状况,促进患儿体质量及皮下脂肪的增长,对微量元素、锌、铁缺乏的患儿疗效明显。《伤寒杂病论》发汗剂不只桂枝汤,而其中也不只是桂枝汤能治疗脾胃相关疾病,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有待挖掘。

2 吐法

吐法就是用呕吐的方法,使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毒物得以排出体外,以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吐法始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其高者因而越之”。《伤寒杂病论》将吐法实际运用于临床,其瓜蒂散作为吐法的代表方,药物组成仅瓜蒂、赤小豆、香豉三味,《注解伤寒论》记载:“其在高者越之,越以瓜蒂、香豉之苦;在上者涌之,涌以赤小豆之酸。《黄帝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中医于邪,无非是给邪以出路,邪易从何处出,就用药物稍加诱导从此处出;就像水湿之邪,偏上就用汗法,偏下就用下法;而痰涎、宿食停于胃脘,亦是如此,邪偏上就用吐法,邪偏下就用下法。正如《金匮要略》曰:“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宜瓜蒂散”。宿食、痰涎停滞于胃脘,导致气机阻滞,胃脘不舒,出现胃脘胀满、疼痛,欲吐,不欲饮食,反酸,嗳气,口中异味等症状。邪有上越之势,此时宜因势以疏之,顺其向上之势,运用催吐之药,即可使有形之邪从口越出而病愈;如汪昂所说: “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则水得舒畅,天地交而万物通矣”。后世医家继承并发展了吐法,如善用汗、吐、下的张从正在《儒门事亲》记载了瓜蒂散治“伤寒六七日,因下后,腹满无汗而喘”。朱丹溪的“倒仓法”等。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瓜蒂中的主要成分甜瓜素,能刺激胃黏膜的感觉神经,兴奋大脑呕吐中枢,引起呕吐[4]。吐法作为八法之一,在民国以前亦是医家常法,奈何因涌吐之剂多药性峻烈而有毒,且易伤中,故如今较少看到吐法运用于临床的报道。

3 下法

下法就是使胃肠道有形之实邪,包括宿食、燥屎,痰饮、瘀血等从下窍排出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为理论之源;而《伤寒杂病论》中包括了三承气汤之寒下、大黄附子汤之温下、麻子仁丸之润下等诸多下法。这些方法多是解决胃肠道的疾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阳明病“痞、满、燥、实”之四大证,《伤寒杂病论》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多气多血,邪气传到阳明,易化热而伤津,肠胃津液被伤,燥屎乃成,邪热与燥屎互结成了大承气汤“痞、满、燥、实”应下之证。大承气汤峻下热结,其中大黄苦寒泻下以去实,芒硝咸寒软坚以润燥,枳实行气以消痞,厚朴下气以除满,诸药合用则热结可散,腑气可通,承胃气而下也。对于《伤寒杂病论》中下法的现代研究与运用,主要有胆囊炎、胰腺炎、急性阑尾炎、腹膜炎等疾病[5]。通过对阳明腑实证模型大鼠血清 D-木糖含量、小肠推进率、胃肠激素等指标的测定,承气类方确实能使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得到恢复[6]。刘锦等[7]通过对脓毒症大鼠模型运用大黄附子汤与对照组的实验发现,温下法可调节脓毒症肠道菌群及肠道免疫的异常,而治疗脓毒症。

4 和法

广义来说,中医治病总的原则就是调和阴阳,以平为期。所以治病八法中的和法,只能是狭义的“和”,主要是指和解少阳和调和脏腑。《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可使气和,可使必已”。《伤寒杂病论》则将和法实际运用到临床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小柴胡汤和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少阳之枢剂,亦是调和胆胃之方。胸胁部为胆经所过,少阳经枢机不利,胆火上炎,则胸胁苦满,默默不言,口苦,咽干,目眩,少阳胆经之热犯胃,胃失和降,故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伤寒杂病论》曰:“阳明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陈修园注曰:“夫阳明之气由下而上,由内而外,出入于心胸,游行于腹胃,靡不藉少阳之枢”。故少阳之气不输,三焦津液不畅,胃腹不通之阳明病作矣。半夏泻心汤,《伤寒杂病论》中用于治疗小柴胡汤误用下法而成的痞证。邪在少阳,本应用和解之法,反用下法,导致中阳被伤,寒从中生,而少阳邪热内陷,形成寒热错杂,气机不利,结在胃脘而出现心下痞满,并无有形之实邪,故满而不痛;气机逆乱,胃失和降则呕吐;中阳受损,寒从中生,无力腐熟运化则食欲不振,肠鸣泄泻。尤怡《伤寒贯珠集》:“痞者,满而不实之谓,夫客邪内陷,即不可从汗泄,而满而不实,又不可从下夺”。只能以半夏泻心汤调和之。方中半夏辛温,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为君;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清热为臣,黄元御说:“黄芩清相火而断下利,泻甲木而止上呕,除少阳之痞热”。半夏、干姜之辛温合黄芩、黄连之苦寒组成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之除痞大法。因下之中焦有损,故用人参、大枣、炙甘草培补中气为佐,痞满得去,胃气得通,中虚得补,则肠胃之虚实得调矣。现代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能够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活性,保护胃黏膜,调节胃肠动力;临床上常用于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癌等胃肠疾病[8]。

5 温法

温法即是用温热药治疗寒证的方法。这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温之”的理论。《伤寒杂病论》将这一理论广泛运用于临床。其中主要包括温中、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等法,温中法又有温中祛寒的理中汤、温胃暖肝的吴茱萸汤、温中止血的黄土汤、温中涩肠止痢的桃花汤等方。理中汤作为温法的代表方,主治中焦虚寒证。脾主运化,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倘若中阳虚衰,脾失健运,则出现胃脘胀满疼痛、喜温喜按、纳差、四肢不温等症;脾不运化,水湿内停,故口淡不渴;脾胃升降失常,则呕吐泄泻。治之以理中汤,本方仅四味药,干姜辛温,入中焦以温中散寒为君;人参甘温,补气健脾为臣;白术苦温,健脾燥湿,佐助人参健脾益气;炙甘草补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诸药相合,集补益、温中、燥湿为一体,解决中焦虚、寒以及脾虚生湿的问题。丸汤两用,缓者治以丸剂温中健脾,急者治以汤剂散寒止痛。功兼八法,《伤寒杂病论》理中丸方后的八种加减变化,王好古将其称为理中八法,随证加减运用,贵在变通,则中焦之阳可运,人身之上下可通。正如程郊倩曰:“参、术、炙草,所以固中州,干姜守中,必假之焰釜薪而腾阳气,是以谷入于阴,长气于阳,上输华盖,下摄州都,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矣。此理中之旨也”。 理中汤现代除了运用于各种胃肠道疾病,还广泛用于胸痹、小儿慢惊、吐血、衄血、便血等属太阴虚寒者[9]。

6 清法

清法以清热药为主,用于治疗热证的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伤寒杂病论》之清法在六经中皆有灵活运用。如太阳病误下的葛根芩连汤,阳明病的白虎汤,太阳与少阳合病的黄芩汤,太阴病的桂枝加大黄汤,少阳病的黄连阿胶汤,厥阴病的白头翁汤等。但受《伤寒杂病论》详于寒而略于温的影响,清法往往不受重视。这些方也都能用于胃肠病的治疗,今试举葛根芩连汤以分析之,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证,本应发汗解表,反用下法致使邪热内陷,邪陷阳明,阳明表主肌肉,故身热汗出,里主胃肠,故协热下利,喘者,热盛而喘也。症状不同,却皆因于邪热。当此之时,定喘止利有敛邪之虞,非善法,惟有用葛根清解阳明之肌热,黄芩、黄连之苦以坚阴止利,寒以清胃肠之邪热,甘草和中,俾内外之邪热清除,中焦升降恢复,则外无身热、汗出,内无协热下利,喘亦随之而解。故《伤寒论集注》中高子曰:“葛根、甘草从中土而宣达太阳之气于肌表,黄芩、黄连消里热而达肺气于皮毛”。 现在临床主要用于急性肠炎、轮状病毒肠炎、放射性肠炎[10]。试验研究发现能调节肠道菌群紊乱从而治疗菌群失调性腹泻[11]。

7 消法

消法运用行气、消食、活血化瘀、祛湿化饮等方法,使气滞、食积、血瘀、痰饮水湿等邪气得以消散的治疗大法,《素问》中“坚者消之”为本法的理论来源。日本汉方医学家丹波元坚认为消法有磨积、化食、豁痰、利水四法。并说:“此四法除利水外,其药应病愈,不似吐之有形迹,如内消然故名之为消焉”。《伤寒杂病论》中的消法应用广泛,关于活血化瘀的方就有20多首,这其中抵挡汤,桃核承气汤可用于瘀血腹痛,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用于肠痈,而大黄蛰虫丸现代亦用于胃肠道肿瘤的辅助治疗[12]。《伤寒杂病论》中治疗痰饮水湿之方也较多,其中以五苓散为代表的苓桂诸剂是通过健脾温阳,化气行水之法使水湿之邪消散于无形。至于行气则以半夏厚朴汤为代表,半夏厚朴汤则通过行气降逆,化痰散结以消梅核气。梅核气的形成,多因肝气郁结,肺胃失调,肺不散津,胃不降浊,导致痰气博结于咽喉而出现咽中异物感,咳吐不出、吞咽不下;胃失和降,亦可出现胸膈满闷、呃逆、反酸、呕吐等症状;方以半夏为君,辛温而降,化痰散结,降逆和胃;臣以厚朴之苦温,宽中下气,燥湿除满,二药相伍,气降痰消而呕止;再佐以茯苓之淡渗利湿健脾,紫苏之芳香行气开郁,生姜之辛温散结止呕兼制半夏之毒,则化痰散结之功倍,降逆开郁之力强。现代临床,半夏厚朴汤常用于治疗肝胃不和导致的胃食管反流病[13];能调节胃肠动力,治疗心理因素影响的功能性消化不良[14]。金仕洪等[15]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发现对痰气郁结型慢性胃炎效佳。

8 补法

补法即补其不足之法,通过补养气血阴阳、脏腑经络,治疗虚损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虚则补之”“损者益之”最早确立了补法原则。《伤寒杂病论》对于气血阴阳之虚都有相应的补法,且多从中焦脾胃论治,盖气血之虚,宜从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入手。如益气养阴,通阳复脉之炙甘草汤,方名炙甘草,即有补中益气之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建中诸剂,直接以建中为名;清补气阴之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等,以清补肺胃为主。至于理中汤、四逆辈既是温里药,又可作为补阳方。小建中汤在《伤寒杂病论》中有论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其方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甘以缓急止痛,润以养阴补虚,温以散寒,是以一药而三用;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倍用白芍,养阴柔肝,缓解腹痛;且桂枝合饴糖,辛甘化阳,白芍合饴糖,酸甘化阴;佐以生姜温中散寒,大枣补益脾气;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诸药合用,中焦之虚得补,寒得温,中气得建,生化有源,则腹中挛急、喜温喜按、心中悸动不安、心烦不宁、虚劳发热、口燥咽干等症状可除。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小建中汤之饴糖,具有抗炎、抗溃疡作用[16];甘草提取物可降低结肠炎性反应和水肿[17];桂枝、生姜等药物能调节免疫,有效抗菌,防止感染[18]。故小建中汤在现代临床常应用于中焦虚寒的各种消化系统疾病[19]。

猜你喜欢
桂枝汤半夏脾胃
桂枝汤在温病中的应用规律研究*
古方常用之半夏,有哪些功效呢
半夏入药多炮制
中医专家谈养胃之道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药多炮制
从《桂枝汤》服药方法小议中药精细化管理
黄精治乏力
桂枝汤加味治疗更年期妇女汗出56例临床体会
从脾胃论治慢性失眠经验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