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思与行

2022-11-19 17:40☉陈
小学生 2022年2期
关键词:题意正方形习题

☉陈 静

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关乎学生是否能正确理解题意,明白出题者的意图,进而影响学生能否写出正确答案。数学的阅读能力不同于语文,语文中要求的阅读是对文字的理解,而数学的阅读除了文字之外还包括数据表格、折线图、饼状图等类型的阅读[1],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理解题目、分析题目、抓住题目重点进行计算,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但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一味遵循传统方式,习惯于帮助学生分析题目,过分干涉学生的解题过程,旨在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不够,曲解题意的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教师需要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师在这一阶段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提高解题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树立阅读观念,提高阅读能力

低年级学生识字积累不够,对题目的理解往往需要教师解读,部分教师在进行中年级数学教学时依然沿用低年级的教学方式,帮学生解读题意、分析题意、理清思路,然后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解题。

学生习惯了教师分析题意,阅读的主动性降低,阅读能力不够。教师需要转变观念,认识到阅读能力对中年级数学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阅读观念,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解题时能够主动思考,自行理解题意。如教师在进行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与轴对称”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进行阅读,理解平移的概念,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或者用图表示,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当讲解“平移”的相关习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题目,然后举手回答解题的思路,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对解题思路加以引导,得出正确答案,以此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二、布置预习习题,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阅读习惯的培养,预习就是一个培养阅读习惯的好方法,教师要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预习时提高阅读能力。在上课之前,大部分教师都会让学生进行预习,但是具体如何预习,需要做些什么,教师没有明确指出,这导致部分学生认为预习不重要。

教师可以布置少量预习作业,让学生预习完之后完成预习习题,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自行理解相关知识点,在做习题时理解题意,理清自己思路,选出正确答案。在预习与做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阅读,预习习惯一经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就随之养成,阅读能力也可提高。如在进行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知识点,阅读相关概念,找出常见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物体,并布置习题:如果一个正方形的一条边长是5 厘米,那另外三条边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教师在教学时先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再进行讲解,帮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三、激发阅读兴趣,感受阅读快乐

小学中年级的数学知识点阅读起来有些枯燥乏味,特别是部分概念的定义不仅枯燥,还难以理解,有些抽象化,这导致部分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的阅读能力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真正学习新知识,进而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给学生讲相关知识点的背景故事,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产生浓厚兴趣,在听完故事后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阅读,学生的积极性与阅读兴趣会有很大提高。如教师在进行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与小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小数在我国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在介绍完毕之后让学生阅读小数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在听故事时产生了阅读兴趣,阅读时也更加认真。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数学的相关绘本,如《奇妙的数王国》《趣味数学》等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师正确示范,掌握阅读技巧

部分学生平时习惯于听教师分析题意,当自己开始阅读时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阅读。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先将阅读的技巧分享给学生,给学生做一个正确示范。在阅读课本上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教学生把两个定义进行比较阅读,用笔把不同之处勾画起来。

如在进行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一课的阅读时,可以把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不同之处勾画起来“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都相等”,课本教材的勾画可以用颜色浅一些的水彩笔,这样既醒目又美观。在阅读习题时,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抓重点,勾画重点。如在进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的习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找单位,把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长单位用铅笔先勾画起来,如果单位不一样要注意单位换算,教导学生在阅读习题时要注意细节。教师进行正确示范,可以帮助学生抓住题目重点,掌握阅读技巧,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五、启发式阅读,提高阅读主动性

小学中年级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往往是大概看一遍,但是脑海里却没有多少印象,对知识点的记忆仅停留于阅读的那几分钟,当教师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回忆与概括时,学生难以回答。

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先提出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阅读中寻找正确答案,有了阅读目标,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也会随之提高,在从文中找到答案之后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阅读的效率也会提升。如在进行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四边形与梯形”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三角形的高是指什么?”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对课本进行阅读之后举手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提升学生的成就感,激励学生。

教师采用启发式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快速找到课堂教学的重点,防止学生出现泛泛而读,没有印象的情况,带着目标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主动性[2]。

六、小组合作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一个人的思维可能受局限,但是几个人一起合作就容易产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发散思维,每个人阅读的重点不一样,讨论之中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当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出现分歧时,学生可以通过分工来验证思路的正确与否;学生自己阅读时思维具有局限性,几人合作探究时只要有一人提出思路,其他人可以顺着这一思路进行发散,进而提高阅读效率,快速找到解题技巧。

如在进行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与轴对称”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讲完相关知识点之后安排学生分组阅读并讨论“在方格纸上画旋转图形需要注意什么?”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可以集思广益,整理归纳出“旋转时顶点不能移动”“旋转的图形大小不变”“旋转时要注意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等等,每一组整理出自己的答案,在讨论结束后举手发言,学生遗漏的知识点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小组合作阅读,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透彻,考虑得更加全面,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七、阅读结合实践,提高阅读想象力

小学中年级的数学不仅仅是文字与数字的阅读,很多时候还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想象能力,将文字在脑海中转化为相关图形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体现。部分学生在阅读时缺乏想象力,难以理解题意,容易在做题过程中出现偏差,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阅读时与实践结合,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

如教师在进行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与轴对称”一课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平移概念时,根据概念的“按照直线方向”“等距离”“大小不变”等要求,动手用小纸片在方格作业本上进行移动;在阅读旋转概念时也以同样的方式,依据概念要求亲自动手试一试。学生在阅读时脑海中产生相关想象,在做题时就可以在脑海中快速得出解题方式,将阅读结合实践、提高阅读想象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做题时转化题意,将文字题目在脑海中形成相应想象,让学生快速且准确地得出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小学中年级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不能只注重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也不能过分帮助学生解读题目,干涉学生的解题过程,要学会适当进退,把握好教学的“度”。在学生阅读时进行启发式引导,在学生解题时放手让其自行理解、发散思维。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帮助学生树立阅读意识,提高其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理解题意,获取关键信息,助力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题意正方形习题
重构正方形
超级变变变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三角、数列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移火柴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一道中考题的五种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