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平
审辩思维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善于根据各种有效措施,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最终形成科学的正确判断。这是未来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有必要在小学阶段,就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以便他们能够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思考能力的有效提高,为日后学习更加深奥的理论知识,奠定牢固的基础。
审辩思维在学术界曾被译为“批判性思维”,许多数学教师由于受到字面意思的影响,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误区,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审辩思维的培养质量,导致审辩思维教学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没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感染。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小学数学课堂审辩思维培养存在的误区,并找出有效应对方式,实现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且长远的意义。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组织学生针对某个话题进行讨论等方式,是小学数学课堂最为常用的学习方式。教师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数学课本上知识点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转变观念,战胜畏难情绪,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因此在交流环节,教师常常询问学生以下问题:对这位同学的回答,大家是否有需要补充的呢?关于这些问题,你的建议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启发学生在思维上出现碰撞,从而积极寻求汇报者的不足之处。“审辩”与这并不完全相同。
虽然“审辩思维”中也存在质疑,然而这只是第一步。稍后还需要学生谨慎地追问,并寻求各种证据,来验证别人不对的地方,来证明自己对的地方。
换言之,教师在交流环节的问题,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想法畅快直言就好。而“审辩思维”,还需要学生拿出证据,与前者相比,后者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但是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并没有给足学生思考并证明自己的见解的时间,通常都是同学刚做完汇报,就要求其他学生提出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审辩思维”就等同于“挑毛病”,如此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还容易让学生对审辩思维形成错误的理解,以为只要自己能够挑出别人的错误,自己就是优秀的。这就有违学校开展审辩思维培养的初衷了[1]。
在小学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审辩思维主要方式,就是给别人提意见,这就导致所“批判”的对象,都是其他人。难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就没有出现错误的地方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正的过程。正确地看待自身的错误,可以让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康的成长。
然而,当前“审辩思维”的培养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常常绞尽脑汁,寻找别人的不足之处,而从来不会反思自身的错误,即便反思,次数也是极少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关系必定会日益紧张,这对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是非常不利的。最主要的,这也不符合“审辩思维”的目的。
在小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审辩思维,是希望能够通过教师科学的指导,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而“只知道批判别人,找别人缺点”的方式,是根本无法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作为参与学生学习数学的导师,教师需要正确地看待“审辩思维”,需要深刻把握审辩思维的内涵;唯有如此,才能让审辩思维的培养走出误区,促使学生成为善于倾听、善于思考的人。
审辩思维的培养与巩固,与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数学课堂上,教师所营造的氛围是紧张的,是权威的,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即便学生具备审辩思维的意识,也必定无法获得科学的巩固。反之,如果数学教师所营造的学习环境是轻松的,不论哪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谈论自己的见解,那么即便学生没有审辩思维意识,也必定会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教育,尤其是数学教学,应该以启发式为主。
换言之,在培养学生审辩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启发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获得感与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的审辩思维得以强化[2]。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进行思考、质疑并总结。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培养学生审辩思维的起点,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审辩”的机会。
比如在学习《买铅笔》(十几减9)一课时。铅笔对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东西,因此对教师所给出的算式“15-9”,多半都能算出来。只不过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由于思考角度不同,所采取的算法也是有所差异的。这些差异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别人的思考顺序,所以会直接判断对方是不对的。
此时如果教师对此进行解释,那么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小组交流、不断追问等方式,最终找出答案。
反思能力是培养学生审辩思维的基础,唯有学生具备良好的反思能力,能够在教师抛出问题时,通过正确的思考,一步步去寻找答案,他们的审辩思维才能够得到强化,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学习更加高深的理论知识奠定基础[3]。
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力图通过各种有效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会思考的良好习惯。数学教师需要意识到,审辩思维绝非是对数学内容的简单回顾分析,而是让学生从新的层次看到现实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寻求改进。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此前由于学生对“角”有了深入的理解,知道角的概念与特征,那么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的三角形,让学生去看看它们的度数有什么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对角的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可能无法画出三角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探求三角形内角的规律,以此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在数学课堂上,部分学生审辩思维没有得到培养和强化,是因为教师没有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小学阶段的孩子,其思维正处于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中,因此在思考问题时,比较直观,不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加之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数学课堂上,只关注学生做题的技巧,而不注重学生对题目背后思维的拓展,因此甚少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始终没有得到提高,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审辩思维的培养效果。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在不断思考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尝试不断地改进,为审辩思维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4]。
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所存在的错误,教师不要直接指出,而是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发现自己错误的原因。同时鼓励学生多多思考,以便学生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印象。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项长期工作,绝非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因此在培养学生审辩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保持高度的耐心。
综上所述,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审辩思维的培养能够让他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为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数学教师有必要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审辩思维的培养,以便能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