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娟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河安幼儿园 山东 东营 257200)
在不同区域中应用低结构材料时,教师碧玺充分考虑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要从本班幼儿的周围生活中来选择熟悉的、可操作的低结构材料,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这是需求,便于幼儿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来操作、拼接和利用这些材料;第二,必须保证所选材料的安全性,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选择安全的、卫生的低结构材料,这样才能大胆地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由与材料进行互动;第三,尽可能地采取集中分类的方式来应用低结构材料,避免让幼儿更多的翻找,这样可以节省幼儿选择、使用低结构材料的时间。因此,笔者立足于自身的实践,在本文提出了几点以低结构材料应用为导向的幼儿区域活动实施策略。
1.1 低结构材料使用规则不完善。第一,在区域活动中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材料使用规则是让幼儿顺利进行活动的保障,这样才能保证材料的收集、有序分类和回收。但是在当前的幼儿园并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低结构材料使用规则,或者说教师对使用规则的认识不够充分,在给幼儿投放材料时往往存在很强的随意性,难以做到针对材料的类型来分门别类的收集、放置和取用,这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最终效果。第二,在具体的活动中,教师呈现低结构材料的方式没有明显的次序,一股脑地全部给幼儿投放到相应的区域中,这样杂乱无章的投放材料,会让幼儿难以把握对应材料的功能,甚至花费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辨别和使用,从而影响他们后续的时间活动,阻碍了幼儿的进一步发展。
1.2 教师对材料的选择与使用缺乏科学性。第一,对于低结构材料的选择没有明确的层次性,教师很少针对3—6岁幼儿在经验、智力因素以及认知水平上的差异来投放不同使用难度的材料,一味地给他们放置千篇一律的低结构材料,这样会难以满足个别幼儿的需求,阻碍了部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很难实现不同层次幼儿的共同进步。第二,教师对区域中低结构材料的更换、调整不够及时。由于周围生活中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幼儿对外界的认知也是不断提升的,虽然低结构材料能够让幼儿维持一定的新鲜感,但是时间太长也会磨灭他们原本参与区域活动的热情,教师长时间不更换材料的内容和类型就难以满足幼儿们的探索需求,让他们的兴趣度逐渐降低,不利于促进幼儿探索水平的提升,阻碍他们的发展。
1.3 幼儿与低结构材料交互水平不高。第一,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来搜集、投放低结构材料,却忘了区域活动的主人是班里的每一位幼儿。孩子们是区域活动中重要的参与主体,本身也应该参与到低结构材料的收集、准备当中,如果鼓励幼儿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甚或中的材料,不仅可以调动他们接下来参与区域活动、使用材料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丰富活动。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幼儿参与低结构材料的收集程度比较低,他们与低结构材料的交互水平偏低,这样一来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大大降低了区域活动对他们的吸引力。第二,所选择低结构材料的功能性不是很强,难以调动幼儿内部的兴趣。比如有些教师选择了空奶粉罐作为某个区域的材料,幼儿幼儿把它当作是前行的障碍物,有的幼儿把它当作砌墙的“砖头”,没有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价值,由于功能性不强导致幼儿的创造水平得到抑制。
2.1 生活化原则。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在任何阶段教育中都受到极大的欢迎,这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忽视学习者生活实际、只注重书本知识等弊病而提出的,他认为知识的学习和现实生活是不可分离的,幼儿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必须认真践行“生活化”的理念,打通课程知识和幼儿生活之间的“壁垒”,把生活中的素材和事物引进课堂,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实现让幼儿在“生活中学”。因此,在选择和应用低结构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遵循“生活化”的基本原则,能够从幼儿的周围生活中来选取熟悉的、可利用的材料,以便唤醒幼儿以往的真实经验,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建构、操作材料,提高他们再创造的能力。
2.2 安全卫生性原则。安全是幼儿园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不管在什么区域的活动中,教师都必须保证所选材料的安全性,低幼儿没有任何伤害的材料才可以投放到相应的区域中。所以,教师如何选择、如何收集低结构材料就显得直观重要,教师必须对低结构材料的来源进行严格、全方位的把控,遵循“安全卫生”的基本原则投放到幼儿活动的区域内,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在使用材料时的安全。比如,一些重工业废旧的电池、废旧灯泡中就包含一些有毒材料,这些是不可以使用的。此外,对于低结构材料的清洁也非常重要,教师要对低结构材料进行定期清晰,可以采取浸泡、高温、紫外线消毒等多种手段来对幼儿使用的材料进行消毒处理,保证他们所接触的材料安全、卫生、无害。
2.3 个体差异性原则。每个幼儿都是比较独立的个体,由于他们的生长环境有较大的差异,导致幼儿在学习水平、心理状态以及认知能力等诸多方面也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再加上遗传和家长教育的不同,他们成为了具有个性、具有差异的人,那么对于低结构材料的需求自然也有所不同。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材料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幼儿在各个方面的差异,严格遵循“个体差异性”的基本原则来进行低结构材料的有效投放,比如,大班的幼儿手部动作发育的比较成熟,所以教师就不能再投放相对简单的材料,要投放一些多种功能、可以加工组合的复杂材料,这样才能满足大班幼儿的活动需求,并促进他们的发展。总之,教师必须兼顾每个幼儿的差异来投放各种各样、难易程度不同的低结构材料,满足他们多样的需要。
2.4 趣味性原则。在将低结构材料应用到区域活动时,教师最先考虑的应该是所选材料能否调动幼儿的内部兴趣,提高他们主动操作、使用材料的热情,只有把幼儿的主体兴趣当作出发点,选择多种类型、富有趣味的低结构材料,才能提高他们参与区域活动的程度,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当中。而且具备较浓的活动兴趣是让幼儿保持专注学习状态的一个关键因素。3—6岁的幼儿往往有着喜新、好玩的特点,他们对于一些新鲜、有趣的东西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因此,教师要遵循“趣味性”的基本原则来选取低结构材料,增添材料的趣味性,适应他们的操作、探索需求,逐步打开幼儿的求知阀门,让他们对相关材料进行自主操作和建构,在此过程中提升他们使用材料、自主创造、游戏探索等多种能力。
本文以美工区的活动为例,立足于实践,并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总体规律阐述了以低结构材料应用为导向的幼儿美工区活动实施策略,希望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参考。
3.1 应用低结构材料,激发幼儿的好奇欲望。幼儿的好奇心是他们对现有材料进行创造、发挥自身想象力的重要源泉,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呢?教师可以从选择趣味性的、操作性强的低结构材料入手,结合本班幼儿的主体兴趣给他们投放新鲜的材料,引起孩子们的关注,让他们能够对此感到新奇,发现材料的新鲜一面,从而激发幼儿内部的探索欲望。3—6岁的幼儿经常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果教师可以想办法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低结构材料中,更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幼儿对某些材料进行观察、提问以及自主操作,使他们产生好奇行为,逐步激活幼儿的好奇欲,使他们带着好奇投入到美工区活动当中。
例如,教师结合3—6幼儿的认知水平和以往的经验,选择了一些常见的落叶、吸管、纸盘等材料,将其应用到美工区,许多幼儿主动地对树叶进行触摸、对其他材料进行观察。幼儿小兰用手拿起一篇树叶闻了闻、看了看,说:“这个树叶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可以用来当书签吗?”幼儿小刚用手拿起一个吸管,产生了疑问:“吸管不是用来喝水的吗?出现在美工区可以用来干嘛呀?”……幼儿们纷纷产生了好奇心理。最后,幼儿们拿出自己想要的材料准备创造,比如幼儿小美把吸管粘在了纸盘上,并利用蜡笔画出了一个水杯……通过对低结构材料的有效应用,提高了幼儿们的好奇欲望。
3.2 应用低结构材料,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是促进幼儿科学素养、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幼儿今后从事一切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爱因斯坦曾提过自己并没有什么非常特别的才能,不过是喜欢把问题追究到底。探索力是幼儿观察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体现,一些探索能力强的幼儿往往可以对某些事物进行独立分析,能够对低结构材料进行自主性的创造,凭借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操作材料,这对于发展他们的动手力、创造力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地应用低结构材料,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主体兴趣来自由探索材料的操作方式,使他们的探索能力得到相应发展。
例如,教师给本班幼儿投放了一些纸盘、毛线、纽扣等生活中常见的低结构材料,幼儿很高兴的拿起几个纽扣摆放在纸盘上,由拿起了彩笔在纸盘上画出一个娃娃的轮廓,并兴高采烈地给小伙伴展示,然后拿起双面胶这个材料,把它粘在了纸盘和纽扣的中间,她用纽扣做了一个洋娃娃的大眼睛;还有的幼儿用五颜六色的纽扣在纸盘上摆放出一个气球的形状,用油画笔在下方画出一个房子,气球让房子飞了起来;也有的幼儿把相同颜色的纽扣摆放成一排,画出一个彩虹,并用蓝色的画笔描绘出天空的背景……幼儿们用这些材料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作品,提高了他们的探索能力。
3.3 应用低结构材料,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要想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对低结构材料的选择,要考虑是否给幼儿提供了不同类型、不同功能、能够促进幼儿不同能力发展的材料,要根据班里孩子不同的需求给他们提供多种多样的材料,这样才能满足每一位幼儿的操作需求,使他们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材料来进行操作,提高他们在区域活动中的“主体”意识。教师还应定期增加新的材料,做到“常玩常新”,使幼儿能够保持较大的游戏兴趣,通过多种操作方式来提高幼儿的自主游戏水平。
例如,教师在区域给幼儿投放了纸袋、树叶、剪刀、胶水、记号笔等丰富的低结构材料,鼓励幼儿尝试用这些材料来进行创造,比如有的幼儿拿起纸袋准备用它来做一个小猫,然后拿起树叶用记号笔在上面画出两个圆圆的圈,当作小猫的眼睛,用胶水把树叶粘到纸袋上,后来又想到小猫是有胡子的,于是在树叶上撕下来几根长条,贴在了小猫的脸上……在整个过程中,幼儿都沉浸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如果单纯地让幼儿使用画笔来画小动物,他们可以十分钟就结束,而让学生利用材料来进行创造,他们的游戏时间就会延长,促进其游戏水平、创造能力的大幅提升。
3.4 应用低结构材料,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3—6岁是一个人智力发展比较关键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孩子们往往精力比较充沛,他们对外界的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所以也是培养其创造思维的重要时机。因此,教师必须把握住这一最佳时期,在区域活动中给幼儿投放适宜的、安全卫生的低结构材料,让幼儿能够根据现有的材料进行大胆地创造和操作,使他们把自己独特的创意融入到材料的操作中,一方面可以发展幼儿的动手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思维被激发出来,从而提升幼儿的思维品质。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意给幼儿提供自主创造的空间,让他们融合自己的创意想法来创造性地使用材料,逐步提高幼儿的创造水平。
例如,针对班里幼儿的创造水平,教师应用了一些吸管、纸杯、乒乓球等丰富的材料,有的幼儿先用记号笔在乒乓球上画上两个圆形和一个月牙,再将乒乓球粘贴在纸杯底部,最后用剪刀在纸杯上挖出两个洞,插入吸管,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其中乒乓球是娃娃的脸,用纸杯当作娃娃的身体、插入娃娃身体的吸管是娃娃的双手。教师问这名幼儿:“你是怎么想到这么操作的呢?”幼儿回答说,寒假在我姥姥家的时候,我和爸爸就堆了一个类似的雪人,把笤帚插到雪人的身体当作手臂……由此可见,幼儿把雪人的经验迁移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产生了新的想法,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作品,促进其创造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低结构材料的合理应用对于幼儿自主性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教师是否能够科学、有效地应用低结构材料的对于幼儿的创造行为的产生具有较大影响。教师必须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先进理念,围绕3—6岁幼儿的实际情况、身心发展的总体特点来选择、收集和投放低结构材料,给幼儿提供更多自主操作的机会和空间,避免给幼儿提出限制,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来操作、组合和任意拼接材料,使他们的创造力、动手力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