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淮源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如东实验学校 江苏 宿迁 223600)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历史观的黄金时期,因此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足够重视培养学生历史观的重要性。并从不同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可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其养成独立思考和较强的思维理解能力,结合历史观的学习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历史的来龙去脉和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1.1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者的正确树立直接影响着其行为选择和具体实施。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不仅对三观起着较强的导向作用,而且也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对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也使学生形成独立的历史认知体系。
1.2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作为中学生使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肩负着对国家及社会的建设重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有利于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增强,使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获得强烈的个人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使其发挥自身重要的价值。
1.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对于历史的学习要引导学生使用辩证性思维去学习,具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学习就可以很好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等,将知识能够自行进行有机融合,形成良好的辩证性思维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层次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对学习历史也增加一定的兴趣感。
2.1 培养任务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当前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历史观培养意识,使在历史课堂中只是讲述历史,而忽略了历史的起因及延伸的部分的讲述,使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历史观,对其来龙去脉掌握得不是很详细,而教师在具体授课中也忽略了历史与经济、政治、心理、哲学等这些因素的联系和影响,没有将培养学生的整体历史观落实到实处。
2.2 培养方式较为死板。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课堂中,教师采用较为死板的模式向学生传递知识,通常为了学生考试而进行准备课程,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同时也缺乏实践的形式来展现所学知识的施展,不利于对学生历史观的培养。应不断加强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更加热爱历史的学习,从而对历史观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2.3 培养意识淡薄。大多数教师忽略了历史观培养与历史课堂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错失了对中学生历史观培养的关键时期,没有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意识,使其在学习历史课的过程中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没有正确掌握历史事件的原因及影响等,不利于学生形成历史观。
2.4 培养方法存在偏差。历史事件通常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连续性等特征,如果学生只认为掌握所学的历史事件就可以了是远远不够的,这种错误的认知就导致了对历史观存在一定的偏差,而教师在培养方法上也存在一定误差,要探索正确的培养方法,更便于学生去接受,从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自身的培养方法,有效帮助学生对历史观的感悟进一步加深,并且使学生学习历史的综合素养的养成得到提升。
3.1 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是当下中学历史教育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因为只有将重视程度提升上去了,才能够为行为做正确导向,满足当前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历史观的重要性没有清晰明了的认知及重视,使其教学观念和教学计划都没有为培养历史观而服务。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为了适应考试内容而开设讲解,反而较少了对学生历史观塑造、培养、跟进的相关内容,对提升学生的历史观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3.2 培养模式较为单一。
3.2.1 教学内容单一性。现在中学历史课的内容是理论和实际情况联系不到位的,因为教师将成绩视为对学生的考核目标及将与考试无关的相关内容都没有进行重点讲解,这就使教学中只将重点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致使学生无法领悟到所需要知识的真正内涵,再加上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导致其无法自然形成良好的知识学习体系。
3.2.2 教学方法单一性。培养模式单一体现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好的教学方法是要能够适合学生发展,并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转换和更迭,不能一成不变地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去授课,与对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是无法合理匹配的。
3.3 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不足。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不够活跃;第三,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显现出思维模式较为单一。分析出现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课堂形式呈现单向化发展,就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久而久之造成学生思维模式固化、主观能动性极度降低。不利于对历史知识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从而形成不了学生需要的历史观。
4.1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乐趣,使学生在兴趣的激励下,能够有效地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知识,及记忆印象更加深刻。另外教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历史的授课中要言简意赅,把该讲到的知识重点及难点和扩展点都讲到,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重点内容。
例如,在《原始农耕生活》的学习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和掌握原始社会时人们是怎么进行农耕生活的相关内容,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展现授课内容,如PPT课件的呈现,视频电影片段的呈现等使学生能够在活灵活现的氛围中将知识内容印入脑海。并采取启发式的提问进行课堂提问和互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对农耕生活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向往,同时也对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格外珍惜。
4.2 制订课程计划和培养标准的统一。制订初中统一的历史课程计划和培养标准是培养学生养成历史观的重要手段,因为这一举措的实施,可以为全校的教师及学生都带来一定的利处,首先,对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都会有所提升,计划和标准是行动的最好约束力;其次,做到课程计划和培养标准的统一可以有效增加教学的持续性、完整性、科学性,符合学生形成历史观的循序渐行地养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实现,校方应积极组织历史教学研讨会的举办,针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怎样的培养方式进行历史观的培养,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发展的课程计划和培养计划。将学生的历史观培养目标真真切切地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而不只是空谈,校方也应做好监督机制对教师进行培养的检查工作,使培养工作有序、顺利地开展。
4.3 做好培养模式的改进与创新。
4.3.1 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学生历史观的形成要以历史事实为主要依据,要想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教师就要将教学内容做好整合和深化,不仅能够对历史教材内容的详细讲解,而且能够利用历史材料做好补充和拓展,结合时代背景的发展需要,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具有完整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将教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在具体授课时要注重引入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将历史思维潜移默化中形成。
4.3.2 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教学设备及各项硬件条件都极为完善,教师可以充分使用各类的教学资源进行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教学方法逐渐多样化、丰富化、有趣化,为学生的历史观形成做好一定的铺垫。
4.4 开展角色扮演教学。以往的历史教学课堂都是偏向于理论化、枯燥化、生硬化等,往往使学生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对其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和阻碍。但学生往往对新奇的事物和没有体验多的事物比较好奇和感兴趣,伴随着Cosplay的爆火,教师也可以将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带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同时也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特征等,从而对历史观也有了新的认识。
例如,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相关的内容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每组派出代表分别来扮演丝绸商人、买卖者、谈判者等角色,还原历史事件中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其人物的主张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在扮演中让学生分析出此次活动的目的和能够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并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所散发出的积极进取和大无畏的爱国精神等。与此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历史观,对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诠释。
4.5 尊重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历史观的形成是当下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的目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充分尊重以学生为主体,而不再是让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充分给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舞台和机会。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要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点,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并做到有的放矢。
4.5.1 在学生中开展自由讨论会。让学生谈一谈“关于抗日战争你知道哪些呢?”有的学生则会表达出:“老师,我知道,1937年7月7日晚,日本借一名士兵失踪为由,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接着有的学生继续说道:“这场战争实质是为了缓解日本国内的经济危机,是一场早已蓄谋已久的战争。”还有学生补充到:“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约有九百多万平民死于战火,9500万人成为难民,被杀死或被虐待而伤病致死者接近三百万人,被捕壮丁高达二百多万人,另有接近三百万人成为鳏寡孤独及肢体伤残者。”等等。老师继而又继续发问:对于如此巨大的历史数字、数据,那你有哪些体会呢?而有的学生则说道:“抗日战争是一段残酷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经历的一场深重的灾难。”;有的学生则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场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无数英雄的坚持与牺牲,是他们的伟大,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和平与幸福。”;有的同学会讲:“侵华战争的事实是不容否认的,日本要做的是正视历史,而不是逃避责任!”等各种观点,学生们对有关知识点和历史资源的搜集、梳理,并在小组研讨会上畅所欲言,抒发了自己心中真正的观点和体会,再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指点,使学生的自主表达得以实现,同时也养成了对历史的意识以及相关历史信息搜集、分类和总结的能力,使学生历史观在逐渐地掌握中得以升华。
4.5.2 铭记历史以信抒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写书信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所想所悟。如以“宁为站死鬼,不做亡国奴”为主题写一封信给历史相关人物。在学习过的历史知识中,这句本来是无数战士激励人心的呐喊口号,那作为学生的你听到这样的口号有何感受,有什么想表达的呢。写下自己视角下的各种见闻、百种感受等。对于学生的历史观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教师要时刻记住秉着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树立历史观。
4.6 促进培养模式的双向化。双向化的培养模式是针对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单向化问题所改进的,教师要作为知识学习的引路人和指引者,而学生则作为知识的受众群体,各司其职发挥自身的作用,并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程度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自发性地培养其历史观念。
4.6.1 创设双向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设置有争议的历史问题作为课堂上的讨论题目,或者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之前,以设问的形式进行课程导入,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这样的操作,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自然会有所提升,实现教学情境的双向化。
4.6.2 做好教学层次的设置。正确历史观的形成不单单需要正确的方向引导,还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整体进度和方向,做有层次的教学设置,才能够让学生思维充分地受到启发的同时,再做好适时的引导工作,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7 始终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思想。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对历史事实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以秦始皇的执政方式为例,目前有多种观点和看法,如有的人则认同其方法,认为其统一了六国,使度量衡达到统一,并且创造了大一统的局面;则有的人会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愿意施暴,让其他国家遭受了灾难。但凡事具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所以在培养学生的正确历史观上一定要坚持唯物主义辩证的思想观念。教师要客观教学,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面对历史问题,不要一味地将眼光聚焦在当时的时代,要联系事情发展的前后背景,并且能够宏观地对待历史的两面性,承认不同观点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为其形成良好的历史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观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注重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在立足于历史课堂的教学下,培养的前提是首先自身要具备足够的培养意识,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强化历史观。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知识素养方面的提升,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