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春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湖洋小学 福建 上杭 364207)
教师在教授阅读时,不仅要教学生如何阅读,更要从实用的角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锻炼和测试,才能逐渐提高其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更好的将教学知识与教学技能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1 语文阅读教材的编写存在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各个学科都在进行创新和改进,但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却未作出过多变化,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安排的很多阅读内容都是十分陈旧的,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很多学生对于阅读内容根本无法理解,反复地阅读,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毫无帮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根本无法理解文章的主要含义。很多学生在学习完一篇文章之后,只能简单的认识一些生词,学会组词,对于文章的写作方式、艺术特色、主旨内容等根本无法理解,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在今天依旧十分常见,问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新课程改革之后,阅读文本毫无创新,内容的老旧和立意过深、脱离实际生活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序进行。
1.2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有限。小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从出生到现在,虽然学习能力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但是学生在语文阅读的理解能力方面依旧是十分欠缺。很多学生对于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章和古诗已经达到了倒背如流的阶段,但是如果询问学生文章的内涵,学生却不知道怎么来形容。我们可以说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就算是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却提升的十分缓慢,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基础所造成的。
1.3 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发挥。新课程改革一再的提出,教师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核心位置,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很多教师对于新课改的这一理念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教师将这一理念,局限在了确保学生在课堂核心位置上,忽略了自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很多时候教师会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自己在此过程中只是充当一个观察者,很少进行引导,对于学生学习过程关注度不够,在学生出现疑问的时候,教师很少给出启发和解决措施,单一的让学生进行反复讨论,学生受到自身知识积累量的影响,对于很多内容讨论了半天,也没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的阅读教学虽说确保了学生在课堂核心位置,但是却过于强调学生的主题作用,忽视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引导者和协作者的积极影响。
1.4 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单一。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阅读能力地培养上,小学阶段的大多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阅读教学和认字、组词联系在了一起,很少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导致很多学生在脱离了教师地引导之后,不知道应该怎样独立自主地开展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影响较深,十分看重学生最后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着生字、组词开展,对于文章的段落大意、主旨大意等概括的不够详细。通常在学习完成一篇文章之后,学生对于文章的主旨内涵还是不够了解。教师的讲解占据了课堂的主要时间,学生在此过程中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机械化的练习,导致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极低。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单一落后,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地阅读需求,教师必须要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进。
2.1 转变阅读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小学时期的学生自主性较差、自制力薄弱,正处于对外界事物十分好奇的年龄,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通常角度单一,不够全面,看待很多问题也十分幼稚。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不能脱离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教师需要选择正确地阅读教学方式,来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初,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可以用一首歌曲或者是一个故事、成语等作为课前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对后续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在学习《春天来了》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找春天》这首歌曲,让学生通过欢快的歌曲欣赏,进入到学习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想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2 开展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是一个双向活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促进学习活动开始的必要因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用生动活泼的语言、高昂情绪来感染学生。小学教材中涉及到的语文阅读十分符合小学生的理解水平,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去欣赏文章,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在学习一篇新文章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可以借助语言描述、视频观看、音乐渲染、片段表演等形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地参与热情。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所长,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阅读学习过程中,在领悟文章内涵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借助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读懂课文,读出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内涵。
2.3 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是十分灵活的,教师不能将阅读教学局限在一种单一的模式当中,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文章的差异,选择具有针对性地阅读教学方式。在学习一些描写景物、意境深远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采取选择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在学习寓言、童话这类题材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了解大致含义,再进行熟读,最后进行片段表演。在学习一些含义深刻、值得思考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采取课堂提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进行及时地互动交流,在学习一些写法特殊,对于写作能力提升很有帮助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采取了解内容、领悟写法、进行练习的模式开展教学。对于一些能够开阔学生阅读视野的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粗读课文、了解大意、交流心得,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阅读,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4 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内涵。审美个性的培养可以说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积累量,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地训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予以学生适当地指导,让学生能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内容美、形式美,这样才能够将文学的种子种在学生的心中,阅读教学应该要用情感来感化学生,教师不能过分看重阅读考试的分数,忽视了阅读的人文价值和教育意义,教师要借助情感丰富的文章来感化学生,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语文阅读学习所具有的乐趣。
2.5 补充阅读材料,丰富阅读内容。教材上的语文阅读材料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只是以教材为主,这样的阅读方式显得十分枯燥无味,这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要的课外阅读书籍,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外阅读材料的推荐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所在,将此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选择一些对学生有益的书籍让学生在课下阅读。在阅读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留出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摘录一些好的词句,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中国古代的优秀文章,还可以推荐一些西方的优秀儿童读物,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了解更多优秀文学作品。丰富的语文阅读内容是扩宽学生知识储备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要打破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及时为学生补充语文阅读素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6 结合朗读训练夯实阅读基础。受到年龄和识字量的影响,小学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由于读文章的速度较慢或者读的过程中遇到错别字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小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是指出声读文章,并要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加入合适的语气。对小学学生来说,朗读训练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速度,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的勇气,最重要的,通过朗读训练,学生会有效的掌握阅读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了解。当然,朗读教学的开展同样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督促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例如在刚刚接触文章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文章,或者用指读的方式,自行解决文章的字词障碍,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当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齐读课文或者用接力读、开火车读等游戏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反复多次的朗读训练,直到学生能够熟练的朗读这篇文章为止。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朗读作业。例如,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当中出现的具体形象有哪些?文章总共分为几个自然段?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朗读时,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朗读的目的性也会更强,朗读的自觉性也会更高。通过这些方式,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朗读文章的习惯,从而奠定阅读基础。
2.7 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教育中,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上,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想法学习课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维能力逐渐发展逐渐成型。例如,在老师讲授“草船借箭”的课时,老师可以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含义:首先,教师可以快速地给学生朗读课文,以便对全班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让学生阅读自然课文的第一部分,并思考该部分的作用。由于本课第一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所以内容很简单,让学生思考这句话的具体作用。我可以删除它吗?为什么?当然,我认为这句话是不能去掉的,否则就不会出现在课文上,但一定要仔细考虑为什么不能去掉。老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学生回答什么,都不能否认,而应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后,继续提出新问题并让学生思考,通过不断提问,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材料和学习过程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2.8 小组合作教学探究。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课时,应着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满足新课改的教育需求。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他们无法深入阅读或学习中文句子,可以通过协作和小组讨论进行教学,真正提高他们的中文阅读和学习能力。以“草船借箭”为例。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研究葛亮和周瑜,单凭思想很难泛泛地思考。教师可以作为小组作业,积极讨论做好准备。不是随机分组或前后分组,而是根据科学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于阅读理解的差异,要根据学生阅读理解的水平进行准确的划分,将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分组在一起,这样小组才能发挥得更好。分组后,学生们一起讨论。至此,老师走下讲台,并指导学生的研究思路,及时纠正错误的讨论,以确保合作研究是有效的。小组谈论结束时,教师要求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并据此进行针对性教学。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积极探索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多样化地阅读教学方法,利用小学语文课堂的丰富多彩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便最终达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