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珂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高新实验小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音乐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人文艺术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倾听悦耳的音乐可以让我们缓解疲劳,放松心情,但有时,我们只单纯的觉得音乐的旋律很动听,没有真正体会到音乐的意义,内心深处没有和音乐产生共鸣,所以我们要学习如何欣赏音乐,怎样让音乐与我们的心灵产生碰撞,去体会音乐更深层的含义。在孩童时期,孩子的心灵更加单纯美好,对音乐更有亲近感,从小培养他们欣赏音乐,启蒙他们对音乐感知力和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这有利于培养更加高尚纯粹的乐趣,形成温文而雅的性格,避免沉迷游戏,消极厌世。
1.1 音乐的欣赏能力有助于激发灵感。在古代,诗词通常会编成曲调在民间传唱,诗歌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已和”,由此可以看出,古代诗歌即音乐,音乐则是诗歌,是紧密不分的,所以那时的诗人既是诗人,又是音乐家。他们对音乐都有独到的审美能力,由此创作出更多的诗歌。比如著名诗人白居易,他的诗朗朗上口,广为传唱。著名词人苏轼,凭借他在诗歌音乐艺术方面的才华,打破了当时“诗尊词卑”的局面,推动了词的发展,使词的音乐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小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古代的诗歌都是有歌唱的,有的还配有舞蹈。虽然诗歌是以文字形式流传至今,没有记载对应的乐谱,无法倾听他们的音乐,但我们用他们的词,结合现代音乐创作的歌曲仍然是很好的歌词。比如苏轼的词,《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用现代音乐艺术谱成的曲子,依然婉转动听。
1.2 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在过去,大多学校及家长不重视音乐课程,认为音乐课不是考试的内容,应该多花时间在语文、数学等应试教育上,音乐课经常被“作为”应试课程的补充课,其他学科的老师喜欢利用音乐课来复习自己的学科,强硬地剥夺了孩子的乐趣,忽视了艺术的培养,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家开始重视人文艺术的培养,重视音乐的价值。研究表明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神经,提高大脑的活跃性,边听音乐边工作学习,不仅不会分神影响注意力,相反音乐能使大脑更加放松,思维更加活跃。在早晨或午休后,倾听音乐可使大脑快速苏醒,释放疲劳,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研究还发现音乐和其它学科有相似相通的地方,音乐的学习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理解。例如,歌词的语言通常比较精炼,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来表达情感,而在语文学科中,学会如何表达,如何用修辞、描写生动形象的记叙内容和表达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音乐欣赏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是紧密相连的。音乐里的和声、调式、作曲还会用到数学运算,这有利于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将运算用于实践,有利于他们领悟运算的真谛。
2.1 学生注意力和兴趣较低。小学生比较爱玩,活泼好动,脑袋里装着很多鬼主意,但留给课堂的精力较少,往往听着听着就想入非非,思绪万千了,教师应注意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低的特点,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把他们的心拉回来。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更乐意学习唱歌,对音乐背后的故事不感兴趣,更不愿意学习乐理知识。而学校和家长对音乐欣赏课的重视度也较低,认为只要学会唱歌就可以了,不需要了解太多理论知识,特别是在小城市和农村的小学教育中,学校及家长只注重应试科目,觉得艺术课程只要知道了解一点就可以了,不需要花过多的精力学习这一部份知识。没有老师及家长的督促,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更是放飞自我,不愿意学习。
2.2 教师欣赏音乐的能力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所具备的知识水平,决定了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是否能领悟到知识更深层的含义,因此教师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感受。但调查发现,音乐专职教师较少,通常由其它科目的老师兼任,这些老师对艺术的认识较少,对艺术的审美能力不足,导致他们教学的音乐欣赏课干枯无味,不能带领学生去感知音乐更深层次的涵义。教师应重视“以德树人”的理念,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提升他们的涵养作为自己的责任,利用音乐欣赏课的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知识传递给他们。
3.1 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增加课堂趣味。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信息技术已深入我们的生活,同时也走进了课堂,多媒体能够帮助老师找到更多地教学素材,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音乐欣赏课中,可使歌词从静态变为动态,让曲调从抽象变为具体,让音乐欣赏课不在干枯乏味,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将多媒体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相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多媒体教育技术不仅能随意地定位音乐,还能可以根据需要切割、编辑音乐。[1]教师可以随意切换音乐片段,让学生对比聆听,感受不同的音乐,还可以播放不同乐曲的音乐,让学生全身心地去感受不同乐器的声音,从而更好地认识乐器。
3.2 增加互动,调动学生去感知音乐。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来完成的一个过程。音乐欣赏课不是单向传播,不是教师一言堂,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这首歌表达了什么,里面包含了哪些情感,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讲解的内容,不去感受,而是要所有学生参与进来,通过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引发学生主动思考。音乐的欣赏需要靠个人去体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欣赏角度和感受,每个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段感受也不一样。音乐经过耳朵进入大脑,大脑经过处理后与其它事物联系起来,与心灵发生情感碰撞,于是产生对音乐的内在感知。每个人的见识和经历不一样,产生的联系不同,因此对音乐的欣赏角度不同,教师应多与学生互动,通过提问、交流、游戏地方式了解他们对音乐的理解,然后再去引导他们欣赏。
4.1 情景教学法发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设计。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设定的场景,帮助学生切实体会到场景中的情感,生动形象地理解、记忆课堂内容。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堂内容,结合学生特点,设立学生能够明白,能够融入的情景。通过联想,牵动学生的思绪,将学生已有的知识或日常生活常见的内容与课堂结合,引导他们思考,让她们进入场景角色中,真实地去感受场景里面的感情,从而深刻体会到歌曲的意义,产生情感共鸣。
4.1.1 情境设立方法。情景的设立要以兴趣作为切入点,注意开扩学生思维,教师应思考如何优化情境,如何打开学生的思路。皮亚杰曾指出7—11岁的儿童在具体的场景中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专注学习运算,所以,形象生动地情境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歌词内容,将学生融入到歌词的故事当中,在故事中加入他们感兴趣的元素,推动他们进入情感高潮[2]。下面将介绍三种情境创设的方法,为教师提供参考。
方法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
小孩子往往活波好动,集中注意力持续的时间较少,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牵动他们的思绪,提高他们的专注力。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设立问题,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寻找答案,并用奖赏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例如在带学生欣赏《中国少先队队歌》这首音乐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讨论革命先辈的故事,我们应向他们学习什么,然后倾听音乐,感受曲调的高低起伏,体会歌曲高昂的气势。
方法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直观感受音乐。
低年级的学生对复杂抽象的事物想象力较弱,教师应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他们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创设他们经历过的生活情景,更有利于他们进入角色。例如在《十二生肖歌》这首歌的教学中,可以询问学生的属相,活跃气氛。再介绍十二生肖,带领他们想象生活中那些动物是什么样,有什么特点。然后播放音乐,让他们从歌声的起伏中感受每个动物的性情,体会歌曲的意义。
方法三:注重教师自己对音乐的感知。
教师对音乐的认知感受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教师首先要对音乐有正确的欣赏,然后进入自己设立情境,想象自己小时候在这种情境下会有什么想法,是否感兴趣。如果教师只是干巴巴的讲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不能真切的体会,教学效果自然不乐观。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自己的音乐艺术,提高自己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品质,才能带领学生去感受音乐的奥妙,指引他们成长。
4.1.2 情境教学法教学设计案例。在《我们的田野》这首音乐欣赏课中,教师首先应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田野的图片,有河水,有稻田,有芦苇,将他们的思绪带入田野。结合图片分段播放音乐,在播放“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时,同时展示河水,稻田的图片,或者河水流经稻田动画[3],带领学生去感知稻田的美,感受淙淙流水声。播放“平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金色的鲤鱼,长得多么肥大,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展示荷花,鲤鱼露出湖面和野鸭的图片或动画,让他们比较生活中看到的鲤鱼和图片上的鲤鱼有什么不同,去体会田野里的生机勃勃。然后听一遍完整的音乐,展开讨论,讨论音乐里蕴含了哪些情感,他们都感受到了什么气氛。最后再教学生弹唱。在歌唱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起伏和自己的理解来打节拍,去体会情感的高低起伏。
4.2 聆听法在音乐欣赏课中的教学设计。聆听是指音乐通过耳朵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的信息处理,让我们感知到音乐,然后与我们的情感建立联系,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将把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比如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线条描出音乐的起伏,通过颜色来表达音乐所传达出的喜怒哀乐[4]。
通过画旋律线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音律。旋律线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不少见,升旗仪式上会有小朋友或老师在舞台指挥唱国歌。这其实也是一种旋律线的表现方式,手势的起伏表示音乐的起伏。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总体比较平缓,只在后面“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时,音调较高,在弹唱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边听边唱边划线,通过旋律性感受音高位置,这个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又能加深他们对音乐的体验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除了画旋律线,还可以通过填图颜色的方式来展现音乐的情绪。研究表明,颜色会影响荷尔蒙的分泌,通常红色表示喜庆、热情,使人更加兴奋活跃;绿色表示生命、希望,能够让人感觉放松;紫色则使人感到压抑。颜色通过视觉进入大脑,大脑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从而促进或抑制荷尔蒙的分泌,比如红色使大脑兴奋,便会促进荷尔蒙的分泌。在《亲爱的红领巾》欣赏课中,激动高昂的音乐让人激动、自豪,便可以用红色来表达音乐里兴奋、自豪的情感。
4.3 音乐剧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学设计。音乐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它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为一体,紧密结合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么是单一的演唱课以唱为主,要么是单一的欣赏课以听为主,很少有能将聆听、演唱、编创、律动(舞蹈)、说白与表演综合为一体的音乐课。将音乐剧引入欣赏教学,可以集合各种音乐活动形式,体现了音乐剧在教学中的综合性,同时,将音乐剧引入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多项感官,各项机能协力互作,如:引导学生运用体态表现感知音乐主题;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时自然流露表情和反应;听到各类音乐主题时能轻声哼唱;能随着不同的音乐节奏自然摆动身体等。运用音乐剧的形式开展的多种教学活动能够激发起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欣赏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增加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参与性[5]。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音乐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是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较低,学习主动性较弱,而音乐欣赏课必须要求学生主动去感受,去体验。因此,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把课程上得生动有趣,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通过聆听、合唱、表演等多种方式给学生带来不同的音乐体验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丰富课堂内容。将传统的乐器教学和多媒体设备想结合,提高音乐欣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