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弱苗复壮肥水管理栽培技术探讨

2022-11-19 13:43李彩军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8期
关键词:麦苗氮肥麦田

李彩军

(灵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灵台 744400)

1 小麦弱苗的成因

1.1 播种过深、过密、过早

小麦播种深度以3~5 cm为最佳,若播种过深,会延长小麦发芽出苗时间,需要消耗大量养分,表现为出苗缓慢、地下茎长度过长、叶鞘过细过长、根系无法正常发育、分蘖过迟、无次生根、麦苗过于瘦弱等现象。若麦田过早播种或者播种量过大,常因幼苗生长过旺而影响麦苗的发育,导致其幼苗过于拥挤、植株纤细并且瘦弱。过早播种还会导致小麦在生长前期旺盛生长或者提早拔节,一旦遭遇冷空气,极有可能面临冻害,最终导致苗期发黄、弱苗或者死尖问题的出现。

1.2 播种时土壤墒情不佳

在播种时土壤墒情不佳常导致苗弱、苗黄等问题。若气候干旱、土壤水分不足,常导致麦苗根系无法正常发育,次生根过少,叶片颜色呈灰绿色,小麦生长受阻,难以分蘖,形成黄弱苗甚至导致死苗。

1.3 病害危害

在小麦出苗时或者出苗后,发生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或受到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的危害,均易导致根系受损,影响营养的输送,造成小麦苗弱苗黄,最终影响小麦产量。

1.4 水分供应不科学

若水分不足,小麦生长发育将受到较大影响;而水分施入过多或者地势处于低洼状态,小麦根系长期在无氧条件下,也容易出现弱苗、黄苗现象。

1.5 施肥不科学

养分不足或者未科学配比养分,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导致小麦抵抗能力过低,分蘖受到影响。若缺氮,麦苗色淡、叶窄,黄瘦,分蘖过少;若缺钾,小麦尖叶可见边缘枯黄,若过于严重常导致整叶枯死;若缺磷,麦苗苗小并且叶黄,植株生长缓慢。

1.6 田间管理不及时

在为小麦浇水后,未及时划锄,阴土壤板结而导致僵苗;未及时镇压旺苗,未采取深中耕方式,导致苗情转弱,出现弱苗、黄苗。未科学使用农药、除草剂,因药害的产生而导致小麦正常生长或者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小麦叶片失绿、弱小,严重时小麦死亡。

1.7 其他因素

此外,播种量过大、杂草过高等,也容易导致麦田苗黄、苗弱等问题的出现。

2 冬小麦弱苗复壮肥水管理栽培技术

2.1 优选良种

良种是投资回报最高的生产条件之一,需结合各地实际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例如,在旱作缺水的西北地区,需选用抗旱耐寒、适应性较强的品种,以减少肥水消耗;而在多风且风大的地区,应选择抗倒伏性较强的品种,例如晋麦47号、兰天10号。近年经过试验示范,筛选出生长性状优良、抗逆性较好的小麦优良品种主要有:中麦175、普冰151、铜麦6号、中麦36号,均适合在西北冬小麦主产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

小麦品种选定后,播前要对小麦良种进行精选。将发霉损坏、过小、干瘪等质量不佳的种子剔除,以确保出苗后苗齐苗壮,防止出现病态苗、弱苗、不发芽苗的出现,为小麦高产奠定良好基础。

2.2 地块整理

小麦种植能否实现优质高产与土壤是否肥沃、整地质量高低密切相关,为确保土壤富含丰富的氮、磷、钾及水、肥、气、热诸要素俱全且均衡,可综合使用旋耕以及深耕等方式。若地块常年旋耕(浅耕),麦田犁底层加厚,耕作层变浅,影响小麦根系的下扎和降雨下渗,导致水肥损失严重和小麦根系分布在土壤浅层,降低小麦植株的水肥吸收及抗倒伏性,影响小麦产量。为确保田地耕层厚度,需综合使用旋耕和深耕两种耕作方式,将耕层未腐解有机物质下埋至土壤深层内,增强小麦植株抗旱抗到伏性,避免因病苗、弱苗的产生而导致小麦减产。

麦田整地可提升土壤持水保肥性能,降低土壤毛管蒸发,确保田块内土壤质地均匀,实现田间水肥活性。可采取小麦免耕机播加深松作业,有效提升田间土壤的贮水能力,防止出现水分大量流失现象,提升田间水分使用效果,达到节水目的。

要想避免小麦弱苗,就必须对种植田块精细整地,整地质量直接决定着当季小麦的产值。在整地过程中,需做到以下几点:将耕深控制在36 cm左右,需早腾茬,确保细犁细耙;保证耕地上虚下实、田面平整。确保小麦根系入地较深,以确保麦苗健壮生长。

另外,在整地前,还需采用45~60 kg/hm2质量分数3%的辛硫磷颗粒剂或者3%的甲拌磷粉粒剂拌入225~300 kg/hm2的细土并施撒于地面,结合肥料翻耕至土壤内。

2.3 科学播种

2.3.1 播前种子处理

各地需结合气候特点确定最佳的播种时间,通常在日均温度为16℃左右时播种较为适宜。播种前,需对种子消毒杀菌灭虫卵,较为常见的是将每10 kg小麦种子采用0.1 kg辛硫磷、1 kg水拌种处理。待烘干后将种子与200 g质量分数15%三唑酮混匀。采用药剂拌种可有效清除种子表面所附带病原菌及虫卵,预防小麦病虫害。近几年,冬季气温略高于往年,仍按往年播期播种,极易导致小麦在越冬前旺长,可将播期适当延后2~5 d,在9月中旬播种较为适宜。按照播期的不同可将小麦品种分为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以及春性品种,需结合小麦品种播种[1]。

在播种前,还需对小麦种子进行发芽试验,以确定发芽率,计算最佳的播种量。若种子发芽率低于80%,严禁将其用于种植,较为适宜的发芽率为95%左右。可采取机械播种,对播种密度有效控制,避免出现缺苗断垄现象。在严寒地区,还可提前对麦苗做好保暖处理。

2.3.2 播种密度及播种方式

在播种时,需严格控制小麦种子的播量,尽可能采取条播方式。播种量一般为150~200 kg/hm2,可适当降低播种量,以提升田间通透性,使麦苗充分接受阳光,避免其竞争养分。可结合品种特性控制播种量,冬性品种最佳的播种量为175 kg/hm2,春性品种最佳播种量为150 kg/hm2。另外,在肥力一般的地块播种量以200 kg/hm2较为适宜,而在肥力中等地块以175 kg/hm2较为适宜。

可结合当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例如窄行匀播或宽窄行方式,以对光照以及水分充分利用。若播种过深,常导致出苗晚、幼苗弱、分蘖晚、根系差;而播种过浅,则容易导致缺苗、落干以及断垄问题的出现,一般是将播种深度控制在5 cm左右较为适宜,以确保麦苗健康成长。在播种后需注意及时镇压,以帮助种子充分吸收水分,促进发芽出苗,对整地质量不足问题有效弥补,若田块墒情较好则无需镇压,若墒情较差则需重镇压。

若因播种过深、过密而导致苗弱、苗黄问题的出现,可将部分覆土拨掉,降低分蘖节改土厚度;结合中耕对土壤同期状况不断改善,以促进侧根发育,达到壮苗目的。可通过深耕断根方式对分蘖的增加以及小分蘖的过旺生长有效控制,以促进壮苗生长;做好压土工作,减缓麦苗生长速度,使其长得粗壮。

2.3.3 合理施肥及灌溉

在传统的小麦种植中,一般是采用全部有机肥、磷钾肥及氮肥的60%作为底肥,其余氮肥的40%用于追肥,通常于返青至起身阶段追肥,若在小麦生长后期施加大量肥料,极易造成无效分蘖,且田间密度过大,后期出现倒伏早衰现象,导致小麦品质及产量的降低。而小麦氮肥后移可使晚播麦田和弱苗比例较大的麦田得到有效缓解,将底肥内氮肥施入量降低至总量的60%,其余40%用于追肥。这一技术的应用可有效促进小麦弱苗复壮,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提升氮肥的利用效率,有效减少环境污染[2]。叶面施肥需严格按照科学配比喷洒氮肥、磷肥以及钾肥,在小麦灌浆期、拔节期、孕穗期分别喷施2次营养液,以提高穗粒数量,增加穗粒重量。在整个过程中,需结合小麦生长状况合理施肥,以提升肥料利用效率,改善土壤肥力,推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需结合不同灌溉方式选择不同的节水工具,漫灌方式会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问题,很难获取理想的效果。而喷灌方式是当前较为合理并有效节约水资源的一种灌溉方式。还可采取农业方式以提高蓄水保墒能力,例如可通过地膜覆盖以减少水分蒸发,提升土壤内水分含量;做好越冬小麦的灌溉工作,在确保其吸收充足水分的同时防止其发生冻害,需在气温高于3℃时严格按照田地规模由小到大依次灌溉。可在麦田四周贮存雪水,以提升冬季雪水利用效率。在拔节期麦苗需水量巨大,此时要对麦苗适量灌溉。为避免旺苗转变为壮苗,若麦田内群体在未达到返青期时已达到1 500×104株/hm2,可喷洒7 mL左右缩节胺,也可以采取断根疏苗或者重镇压的方式控制。

2.4 麦田管理技术

2.4.1 入冬前管理

在小麦入冬前,需为小麦提供充足水分养分,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加养分积累,有效预防冻害,确保麦苗顺利越冬,但由于2021年晚播麦田比较多,大部分麦苗分蘖少,根系下扎浅,苗小苗弱,且土壤墒情较大,可采取在土表层上覆盖农肥,以保温保墒,防止牛羊践踏,达到提温保墒的目的。为促进小麦根系向下发育,确保幼苗健康生长,在小麦返青后可趁乘墒耙磨镇压,压后浅锄,并及时追肥,以促根增蘖,减少荒苗、弱苗的出现,确保麦苗顺利返青,提升麦苗的成穗率,可根据当地情况在春后追加225 kg/hm2氮肥、100 kg/hm2磷肥,若田块秧苗群体较差,可将氮肥施用量适当增加,以450 kg/hm2左右较为适宜。在初春季,需做好田间防霜冻工作,严格按照冻害防控管理各项操作流程,因地制宜地采取各项田间管理措施。

2.4.2 春季管理

在春季,麦田管理工作的重点即肥水管理,以促控融合。可适当采取断根、深耕、划锄等方式对小麦群体有效促控,对于返青期后的小麦,可追施400 kg/hm2尿素,若麦苗长势中等,可追施300 kg/hm2氮肥;若小麦长势良好,可在拔节期追施150 kg/hm2氮肥,同时叶面喷施少量的浓度为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以促进麦苗旺盛生长。在小麦种植中,麦农需对田间麦苗的生长情况随时检查,查看田间有无缺苗问题,发现缺苗问题需注意及时补苗。在小麦抽穗期至成熟期,需强化管理以提升麦田的整体质量,具体管理措施即保根保叶,以增强植株的光合作用,避免麦苗提前老化,可采取水肥以及划锄方式以促进植株根茎叶以及穗下节长期生长,推迟光合作用时间,促进穗粒等各个部位生长以及发育[3]。

2.4.3 病虫草害防治

在小麦种植中,较为常见的病虫害主要为白粉病、条锈病、吸浆虫以及麦蚜虫,而较为常见的草害主要为野燕麦。在小麦拔节至扬花抽穗期间,若出现连续3 d降水,必须及时在田间喷施质量分数20%的粉锈宁1 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以防治小麦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在小麦起身期间,常发生纹枯病,需在3月中旬对其集中防治,可在小麦根茎部位喷施井冈霉素200倍液或者烯唑醇1 500倍液进行防治,在防治蚜虫时,可采用10%吡虫啉1 000倍液。在地面封冻前,选择晴朗无风天气喷施2,4-D丁酯或者麦草畏等除草剂,需注意均匀喷施,避免漏喷或者重喷。

需结合小麦生长特点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避免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种植人员须明确常见病虫草害的特点及其适宜的农药,针对性的采取科学预防措施,坚持 “科学合理、绿色环保” 基本原则,实现统防统治。

2.4.4 适期收获

蜡熟期是麦田最为适宜的收获时期,此时小麦千粒质量最大,可实现优质高产[5]。在收获结束后,需充分晾晒麦子,降低穗粒内含水量,同时将杂质扬净。需将含水量控制在10%左右,接着将小麦种子贮藏于仓库内,强化防潮处理,以防小麦种子发霉腐烂,导致最终质量及收益受到影响。

3 结语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优质高产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灾害性气象条件频发,对小麦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要因势利导,顺应自然,提出应对策略,最大程度减低灾害损失,技术人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和专业合作组织,合理应用科技手段,促进冬小麦弱苗复壮,在保证小麦稳产及优质的同时,提升小麦种植经济效益,帮助粮农增产增收。

猜你喜欢
麦苗氮肥麦田
氮肥追施量及追施间隔对设施黄瓜生长的影响
红绣鞋
红绣鞋
你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我
论水稻生产中氮肥追施技术
给麦苗盖被子
朝阳县大白菜裸地栽培配方施肥效应探讨
小雪花与麦苗儿
不关我的事
别人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