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倩雅
美术课程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是支持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提升美术课程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的美术课程学习效果得到提升,对于各门课程的学习和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
所谓慧学课堂是指掌握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能够基于传统的课程教学探索出新的具有智慧和创造力的学习组织模式。虽然美术课程的教学在方式方法上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相关课程的教学引导过程更应当注重趣味性。也就是说,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主观上的引导,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和学习美术课程的知识和要求。另外,有了自由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和主观感受,学生对于美术课程教学过程的认同度也会因此而进一步提升。这对于长期维持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最终达到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具有智慧课堂组织模式,必然需要在实践教学的维度加强重视力度,并且利用更加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实践提升学生对美术课程的认同感。美术实践体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使在小学阶段,教师的引导教育具有一定的主题性和方向性,但孩子们的主观思维是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特征的[2]。因此,对于美术课程教学来说,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主观思维和想法,对美术作品的既定主题进行再创作和再创新。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能体会到的成就感和新鲜感是非常显著的。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实践感知来自于生活中和环境中的美是非常重要的。若学生在自主思维和创造力的引导下,能够充分而自由地完成自主实践的过程,则意味着其对美术课程学习的实践体验也会得到同步的优化。这也是提升小学生对美术课程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另外,从师生关系的方面来讲,当教师基于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将非常自由的自主思考空间留给学生时,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能得到优化。最后,来源于生活中的美术实践取材和生活化的引导方式,也与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相吻合,是值得借鉴和普遍应用的教学引导方式。
艺术创作的灵感是不因年龄和基础学习状态而产生差异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当鼓励小学生基于既定的美术课程学习任务进行有效的美术创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思维和模型两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构建起美术创作主题背景下的基本创作思路。在学生创作和思考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尽可能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找到完成美术课程学习任务的方法。这个过程中,一些突发奇想的美术创作灵感,或者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出现的美术创作思路就有可能会迸发出来。这种来源于生活并经过了想象力加工的美术作品,在最终的创作效果上必然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层次[3]。
来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时时刻刻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的教育。若美术教师在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中也能从生活出发,通过思想上的引导和实践中的素材准备等环节将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与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相连接,则必然也能取得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若其能感受到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素材是来源于生活的,则其对美术课程的认同感也会因此而提升。另外,对于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教学来说,来源于生活上的素材也更加丰富而生动,能够适应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本身在实践应用中也具有一定的适宜性。而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渗透和教学方法应用上来讲,当教师运用来源于生活中的素材进行美术课程的教学引导时,能够使学生更加充分地感受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组织过程中的平等地位,感受到教师平实而亲切的教学引导方式,最终使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教育能够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及教师的精神和思想引导下顺利完成。
小学生在美术课程的教育教学中会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这不仅是由于其思维方式的丰富性不同,还由于其审美能力和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力都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能对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疑惑,这就需要教师在前期的教学准备阶段注重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需要应对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把控,尽可能准备丰富多样的教学引导素材和辅助工具,保证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开展中教师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解答出其在美术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在美术课程教育中负责任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爱和真心,也能够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美术课程教学体验。当师生之间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转变为情感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共鸣时,则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培养也就可以同步基于思想引导的维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学评价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是构建其学习信息的过程,也是发现其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重要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美术课程的教学是作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和娱乐性的课程教学内容而存在的。教师应当注重教学评价方法的丰富和完善,避免在具有发散性的美术课程教学评价中运用固定性过强的评价方法开展教育评价。固定性过强的评价方法不仅不利于美术课程教学引导工作的开展,也会影响到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印象。部分学生若在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存在困难或压力,用单一的教学评价方法,还容易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打击。因此,发散性的教学评价方法是应当重点应用的美术课程教学评价方式。最后,基于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目标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也必须达到一定的灵活性。这不仅是由于美术课程的基本特征具有灵活性和丰富性,也是由于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本身就是可能存在个体化差异的,需要教师在具体的评价工作开展中结合实际灵活把握评价指标和方式。
上文已经提到,小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征和思想状态的灵活性,其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其客观上的创造力本身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层次。教师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另一方面也应当付出足够的耐心,对不同学生的美术课程学习状态尽可能地表示认同和鼓励,避免为了达成统一的教学目标、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使学生主观上的创造力和自主表达意见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另外,教师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要基于不同的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从情感上与学生寻找共鸣,用真正的爱心和耐心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美术知识,这也是对陶行知爱的教育理念的有效实践[4]。例如,在小学美术课程《拓印树叶真有趣》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这部分课程需要从生活中取材的特征,将树叶的不同形状或不同季节的树叶进行统一的采集,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带一些自己喜欢的树叶颜色和树叶形状作为基础原材料进行课堂美术课程的学习。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不同学生对树叶美术创作的不同想法;另一方面也要积极用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对学生美术创作中的亮点和创新之处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感受到用树叶这种来源于自然和生活的素材进行美术创作所包含的情感和美感,用自己真诚的爱和耐心作为教学引导的动力。有必要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树叶画的创作过程中,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融为一体的态度。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更进一步学好美术课程的积极性和信心。
在依托来源于生活中的实践素材开展美术课程教学后,教师还应当从社会生活的维度基于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和事件,从美术课程教学的角度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同时实现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目标。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要的核心部分。在具体的基于生活维度的美术课程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帮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并寻找能够创造美的素材。由于不同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存在一些基础上的差异,因此,教师更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对既定的生活素材和美术作品进行改造和优化,从而让他们创作出更加富有美感,更加具有深刻意义的美术课程教学素材或作品。当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挖掘美术创作的思想和思路,从基于个人的思维实现对生活素材的创新应用时,其相关能力的培养目标也就得到了有效达成。
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情感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美术课程的学习意义。价值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需要学生在融入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激发其思维上的创新和创造力。教师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一方面可选取具有经典性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思想感情的维度对学生进行独立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对美术课程本身的认知达到更深的层次,从而从精神上引发其对美术课程学习意义的认同和相关感受,让学生在有目标有感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创造。这种融入了学生自身感情的美术作品,本身也更加具有审美和艺术价值。例如在美术课程《用彩墨画鱼》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鱼这种动物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且具有美好寓意的特征,首先引入多媒体工具和辅助素材让学生自主观察鱼类的活动特征,并且从美术的角度,以审美的眼光总结鱼在游动过程中飘逸自由的美感。在此基础上,学生若进行美术创作,其内心就会对鱼的神韵和特征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了解。教师在进一步的教学引导中,若能够进一步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则这种创新是带着基础情感的创新,必然能够获得更好的创新效果,并且在创新过程中形成新的创作亮点。这本身就是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当学生能够把生活中的美通过思维和想法的再创造用美术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情感上的共鸣和体会,也正是陶行知教育理念中所强调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对于小学生来说,教育理念的融合应用以及创新教学思路与方法的应用是取得更好的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条件。尤其是对于美术这类发散性和创造力要求较高的课程来说,教师更应当基于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找准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契机,从而在美术课程的教育引导中促使学生的创造力被更为有效地激发,使其在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能力和思维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