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在心理学中,兴趣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开动脑筋、不断摸索,努力用最佳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尤其重要,但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往往觉得数学计算学习非常枯燥,容易产生疲劳情绪,计算思维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走进学生、分析学生,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年龄特点,进而围绕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计算教学趣味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实际教学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一部分数学教师依然存在运用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和刻板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缺少高质量互动,与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需要也是完全违背的。由于计算教学的趣味性较低,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计算正确率也越来越低,很多疑难问题也随之暴露,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计算练习失去兴趣,也会严重制约计算教学活动的开展。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离不开数学。但当前计算教学方式脱离生活实际,没有很好体现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例如很多教师都是根据书本或者习题进行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式将生活经验与学习任务割裂,学生只是在不断重复计算数学题目,并没有从中感受到数学计算的乐趣,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不佳。
小学生在数学计算学习过程中,需要良好的数学思维作为保障。但在应试教育观念束缚下,教师过分强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也缺少对相关方法的传授,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无法应对,从而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1]。
看似抽象的数学知识,实际上与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在计算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在计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变得事半功倍[2]。
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设计,教师应该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入手,通过融入生活的教学手段,改变以往机械被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努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加法和减法》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数学问题:“小明有5 块巧克力,后来又获得了3 块,那么小明现在一共有多少块巧克力?”教师通过这样一个最简单的教学例子,做到了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发生联系,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也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应该注重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进行融合,注重教学手段上的改变和丰富,充分发挥多媒体等技术的优势,并借助图片、音频、故事等形式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思考,也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10 以内的加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确认识加法的算理,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播放不同颜色气球运动和组合的场景,视频中的2 个红色气球和8 个绿色气球通过运动最终组合组成数字10。紧着着,笔者利用希沃软件中的游戏进行分组PK赛,向学生演示几和几相加的和是10,通过动态有趣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10 以内的加法运算方法。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感受,并说一说对加法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加法计算中能够掌握正确的思路,从而不断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解决问题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计算教学来说,更加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更加具有趣味性,学生也能真正认识到计算的实际应用价值[3]。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注重组织开展数学活动,整合教学素材,设计出具有趣味化的计算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寻求问题解决的方。这样使得计算题目更加具有丰富的现实价值,也能够真正将枯燥的计算练习转变为联系生活的有趣的数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也一定会更高,当他们顺利解决问题之后,就会获得良好的成功体验,也能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
实践中,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运用到数学计算和估算。如班级外出郊游时乘车方案的选择,再如去商店购物计算总价格和找零等。当学生通过正确计算并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不但能够巩固数学学习内容,同时也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认识元角分》教学中,“小明要买学习用品,买铅笔用了1 元,买本子用了2 元5 角,那么总共支付多少钱?付5 元,应该找零多少?”课前,笔者通过组织学生到超市、菜场购物的方式进行实际体验和操作,以此来提高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也实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教学效果。
对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开展,离不开题目练习这个必要环节,这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掌握学习技能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应该对练习题目的设计多加思考,确保练习题目的多样化和趣味性,同时应多挖掘一些趣味化的元素,促使学生在练习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作用下加强练习。同时,教师还要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测和评价,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学习的建议,帮助学生扫清计算学习中的障碍。这样学生在计算练习中就会很有成就感,进而有了更大的学习动力,从而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在数学计算方面也更加的熟练[4]。教师可以在计算练习中融入游戏元素,开展“碰球”“串珠子”“掷骰子”等计算游戏活动,还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组织计算练习,如“计算小达人”“小组PK赛”“最强大脑”等类型的数学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训练思维灵敏度,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思考,勇敢参与竞争,最终品尝团队和个人收获的快乐。
好习惯养成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长期坚持。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布置个性化的练习,同时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练习,提出不同要求,鼓励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作业。
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对做得不好的学生要及时关注,给予帮助,确保先复习再做练习。在做练习题的时候,要鼓励学生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改错、验算、检查的习惯[5]。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先看、再想、再算、后演”的解题习惯,并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开展,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计算教学活动中的趣味元素。教师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其对计算充满兴趣和信心,并在学习中感受计算的魅力,逐渐提高计算能力,为以后继续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