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凯睿(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电影是一门视觉感官与听觉感官相结合的艺术,而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人们大多注意到的是视觉信息,往往忽视了电影通过听觉传达的内容。电影是从无声(即默片时代)慢慢发展出现后来的有声电影,通过大量成功的影片可以证实,声音的创作在电影中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甚至有时对影片起着决定性作用。电影声音会使观众产生感觉到产生情感共鸣再到产生感知,达到移情和通感的作用,好的电影声音创作会使影片传情达意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观影过程中少有观众能够把注意力放在电影声音的创作上,而更多的是会对直观的视觉效果留有深刻印象。
心理声学在电影中的运用是极为普遍的,也就是电影声音会给观众造成心理上的影响,从而产生感知幻觉。电影中声音现象的处理手段包括对语言、音乐、音效以及静默的综合运用,这种综合运用自成体系,是一门声音的学问,其与心理反应是因果关系,形成了心理声学效应。电影声音创作者或者导演有意识、有目的地将电影声音进行处理和加工,抑或是创造出某种声音(即通常所说的拟音)来使影片产生除了画面之外的深层含义,这也是电影声音的意义所在。举个简单的例子,电影中通常巧妙地使用声画关系来表达特殊含义。比如影片中想要表达时间的紧迫性和紧张感时,这时会加入秒表嗒嗒声或者心跳砰砰声;当导演想表达心情的焦虑烦躁时,可能会加入“哔”的电波消音声;甚至有时候使用“无声”的处理方式来表达特定的含义。事实上这些声音在影片画面中是不存在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声画分离,虽然观众从影片中找不到这些声音的声源,但是却能很自然地将这些声音转化成新的情感共鸣,通过声音再现为观众构建电影中的幻觉,产生真实之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也是电影声音创作中心理声学的价值所在。
至今在电影美学的概念中,大多数学者的目光仍聚焦在电影的影像和画面,从多层次由浅至深地对其加以讨论研究,但电影声音的审美体验和声音美学却鲜有人深度探究,更多的声音工作者会偏向于在实践中挖掘声音更多的潜在功能和意义,但基于创作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笔者将对一些电影文本进行分析,从电影声音的真实感构建虚幻的电影世界,声音的功能性以心理声学的角度举例说明电影声音设计的应用以及对观众造成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
电影声音具有声画互嵌的属性,即电影声音并非简单地追求真实性、可信性,同时也追求情绪性和画面性。电影声音的真实不是听觉的真实,而是感觉的真实。电影声音的真实性不单纯是体现在声音本身的真实,而是通过电影声音传达到观众内心的真实之感来构建一个虚幻的电影世界。电影声音的真实不是要体现画面内容里真实的声音,而是要通过电影声音的设计与制作让观众从听觉感官上感受到故事世界的真实,甚至导演能够让观众察觉不到声音的再加工和再创造,给观众制造出真实的幻觉,这才是电影声音的真实性要达到的目的。电影是一种再现的艺术,电影声音也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还原再现达到某种艺术审美效果,比如:拟音师的工作就是将一些电影中不能同期录制或者难以录制的声音,通过一些替代物品的碰撞使其发出相似的声音来达到想要的声音效果。曾有一部自行车之旅的纪录片的全部声音都是在录音棚内由拟音师操作一辆山地自行车完成的,通过拟音还原声音的真实使观众有真实的听觉体验,从而构建逼真的虚幻世界。声音的电影审美体验主要是通过人的听觉感官来获取的,一部好的影片不仅仅是画面制作的精良,声音也占据着重要地位。电影声音不仅能够配合画面辅助画面叙事,补充画面内容,增强画面的情绪感染力,渲染影片整体的气氛;声音在某些时候也能够成为一条单独的叙事线索,使影片的内容更加丰富。在《声音设计——电影中的语言、音乐和音响的表现力》这本书中详细地介绍并举例分析了声音版的设计(包括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这其实就好像是站在影像工作者的角度将声音进行故事版的设计,用声音去讲故事,给观众制造声音的幻觉。电影声音与观众之间好像自然而然搭建了一个隐性桥梁,观众通过心理的作用将声音进行加工从而产生自身的感受,然而当我们谈到电影声音与观众内心感受的逻辑关系,就不免要从心理声学的角度对观众的观影心理作出分析。
心理声学指的是通过研究客观事物与主观感觉之间的关系反应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声音与观众心理就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感觉的关系。电影声音的功能性从心理声学的层面角度分析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电影声音可以通过自身特点传达影片信息;电影声音能够构建影片节奏;声音所形成的特殊的美学体验以及声音的“欺骗性”。
电影声音可以体现地域性和时代感。当观众看一部影片时,影片的时间地点事件等基本内容往往要主动获取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时观众不仅需要通过画面内容来获取故事信息,也要通过电影声音来洞察,例如,影片的音乐旋律体现什么时代,背景环境音有什么特点,人物对话是否有方言抑或人物再讲哪里的方言等细节来获取一些信息来补充画面交代的内容。一部好的影片其中的声音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当说起哪一部影片时可能观众首先想到的是影片的主题音乐,这就是声音在无形中留给观众的记忆符号。另外,电影中经常会有一些符号化信息是通过声音来展现的,例如,王家卫导演的影片中具有典型特点的人物对白,具有符号化的语言和“王家卫式”的拍摄手法使王家卫形成了独立的电影美学风格,这种声音符号会使观众形成记忆点,帮助观众理解影片故事内容,丰富叙事信息,提升观众对电影的审美感受。
影片的节奏不仅由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后期的剪辑节奏,画面镜头的节奏决定,电影声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声音主要包含三个层面:音乐、对白和音响。音乐不仅可以烘托气氛渲染情绪,当故事即将发展到高潮时,音乐可以推进影片节奏,加强影片内容给观众的情感传递,使观众产生更强烈的心理反应,或是感动,或是恐惧,或是难过压抑。当一段影片中人物发生争执时,对白节奏的变化可以激化矛盾冲突,使电影人物关系发生变化。音响的种类具有多样性,背景环境音响可以是画面同期声录制,也可以是后期制作或者通过拟音技术来加到画面之中,它们不仅可以丰富画面内容补充画面信息,也可以把控画面节奏。
1.影片中的“不和谐之音”
声音艺术并不总是给人听觉上的愉悦,如制造非和谐音、声音的无序组合、听无可听的啸叫刺耳声,也常令人匪夷所思,惊诧莫名。早期相关的心理声学已经有实验表明,人类的听觉感官不仅会受到较高音频的影响产生较强的心理反应,当声音达到一种很低的频率时,人们也会产生难受不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一些恐怖片和惊悚片中会使用这样的声音来给观众制造恶心紧张的幻觉,更快地融入剧情之中,沉浸在导演构建的幻觉世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当派掉入海中时,多次沉入大海的消音处理使得观众更能身临其境地体会被水吞噬的窒息和恐惧,甚至观众感觉自己也置身于茫茫大海之中看不到尽头与希望,这也是电影声音对观众心理影响和暗示,是画面所不能替代的。
2.“无声”的美学体验
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一定的阶段性,暂时的停顿、静止也是阶段性的表现,导演有意识的无声处理可以提高观众对画面的视觉感受能力。当导演有意图地将声音降低或者进行“无声”的设计处理方式,其实是想增加观众对于画面影像的关注,声音的减弱可以使得观众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电影画面之上。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开场片段中,当巨大的炮轰和枪弹雨林的声音冲击使上尉米勒在战场听不到声音时,导演使用“无声”处理,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同上尉一起感受到战场上巨大的炮轰声,几秒的“无声”后米勒甩了几下头又回到正常的声音,观众体验到了米勒主观的听觉感受,能够自如地进入故事内容之中。
声音的产生本身是一种物理现象,然后通过人耳的听觉这一生理反应环节,最后实际上是人心理上感觉的反映。拟音本身就是运用“欺骗”的手法,让观众听感上产生错觉。意大利影片《听见天堂》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米可在一次意外中丧失了视力,进入一所残疾儿童学校,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一群有视觉障碍的孩子们,他们只能凭借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感知这个世界,虽然他们的世界没有色彩的概念,但是主人公米可对听觉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在他的带领下,一群孩子成了“拟音师”,通过利用平时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来制造“恐龙世界”的声音,用锅碗瓢盆的击打声模仿恐龙打斗声,用自己吱吱呀呀的叫喊声模仿恐龙叫声,还有仆人的女儿作为故事的旁白,最后这群孩子们上演了一部令所有家长落泪的“声音话剧”。影片中孩子们正是发现了“联觉现象”,所谓的联觉现象是指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由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通过听觉感官的刺激触发视觉联想,通过模拟各种恐龙的声音制造恐龙大战的幻觉想象,从而使观众达到真实的“恐龙世界”的听觉效果,触发恐龙世界的视觉想象。这也是声音通过心理反应带给观众的“欺骗性”反应。
由于电影所产生的光波和声波对观众的视听感官刺激产生生理效应,进而产生心理效应,而且电影可以模拟人的视听感知并引发人的主观幻觉。听觉感官和视觉感官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视觉感官所占的比重要远远超过听觉感官,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往往会更加注意到视觉上接收的信息和影片带来的视觉体验,而忽视了听觉上的。但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电影声音的丰富性和真实性是必不可少的,人们看到的内容是直观的。是画面呈现的真实,而声音更能够通过后期制作、加工处理、拟音等途径来使观众从听觉上产生幻觉。《地心引力》是第一部以杜比全景声荣获奥斯卡技术大奖的影片。画面与声音的配合不仅仅是声画同步,非画面声源有时更能补充画面内容,制造虚构世界中幻觉。《地心引力》开头部分画面是地球表面的一角占据了荧幕的2/3,地球表面在画面上缓缓转动,直到出现一架卫星。这里的声景观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人物对白、音乐、和音响。声音是较长的一段略显嘈杂的宇航员传呼对讲机的声音,这段对白在审美上精准也向观众交代了故事内容,随着对话内容的进展,一段轻松愉悦的音乐也随之而来,让观众的心情在影片开头是轻松舒缓的,而对话内容也交代“接下来可以放松一下了”,背景环境音响是风的呼呼声以及传呼机里面的声音。接下来卫星遇到紧急情况,背景音乐逐渐变得节奏加快,情绪紧张,传呼机信号变差出现兹兹拉拉的声音,当有宇航员从卫星仓内甩出来时背景声嗖的一声,使得观众情绪会随之变得更加紧张,咻咻的风声也变得越来越刺耳,随着声音层次的增多,观众的想象空间也随之扩大,当航天员被甩出太空舱一圈又一圈,宇航员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呼喊求救声,杜比环绕声更全方位多声道更真实地让观众感受到宇航员所处的艰难境地。当宇航员博士脱离卫星游离在太空中时,镜头画面是博士难以掩饰痛苦的脸部特写,声音嗖嗖的电波声和对讲机内的呼喊声,宇航员一阵阵大力的喘息声,高频声低频声也渐渐减弱,加之厚重的背景音乐,使整个画面节奏陷入极度的紧张感之中,把观众带入到情节节奏中,通过声音制造的“幻觉”让观众仿佛也身临其境。
在海浪的最高点来临之前一定有一个谷底,也可以是谷底之前有一个海浪。杜笃之把这种声音创作理念总结为“海浪理论”,即总之,声音前后要有对比。《地心引力》中还有一场戏,宇航员博士瑞恩把最后的希望给了联盟号飞船,瑞恩多次启动但是飞船却迟迟没有任何反映,这时镜头从飞船舱内转向窗外,声音从瑞恩的大声呐喊到瞬间“无声”,镜头从飞船的近景拉到远景,这里的无声设计是极为巧妙的,这里可以给观众造成听觉感官的刺激大致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瑞恩大声呐喊咆哮,直观地表现内心的情绪,恐惧,焦躁,崩溃等;第二种就是创作者这种“无声”的处理,瞬间的安静不仅提升了此处声音设计的美学体验和整体审美,而且这种处理方式也让观众更加体会到导演想要传达的情绪,人物内心的无助、崩溃和绝望,仿佛生命已经失去了希望。这种前后声音对比的设计,能够更大程度地刺激观众的听觉神经和心理反映,通过心理暗示、幻觉来补充画面信息,赋予影片更多的可能。
结合电影声音艺术处理的发展,结合听觉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听众的听觉、心理与电影声音艺术的融合化统一处理,能够进一步展示出电影声音艺术的魅力,进一步提升大众对于电影的真实性体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声音无论是音响音乐还是拟音的创作设计,其实声音本身是没有对错好坏之分的,电影声音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是声音是否能与画面交互摩擦产生“增值”的效果,帮助观众对电影画面进行补充想象,从而通过声音与画面的交织建构一个虚幻的世界。我们试想将一部恐怖片的声音抽离开来,只剩下电影画面,不难发现这时观众感受到的恐惧和情绪将会大打折扣,画面单纯所呈现的影像并不能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的恐惧,当然,除去导演有意为之的“无声”效果的情况,由此可见声音在影片中对观众心理的影响是极为明显的。
电影声音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审美体验层面都还有极大的发掘潜力和研究空间,心理声学在电影声音的创作和应用也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电影声音应该是听觉心理与声音艺术的交互作用。电影声音从单声道到双声道再到多声道,由5.1 环绕声发展到今天的杜比全景声,电影声音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电影事业的发展,也真正给观众带来了“视听盛宴”的享受。在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在声音美学研究领域进行更多的挖掘和研究调查,为以后的实践创作和创新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