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凌玲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 福建 厦门 361009)
每个时期都有着具有各自时代特征的教育主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幼小衔接”问题的存在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大家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一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学生所呈现的“诸多不适”也一直在提醒我们,正视并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究竟什么是音乐课的理想样态呢?它应是“重视体验、超越功利、非技术化”的,但同时也要尊重学龄段学生的审美标准和趣味的多样性。为了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帮助一年级学生尽快适应音乐课堂,通过分析现象和原因、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如何快速建立师生友谊等等尝试,发现通过“音乐活动”是能够有效、快速帮助一年级学生逐渐消除对音乐课的陌生感,让学主喜欢音乐课,并从中掌握音乐能力。
1.1 歌唱教学。歌唱教学是音乐课堂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主要呈现的歌唱形式有:齐唱、轮唱和合唱。教师首先要关注点正确的歌唱状态、科学的发声方法、丰富的情感表达。从而指导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学生,如何运用自然和谐统一的音色、良好的音准、均衡的音量和整齐的速度进行演唱歌曲是首要条件。从而引导他们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和情绪,体验歌唱的愉悦感。在歌曲教学中要根据歌曲难点的设置角度不同来设计,可能是歌曲中某一节奏或乐句,也可能是整首歌曲的情绪与意境的理解。
1.2 聆听教学。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因此,经常会有老师产生这样的疑问:一年级的音乐教学要如何完成“聆听”任务呢?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是听赏活动的基础和前提。通常,音乐教师认为聆听习惯的培养就是安静地聆听,其实不仅如此。在听音乐时人的耳朵会捕捉到很多元素,在教学中要尽力培养学生在聆听音乐时主动地关注这些音乐元素的习惯。这一习惯还可以迁移到安静专注地聆听他人演唱、演奏等影响学生音乐学习成效的其他方面,因此十分重要。
1.3 游戏教学。在音乐课中,因地制宜地运用游戏和律动“玩”起来,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美好意境中,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活动,将抽象的视听艺术等联觉体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还原一个个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使音乐真正渗透到孩子们的心里。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游戏,一年级的学生在伴随音乐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联想,从中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
1.4 创编教学。启发学生用多种方式(比如肢体语言创编、编配合适的节奏型伴奏等等)自主参与音乐表现,开展适切的二度创编活动,也是教学中常见的方式之一。创编的活动要富有音乐性,要在音乐里进行。音乐的核心就是美,它能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兴趣,更能陶治性情、提高审美。
2.1 歌曲教学中“唱”的问题。音乐教学中往往对于唱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到唱歌教学的本质,导致实践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2.1.1 急于求成难成效。在新授歌曲教学时急于求成,认为歌唱教学以唱为主,忽略了歌曲新授教学中的反复聆听,或者忽略聆听的有效性,在聆听时“走过场”,没有结合如简介作者、创作背景等多元的教学复合性要求去展开聆听,不能使学生较为深入全面地感知要学习的歌曲。在初学歌曲后,有的教师在学生还没有较为熟练地掌握歌曲演唱时,急于开展歌曲的创编表演等,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降低。
2.1.2 缺少示范难模仿。总是让学生听范唱,较少使用教师自身的范唱。尤其是幼儿属于天然童声状态下,教师更应倡导他们要先学会保护自己的嗓子,用自身直观的示范进行引导,特别是在对某个较难掌握的乐句的教学中,进行重点反复范唱,使学生能够正面直观的进行模仿。
2.1.3 缺少趣味难动情。在歌曲教学难点突破中,对如节奏、音准难点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反复操练,没有符合音乐教学审美情趣的适宜的方式方法。同时,教师的伴奏对歌唱教学十分重要,好的伴奏可以引发学生的演唱激情,带动学生演唱时的流畅性,感染学生。
2.2 歌曲教学中“听”的问题。聆听教学作为孩子音乐乐感和唱歌的基础,实践教学中往往发生孩子不容易静下心来和对于听后的理解能力较弱。
2.2.1 “静下心”来难。一年级的孩子“坐不住”,在听赏活动中需要训练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他们有“活泼跳跃”的内心,其次,但是没有良好的聆听状态,在此基础谈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学习音乐表现等技能则是难上加难。有些教学中运用有动画的媒体,这样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动画中,也会使他们的专注度降低,甚至会阻碍他们对音乐的想象思维空间的发展,避免替代经验的产生。
2.2.2 “听”懂难。聆听习惯的养成比较难,难以激发孩子们参与体验音乐的积极性,实践中鼓励他们展开想象,通过独立的感受与见解真正“听”懂音乐较为吃力,导致孩子的音乐积累比较薄弱。
2.3 歌曲教学中“玩”的问题。游戏只是辅助孩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工具,不能将其认为是主要的内容。在设计音乐游戏时,要注意游戏是为音乐、为音乐学习服务的,一定要和音乐教育相统一,切忌为了游戏而游戏。音乐游戏应将其音乐性摆在首位,其次考虑它的“新、奇、趣”的特点。有些课堂盲目地认为音乐课要“热闹”,因此一节课不消停的“闹哄哄”,看似热闹的课堂却并没有为实现教学目标起到作用,背离了教学本身的意义。
2.4 歌曲教学中“创”的问题。创作是是植根在音乐内里的,作为激发孩子创作欲和学习音乐欲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学习音乐的方式。课堂中的探究性创编活动是要以富有音乐性为前提的,要在音乐的感染下开展的创造活动。有一些创编的活动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活动脱离了音乐,并没有在音乐里面进行。有些时候教学往往未能够给孩子创作进行很好的引导,导致孩子的音乐兴趣未能在课堂上完整的展现,使得音乐课堂未能真正“活”起来。
3.1 通过“唱”夯实课堂基础样态。
3.1.1 音色应统一。教师应在教学中重点关注班级整体音色的和谐与统一;引导学生用自然的状态、科学的方法进行歌唱。
3.1.2 教学应多元。教师要找准歌唱教学中新授歌曲的教学难点并予以指导和帮助,并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巩固提高识谱能力的多元活动。
3.1.3 互动应多种。教师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演唱的兴趣,从情感角度出发,关注学生对歌曲旋律及音乐要素的体验;引导学生恰当、真实地处理歌曲;允许学生依据特长选择表现歌曲的形式。
3.1.4 聆听需多次。歌曲新授教学中的反复聆听十分重要,它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较难演唱和易于唱错的乐句的反复范唱。教师范唱这一直观简单的教学方法在歌唱教学中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
在低年级的歌唱教学中形成的在歌唱中互相倾听、音准节奏准确等歌唱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技能的积累,是教师必须重视的教学部分。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听觉训练,可以用听辨、听唱单音、旋律音程等基本方法来进行循序渐进的有效的训练。在平时的师生问好游戏练声、身势活动等音乐教学环节中,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指导学生的歌唱能力。让每位孩子在音乐活动当中能够大胆动情“唱”出来,打造好理想课堂的基础样态。
3.2 通过“听”激活课堂感官样态。
3.2.1 先入为主需斟酌。当学生初听音乐时建议尽量不要静下来,用心听。主旋律的记忆是音乐听赏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学生能记住歌曲或乐曲的主旋律就能在不同场合、时间听辨出这首乐曲或歌曲。可以采用反复哼唱、图谱、律动等较为多元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避免方法过于单一。
3.2.2 循序渐进有方法。教师要在音乐课堂内指导学生能够在自身的情感体验基础上掌握欣赏法则,因此教师应预设正确、合理的欣赏要求,设计符合学生音乐思维逻辑的问题,并且能够蕴含学习方法的提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问题的设计,也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知晓聆听鉴赏的一些基本关注点和方法。例如:在欣赏《杜鹃圆舞曲》一课时,第一次聆听设定问题为:你听见了哪种动物发出了声音?导入教材的音乐形象——小杜鹃。紧接着再次聆听中,结合了图形谱的提示,设问:小杜鹃的叫声是怎样的?在唱着怎样动听的旋律?谁能模仿?在第三次聆听中,教师带领着学生,当听见小杜鹃叫声的时候,一边模仿它的旋律哼唱一边模仿小鸟飞舞的动作律动,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发思考。
3.2.3 多元文化多围绕。音乐课程内容的实施要围绕以音乐文化为主干,注重挖掘、引导、组合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帮助学生形成多元文化观,从而达到传承音乐文化、拓宽艺术文化视野提高音乐审美情趣的目的。要注重同一种类不同风格的音乐的听辨,例如同样是一首曲名为《摇篮曲》的歌曲。除了舒伯特、勃拉姆斯、莫扎特等了解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以外,要重视我国地域性的各地摇篮曲,以及地方戏剧、民族曲调的听赏。以及了解作品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其实知道音乐家的小故事和一些代表作,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聆听教学效能的提升,同理,还可以关注到单元结构以及知识链的整合。
3.3 通过“玩”丰富课堂联觉样态。
3.3.1 音乐入手应为本。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达到身体各部分动作与音乐协调统一。表现音乐的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及情绪变化的规律,将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充分地动起来,不仅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同时用全部身心去感受音乐。音乐教学中的律动创设都是以音乐为本体,再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去表现音乐元素。另外在民族音乐听赏部分,应把握其风格特点,创设具有民族性的律动动作,继而展开教学。
3.3.2 情境创设巧延伸。面对低年级学生,设计音乐游戏时,可以考虑创设情境进行游戏。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或结合学情分析的需要,音乐游戏也可以延伸到课后等。比如用看《看得见的音乐》这一课的音乐游戏,课后就可以进行延伸,用文具、书本、功课表、日用品等等一系列能够叫得出名字的物件、事物进行节奏的拓展,不仅可以扩展音乐教学的手段,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深入生活,获得更多更直观的生活体验。
3.3.3 意识形式齐并重。游戏最大特点是有趣、形象、生动,结合美妙的音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游戏的方式接受挑战,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4 通过“创”打造课堂理想样态。
3.4.1 感官体验多尝试。小学生的“赏”还未提升到“鉴赏”这一层次,只是对乐曲的较浅层次的感受、了解借助动画、色彩、线条、创编等与音乐相通的潜在多元智能的启动,可以使学生内蕴的音受得以外化,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让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述、描绘聆听音乐作品后的感受,能使学生之间共听感受,既有利于教学步骤层层深入地推进,也有利于使之转化为学生其他领域的学习方法、经验。
3.4.2 教学平衡重把握。在创作活动中,要平衡好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索,所设计的创编体验环节,要有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有利生形成对音乐的深刻印象,产生对音乐的共鸣,并和学生同学、同乐、同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
3.4.3 教材内涵需挖掘。教师要善于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巧妙设计、精心构思,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联想与想象,开展创造实践与探究活动,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空间。在歌词创编、节奏创编旋律创编、律动创编等,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把与其他学科的融入很好地结合起来。
3.4.4 器乐辅助添趣味。器乐演奏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兴趣,掌握简单的器乐演奏(从打击乐器开始)对于提高他们的音乐理解、音乐表达和音乐创造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创造力。学生通过器乐演奏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提升身体的协调能力,丰富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在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通过语言游戏、歌唱舞蹈、律动、创造等手段,运用综合性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表现、鉴赏、创造和评价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动静集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美育结合,重视即兴创作的教育价值将兴创作与传统模仿性学习方式相结合,在唱、玩、动等方面的教学中,拓展思维的宽度、发展想象的深度、提升创造力的广度,为音乐素养与表现能力的进一步培育打下扎实基础。
“幼小衔接”本身就是历年来教学实践研究的产物,而音乐学科又恰巧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因此只有关注到学龄段学生的“真正需求”,让学生积极投入到丰富的音乐活动中,能够有助于他们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从活动中来,到音乐中去,打造理想的音乐课样态,是当下每位音乐基础教育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