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知识产权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原材料品种更加丰富、品质更加稳定、品牌更具影响力。高温合金、高性能特种合金、半导体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产品和服务对重点领域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实现更高水平协同发展,质量分级和追溯体系更加完善,制修订500个以上新产品和质量可靠性提升类标准,全面推动关键基础材料全生命周期标准体系建设。培育一批质量过硬、竞争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产品进入全球中高端供应链,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到2035年,原材料品种供给能力和水平、服务质量大幅提升,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形成一批质量卓越、优势明显、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品牌。
在增品种方面,《实施方案》提出,优化传统品种结构。围绕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领域优势原材料品种,系统梳理现有标准和产品类型,加快淘汰低端、性能重叠的类似牌号,提升传统产品供给档次和水平。大力开拓传统产品新市场、新用途,挖掘绿色建材、铝材等产品消费潜能,不断提升传统产品竞争优势和竞争效率。丰富新材料品种。实施关键基础材料提升行动,完善新材料生产应用平台,优化上下游合作机制,聚焦高性能、功能化、差别化的新材料产品,重点发展高温合金、高性能特种合金、稀土功能材料、生物基和生物医用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发展绿色低碳产品。围绕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升级改造,逐步降低原材料产品单位能耗和碳排放量。强化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库,探索将原材料产品碳足迹指标纳入评价体系。
在提品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推进全面质量管理。推进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产品质量分级评价体系建设,推动建立质量分级、应用分类的市场化采信机制。支持行业协会及专业机构开展质量标杆活动,遴选一批质量管理创新和质量提升的标杆。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和人才梯队建设,整合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紧密结合,形成一批带动原材料工业发展的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优化质量技术基础。推动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和引领质量提升的标准体系。
在创品牌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增强品牌培育能力。支持现有原材料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产业集聚区优化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创建“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在原材料领域培育5个以上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流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新材料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营造品牌良好氛围。支持行业协会编制原材料重点行业品牌发展报告,充分运用多种媒介加强品牌宣传,提升企业和产品品牌社会影响力。推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的优势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国外知名高端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协作,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引导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强化运营服务体系建设。
9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布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0182号建议的答复》中称,铝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原材料,主要来源于电解铝和再生铝。发展再生铝产业对于补充铝原材料供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助力铝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发展再生铝产业,从政策、技术、标准等方面强化管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工作,考虑将从三个方面大力推动再生铝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进一步强化行业规范管理。研究制定废铜铝加工行业规范条件,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促进行业规范发展。鼓励大型铝冶炼企业与废铝加工企业联合建设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回收-分拣-加工-配送一体化绿色再生铝加工配送中心,着力提高行业集中度。研究制定工业领域碳达峰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将再生铝产品、碳核算、碳足迹等标准纳入其中,为发展再生铝产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依据。
二是深入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总结江西丰城、广西梧州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特点的基地建设经验,凝练发展模式,聚焦再生铝产业集聚区等,再建设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发挥区域优势,在构建完整再生铝产业链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精细化分选和标准化配送等强链、补链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培育一批再生铝“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积极开发新材料、新产品,引导再生铝企业向产品高端化、装备智能化转型。
三是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加快制定发布《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行业规范管理,积极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再生铝项目建设。会同科技部联合开展循环经济重大科技研发专项,研究攻关废铝高值化再生利用关键技术装备。适时更新发布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技术装备目录,加快再生铝高值化利用、智能化控制等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着力提升再生铝产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