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卿洪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文立足于学生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知识获得者这一角色定位,从人本定位的教学理念出发,围绕丰富素材、探究活动、互动合作、社会实践四个方面对多元教学方法运用策略进行探索,为将初中生培养为合格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基础。
从教育发展角度来看,多元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为教育发展注入了创新思维和多样理念,与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讲授教学模式的僵化弊端形成鲜明对比;从课堂开展角度来说,多元教学方法唤醒新课堂的生命活力,推动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可视化有机链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感受力;从学生学习角度来讲,多元教学方法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学生基本认知规律和基础学习特点出发,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意识。从上述内容中能够看出,多元教学方法的应用不论从任何角度讲都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应对多元教学方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将其有效应用于日常教学中,改变原本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不足,充分发挥多元教学方法的作用与价值,使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获得成长[1]。
多元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是打造一个多元化的课堂,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改变其在道德法治上所存在的偏见,进而使其喜欢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所以,教师切勿为了多元而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或是盲目使用而忘记教学初衷。教师应充分考虑课堂教学、学生等多方面的情况,保障所有教学方法都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自身的价值与优势,促使课堂教学工作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一直将此学科视为纯理论性课程,通常仅对课本中的各种理论进行筛选,将其中重要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背诵,如此就导致了该学科教学缺乏实践性,教学效果难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得到体现。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元教学方法,加大实践力度。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主体性是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然而从实际落实情况来看却并不理想。对此展开深入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教师始终处在主体地位,教学理念也没有发生转变。目前,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多元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都应将其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上,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体现出来。以此为原则,教学方法便能够充分体现出其本身的价值与作用,促使教师有效完成教育改革,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2]。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整个课堂氛围显得较为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提不起精神,还会丧失学习兴趣。造成课堂氛围枯燥的原因有很多,如教师在教学时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或是直接划出重点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此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氛围变得十分枯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学生学习热情也较低,不利于学生学习,这也是教师需要采取措施改变之处[3]。
一直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所采取的都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十分单一,通常是由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只需要认真听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即可。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时代的发展,此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缺点变得越来越明显,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学的需求。所有教学内容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时难以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丧失学习兴趣。所以,教学方法单一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应根据需求采取多元教学方法,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根据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看,教师主要是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如此会导致教学内容十分乏味,学生在学习时也难以提起兴趣,从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并不理想,无法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学内容过于乏味,则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应予以重视,并采取措施改变教学内容乏味的状况,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眼界,以便获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4]。
多元教学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应学会正确使用多元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在面对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特点,如敏感性、自主性、独立性,甚至叛逆性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能够成功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教师必须立足实践,分析教材,挖掘生活,以灵动丰富的素材为切入点,谋求更好的多元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投入课堂学习中,帮助学生将“固化”在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活化”,并将其转化成可视、可知、可感的学习内容[5]。
例如,在“法律伴我们成长”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广泛搜索与学生日常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真实案例,如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中有关社会公德和法治的案例视频,教师可在课堂上一边播放,一边进行解析,逐步将案例内容迁移至教材内容中,让学生从源于真实生活的素材中,体会法律如何为我们提供安全的庇护,又是如何完善的。以上基本实现了比较灵动丰富的素材切入,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切入质量,教师应在细节处更加留心关注。一是在基本框架允许的范畴内,教师尽量选择当下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搜话题”,及时更新素材,避免使用老素材,这样更能吸引学生关注;二是在教材内容范围内,教师尽量选择与初中生密切相关的素材,在兼顾素材“切入”任务的同时,极大限度地发挥其警示教育意义。
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更新思路来看,其侧重点逐步由基础知识向探究活动转变,重视对初中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也应以探究活动的推动为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创新教学模式[6]。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弱化“灌输”“讲授”“考试”“死记硬背”的理念,将“急于求成”的心态转变为“尊重过程”的状态,敢于不断创新和尝试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设计“冒险地图”闯关答题的探究活动,即在课堂教学前预先设定好闯关答题的“冒险地图”,通过掷骰子决定在“冒险地图”上前进几步,并回答相应问题,若回答正确则留在原地,回答错误则退回原位。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丰富探究活动内容,在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外,还可以引入网络热门话题、经典古诗词句等,拓展探究范围,增强活动趣味性;二是要注意探究活动的形式,适当增加开放式、不定式的探究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且自由的探究空间,要积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避免唐突的否定影响课堂教学氛围。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核心素养为根基的德育培养同样是重点。综合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萌芽生长的黄金时期。科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强有力地支撑和帮助学生构架和搭建比较完善的个人、集体、社会责任体系,养成比较优良的责任、道德、法治信念。因此,教师应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积极以互动合作的交流方式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友爱品质,使他们学会妥善地融入集体。例如,在“公共生活新平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建学习小组(建议每个学习小组安排4~6人),进行互动交流,合作探讨“互联网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作为初中生,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地利用互联网”。各小组成员分别发表意见,由小组长负责记录、整理,并代表本小组在班级内发言,分享小组交流成果。如针对“互联网是如何改变世界的”这一问题,有的小组成员认为,互联网让我们在特殊时期能够通过网课进行学习,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有的小组成员认为,互联网让我们通过手机就可以充话费、交水电费,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有的小组成员认为,互联网的部分领域仍然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小组长认真记录并整理上述小组成员的发言,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关于互联网如何改变世界这一问题的交流成果,比较真实、客观。这样积极的互动合作交流涉及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当我们认同对方观点时,应如何表示认同;当我们不认同对方观点时,又该如何进行补充或反驳等。实际上,诸如求同存异、群策群力的过程都是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教师应积极寻求机会,以社会实践的检验为最终落脚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道德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维护宪法权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提出具有适当深度的社会实践性问题,如“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区别是什么?对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什么意义?”之后,组织学生开展以“公民的宪法意识”为主题的调查问卷活动作为社会实践形式。每份调查问卷包括“你知道我国宪法日是几月几号吗?”“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吗?”等共计10题。学生随机向社会公民发放调查问卷、回收、判卷、汇总、统计,并总结出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体现爱国精神的宣传活动、体现责任意识的社区义务活动等形式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能够得到锻炼,并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拥有良好的素质。
不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沐浴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中开展了多元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崭新的契机,也为学生提供了新奇的体验。但是,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只是简单地讲解理论知识,并让学生背诵各个知识点,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笔者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让道德与法治教师对多元教学方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促使教师有效利用多元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