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礼斌
本文中的“数学悦读”,是指学生围绕一个单元主题,学生自发、自信、自主地设计提出问题、查找搜集资料并进行数学材料的阅读,通过新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广泛交流、纠正完善、解决问题,贯穿数学学习全过程,从课堂走向课外,培养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促进小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中,由于教师面临学生数量较多、教学设备不足的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开展过多的延伸拓展活动,大多数教学课堂只能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主要是进行灌输式教学,让学生产生对数字、图形等概念的基本认知,掌握运算的基本方法。但是由于时间空间的局限性,相对而言缺少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学生缺少探究“为什么”的平台,对知识只存在一个表面的认知,无法支撑其进行下一步的深入学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永远处于“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状态,缺乏较强的主动性与兴趣感[1]。
通过“数学悦读”的形式,强调学习的“深度”,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止步于表层的知识获取,而是更加深入地进行探究,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够有能力、有兴趣朝着表面现象的里层探讨。
阅读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最为便捷的途径。对于小学生而言,积极培养其阅读能力能够帮助其提高自学能力,让其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内也能够获取知识、自主学习。数学作为小学生基础教育的最基本的学科之一,并不能脱离阅读而存在。相反,由于现阶段的阅读教学中以散文、记叙文等文学文本为主,缺乏对学生科学文本阅读等逻辑思考能力的培养,而在数学教育中加强基础科学文本的阅读能够帮助小学生不断提高基础科学文本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为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掌握阅读科普文本、理解科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给学生布置不同的阅读任务。对于低年龄段的小学生而言,其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数字、加减运算,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安排中可以布置学生阅读趣味性较强的数学故事[2]。例如,《三兄弟十进制》《0的故事》等阅读门槛低、趣味性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具有童真童趣的故事中认识数字,学会数字运算以及比较。
文本的内容应该把握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既能让学生拥有上升的空间,又在学生能够掌握的能力范围之内。例如,五六年级的数学教学逐步涉及到了分数、乘除、百分比等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也有相应的提升,此时教师在推荐阅读或阅读任务布置时可以选择一些相对而言更能培养理解和思考能力的文本,例如,《用数学的语言看世界》,帮助学生真正培养数学思维,用数学理解世界。
对于较高年龄段的学生而言,由于这一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基础,教师需要妥善处理好布置的文本任务。
当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阅读相关书籍,或上网收集整理资料,进而帮助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之后写一篇相关的数学小论文,把掌握的数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其他同学。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能教会他人。
“玩”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看似枯燥无趣,如若课堂仅仅是以知识的讲解为主,则许多学生难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对数学学习缺乏探究精神,无法支撑其在数学道路上更上一层楼。并且在教材中,有部分内容,必须要让学生看到具体的动手操作,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所以,开展“玩学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在玩中学,快乐学习,“玩”只是学的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玩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3]。
在中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玩“9”游戏——在报数中报到“9”或“9”的倍数的同学游戏失败——让学生提高对于数字运算的敏锐程度;可以玩“算24”的游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玩七巧板的拼图游戏,提升空间想象能力;也可以玩数字华容道,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其对于竞争、输赢的意识感很强,因此通过游戏的方式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让其在游戏中进行数字运算,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
在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更加丰富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以年级为单位或者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类数学游戏活动。例如,高阶魔方比赛,让学生报名参加一一比拼,最终选出“魔方王”。通过这个比赛,学生能够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对于图形的运动,如平移、旋转等也有更清晰的认知。通过开展玩魔方比赛,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同时能够调动学生对于图形认识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探究是学生深入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在“阅读”“玩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但是真正提高能力,探究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探究活动才是学生对“为什么”进行探索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产生“为什么”的想法。
通过数形结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计算4×5,可以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在钉子板上摆出4×5,再说一说图形所表达的意义。学生直观地感受钉子的排列,把数字转化成图形来理解,再把数学知识从图形中抽象出来。学生对于乘法的理解,不拘泥于对乘法口诀的死记硬背,而是理解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为之后乘除法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转化的方法,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把未知的知识转化成已知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梯形和圆的面积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理解图形的转化方法,高效地记忆公式。
通过操作、猜想、验证,提高学生的思维力以及数学建模能力。例如,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根据学生已经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探究四边形、五边形……n变形的内角和。学生通过画图,从简单的情况开始思考,把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把五边形转化成三个三角形,由此猜想规律,进而验证规律。通过简单的实验,促进思维的发散,建模得到普遍的规律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总之,“探学”让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知识学习不仅仅是输入,更关乎输出。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亦是如此。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写”的能力,培养学生不仅仅掌握知识,更能够再次输出知识。注重数学交流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一个单元的数学学习之后督促学生开展“读后感”“学后感”的工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回顾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总结提升,如此才能温故而知新。数学学习的过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细水长流的。
学生可以通过单元评价,反思这个单元自己的得失,更加详细地通过写学活动记录下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成果和困惑,同时在记录的过程中进行良好的反思工作。例如,学生如若对于图形章节掌握不够深入,在写反思日记的过程中其困惑必然跃然纸上。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思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反思知道自己的疑惑存在之处,并且能够对症下药,从而能够不断提升。
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生涯的基础,是学生培养关键数学能力的时期。但是,传统数学课堂存在一定问题,亟须变革。而教师在“数学悦读”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开展读学、玩学、探学、写学活动丰富数学课堂的形式,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探究能力,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停止于表面,而是深入其中不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