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审题能力 帮助学生高效学习数学

2022-11-19 11:43☉姜
小学生 2022年11期
关键词:画片题干小张

☉姜 枫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刚开始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做数学题时,缺乏正确分析题目的意识,无法计算出数学问题的答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审题方法。[1]只有学生能够认真审题,才能有效掌握解题技巧,快速地解决问题。

一、优化情境,建立学生的审题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加之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不能正确理解题干意义,造成教师无法有效开展课堂互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合理的情境导入可以加强学生对课题知识的了解和准确把握,使学生在思考中建立审题思维能力[2]。

例如,在学习《元、角、分》内容时,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几张人民币的图片,引导学生一起说一说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而后,教师过渡到元、角、分等单位的知识科普。其次,教师提出元角分之间是有关系的,例如,小红去商店买练习本,已知练习本一元,那小红能否花10角钱买到一个练习本?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审题,引导学生发现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1元=10角。教师继续提出疑问:如果小红拿十个1分去买一根1角的棒棒糖,是否够用?引导学生了解1角=10分。最后,教师出示情境图:小张要买1元2角的邮票,应该怎么付钱?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得出:用一张1元和两个一角来付钱,可以买到一张邮票。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优化教学环节,加入合理的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审题和解题。

二、认真读题,强化学生的审题细节

数学学科是一门非常注重细节的学科,一道题目中几个字的差异就会导致结果的不同。学生如果只凭借以往的做题经验进行答题,大概浏览之后便开始答题,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审题方法,要求其把题目读全读完整,以防漏掉重要信息。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题时掌握科学的审题技巧,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寻找重要信息,抓住重点理解题干并做出标注。学生通过认真读题,不断提高审题效率,强化对题干细节的把控。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内容时,首先,教师提出疑问:小明、小张和小红在一起数画片,已知小明有9张画片,小红有6张画片,小张有24张画片,求:小张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题干的问题,根据问题列出式子后,先说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再进行求解。学生积极探索求出:将24分成20和4,先算4+9=13,再算20+13=33,得出24+9=33(张),所以小张和小明一共有33张画片。其次,教师延伸问题:小张比小红多多少张画片?引发学生小组探究,观察问题,合理解答。学生得出:将24分成20和4,先算20--6=14,再算,得出4+14=18(张),所以小张比小红多18张画片。最后,组织学生说出两个问题在求解过程中的异同点,分析题干要求和解题思路,学生了解到思路的“同”与算法的“异”。

教师在教学时,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仔细分析题干要求。根据要求抓住题干的要点,使学生强化对题干细节的掌握。

三、研究错题,反思学生的审题过程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知识的不扎实,对于数学概念的认知只处于表层分析,很难达到学习方法的掌握[3]。小学生在做题时只注重做题的效率,常因审题错误而导致错误百出。因此,一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审题和验证,以提高运算的准确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错题本,分析和记录错误的原因。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积累错误经验,从而增加做题的正确率。

例如,在学习《小数加法和减法》内容时,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去商店买文具,已知笔记本3.4元,水彩笔2.65元,讲义夹4.75元,小红买了一支水彩笔,小鹏买了一个笔记本,小亮买了一个讲义夹,小红和小鹏一共花了多少钱?引导学生用列竖式的方式计算,先末尾对齐,再将小数点对齐。学生自主探究结果:2.65+3.4=6.05元,即小红和小鹏一共花了6.05元。再将计算过程带入题目中进行验证,看自己算得是否正确。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小亮比小红多花了多少钱?引导学生以同样的方法组织计算小数的减法,学生得出:4.75--2.65=2.1元,即小亮比小红多花了2.1元,算出结果后进行复算,加强准确性。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抽几组关于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小组成员进行判分,学生再自行纠错,将自己的错误题型和错误原因抄写在错题本上,加深理解。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高效解题,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法,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反思审题的过程,主动研究错题,强化对知识的掌握。

四、链接生活,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

多数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往往只借助板书和多媒体来开展课堂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新意,长此以往也无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应将生活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日常生活中遇见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内容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联想生活中的百分数,学生探究出:比如衣服标签上写的含棉量为60%,零食包装袋上写的含能量3%,脂肪7%等,引导学生对百分数进行初步认识。其次,教师出示本学校篮球队比赛的投篮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算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比重,注意审题时的位置对应关系,为方便统计将其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进行比较,得出第二场比重最高,为。最后,教师引入生活化实例:小芳和小丽比赛踢毽子,目标为100个,小芳完成指定个数的1.15倍,小丽的达成率为110%,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看哪名学生最后胜出。学生得出:可以将1.15转化为百分数为115%,115%>110%,所以小芳获胜。

在小学数学问题设计中,要贯穿理论结合实际的思想[4]。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直观具体的审题和思考,以此强化学生的理解。

五、加强练习,巩固学生的审题技巧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意识到,做题只能使学生快速完成任务,并不能助其完全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通过课堂练习加强学生审题的认真程度,开展小组练习的模式,扩宽审题的思路;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学生对审题能力的巩固,布置强化审题能力的试题,分阶段地组织学生开展审题能力的训练活动。

例如,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内容时,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已知中国象棋12元,围棋15元,教师要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花多少钱?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得出12×3=36,15×4=60,36+60=96,则一共花了96元,继续引导学生列成综合的算式,掌握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规律,引导学生得出在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应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其次,教师列出:300--(120+25×4),引导小组探究,教师提示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按照之前的顺序进行计算。最后,教师布置有关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先掌握混合运算的技巧,再进行计算,巩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技巧。

教师应增加对数学知识点的整体把控,通过强化学生练习,使其掌握有效的审题方法与技巧,以此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审题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应注重对于学生审题能力的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正确引导,强化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画片题干小张
数字算式
哆啦A梦的神奇道具
今天忙不忙
花儿是本书 等
巧妙的奉承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花仙子之歌
猜疑
谁逗谁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