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雪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也是严谨的,所以想学好数学,首先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动手操作的课堂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在课堂上设置动手操作活动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要在不断的训练当中,让学生养成快速理解迅速记忆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对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动手操作活动让小学生多了一条获取知识的途径,对学习数学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的孩子想象力丰富,但是其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成熟,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通过语言的表达是很难让学生有透彻的理解的,因此,动手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创新、开放的精彩课堂,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学懂数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运用动手操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使其思维呈现出发散性,能够从多角度去看待数学问题,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动手操作与日常授课的结合不会打击学生的探究热情,可以让其主动参与各类课堂活动,锻炼其数学能力。教师可以将动手操作应用于课堂导入环节,让新知识的传递呈现出多元化,给小学生带来新颖的体验[1]。比如《圆的周长》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设计一些拼图,秉承着“组内异构”的分组原则将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同时做到“组间同构”,让各小组的整体能力呈现出均衡性,而每个小组当中既有能力强的学生,也有能力不足的学生,可以在科学的分组下实现组员能力的同步提升。其次,教师鼓励不同小组设置相同的圆形,以时间为赛道,先计算出来的小组获胜。最后,教师对获胜小组进行相应的奖励,激发出全员的参与热情,有效调动其积极性。为保证发挥出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来进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学生设计的动手操作活动更能引起同学之间的共鸣,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质量。学生可以在动手的过程中不再依赖教师的讲解,而是通过自身的探索去解决问题,感受学习知识的全过程,使之脑中的知识结构更加牢固,也能够正确使用所学的知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以致用”,更是让其思维呈现出一定的发散性,为后续各阶段的学习夯实基础。
在当下的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是需要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的,因此,在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小游戏来丰富活动,让学生在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动手实践数学知识,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设置一个具有悬念的生活事件,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且由学生来设计活动的具体操作流程。首先学生要出一个设计方案,其次根据设计方案制定操作流程,再次在动手实践中总结经验规律,并且进行思考和创新。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活动进行总结,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成长,也在实践中不断感受生活的魅力和数学的重要性,有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严谨性和创新性。由于部分数学知识对学生而言不能进行有效理解,而教师若需要进行详细讲解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进度,也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巧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能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之上寻找多种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体会到知识探索过程中的独有乐趣,能够使之饱含热情地走入各阶段的数学学习。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不仅运用生活元素,还应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参与中吃透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获得数学能力的不断提升[2]。比如在讲《认识乘法》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给每个小组分配题目,看哪个小组计算得又快又准,比如,妈妈给你买了三支铅笔,一支2元钱,那么三支一共多少钱?学生很快就会算出6元。这样既引入了生活的场景,也能让学生对乘法计算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之前学习的加法有所复习。活动完成后,教师还要总结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制作卡片的学生提出表扬,对计算的学生进行鼓励等。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能够用到乘法计算,然后鼓励学生设计一个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在生活化动手操作活动的设计中,让学生形成发散式思维去想象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的习惯,在解决问题中促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自认为在生活中是个数学小天才,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虽然动手操作活动引入到课堂中的目的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也是无可代替的。之前强调的温故知新,即复习、预习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不但不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成就感,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教师需要带着前瞻性的思维对自身的角色进行灵活转换,能够在不同的角色中引导学生,使之带着主动性参与各类数学知识的探索,从而对其所应具有的综合能力做到极大程度的提升。但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之注意力得不到有效的集中,容易受到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思想跑偏等情况,从而导致学习效率停滞不前[3]。在课堂上防止学生走神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手和脑都动起来。有时候教师设计的动手活动会很难,一个人完成很吃力,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共同来完成老师交给大家的任务,学生在小组充分的合作交流中不仅能够体验到课堂的乐趣,还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保持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课之前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的时候不能只是注重活动的形式,而是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状态设置科学合理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有足够的了解,设置好每堂课的难点和重点,并将动手操作的活动设置得更有趣味性,比如在讲《认识三角形》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出立体化的数学内容,在对比中引导学生观察,使之有意识地思考与寻找三角形组成的必要条件,学生会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和三个顶点组成,同时萌生探究欲望,迫切地希望对自身的看法进行验证,以满足求知的欲望。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手工剪纸或者画图的方式来感受三角形的形状,使之在动手中加深对三角形特点的理解,达到动手操作的目的[4]。最后,在设计动手操作活动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动手能力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活动方式,比如有些学生擅长裁剪、有些学生擅长画画、有些学生擅长折纸,每个学生都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就会有足够的成就感,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出来的成品会让其对三角形有更深刻的记忆,更容易观察三角形的特点。教师需要保证活动设计的灵活性,对学生凸显出的个性特点与个人喜好做到极大程度的尊重,使之运用自身喜爱的方式去完成课堂的动手任务,不仅感受到当中的乐趣,也意识到数学知识具有的价值,从而乐于探索更多的数学知识,乐于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将其所应具有的数学核心素养做到切实有效的提升。让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落实,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情况科学设计动手操作的时间和内容,保证耗时的合理性,提高动手操作的应用质量[5]。
教师只有真正利用动手操作活动的教学方式才能感受到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也能感受到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利用动手实际操作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能够放下心理的负担,逐渐喜欢上数学教师,更因为喜欢数学教师而喜欢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