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农机发展中心 宋景华 鲁修贫
沙洋县位于汉江中下游西岸,是全国“按户连片耕种”示范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96.73万亩,总产量92.24万吨,其中水稻78.95万吨,小麦8.52万吨,玉米2.07万吨。沙洋县粮食烘干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加快结构调整,形成了产业规模扩大、加工领域拓展、产品质量提高的新格局。据统计,沙洋县2021年底已建烘干厂192家,批次烘干能力5686吨,粮食烘干率40%,基本覆盖全县13个乡镇。目前,粮食烘干已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成为农业机械化系列发展速度最快、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
一是科学制定沙洋县粮食烘干中心建设发展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建成以城区(洪森粮油、熊兴米业)为中心,拾回桥(楚稻香粮油、共发米业)为副中心,各乡镇产后烘干点全覆盖的粮食就地烘干格局。二是加强龙头企业烘干能力配套建设力度。采取贷款贴息、财政奖补等措施,重点支持湖北楚稻香、洪森粮油、熊兴米业、纪山龙米等龙头企业加快烘干能力建设补短板,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粮食烘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沙洋县成立了粮食烘干能力提升领导小组,制定了《沙洋县2022-2025年粮食烘干能力配置建设规划方案》,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确保粮食烘干能力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1.县域内粮食烘干水平发展不均衡。全县粮食烘干水平虽然达到40%,但发展水平不平衡,镇区之间有高有低。如拾回桥、沙洋等镇产地烘干水平已达70%以上,但仍有部分镇仅达30%左右。部分企业烘干设备高耗能、老弱化现象非常突出,更新换代压力大。
2.烘干中心布局不够合理。由于粮食烘干中心建设用地审批困难,目前各烘干点占地面积普遍较小,辅助仓储、周转场地严重不足,影响烘干机整体功能和效率的发挥。少数镇缺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粮食烘干能力发展过快过剩,点与点之间相对集中,影响粮食烘干能力与效率的发挥。
3.建设计划指标与实际需求缺口大。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虽然在建设指标对沙洋进行了重点倾斜,批准沙洋县“十四五”期间建设计划批处理能力5100吨,位居全荆门市之首,但按防范极端灾害天气规划,离全县实际需求7000吨还有近2000吨缺口。目前沙洋县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建设粮食烘干中心的积极心高涨,建设指标的短缺势必挫伤部分投资人的积极性。
4.烘干主体经营管理水平有待规范。由于农业企业投入大,回本慢,形成企业初创时信心满满,两三年后后劲不足,导致少数粮食烘干点存在拖欠粮款、打白条行为;有的烘干点在生产管理、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能力和水平不足的问题。
1.多措并举,监管与培训相结合。一是开展粮食烘干设备安全性、适用性、可靠性、售后服务四个方面的质量调查,收集和掌握粮食烘干机的作业质量、存在的问题以及售后服务等情况;二是加强质量监管,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和投诉要及时处理,切实保障广大企业的利益;三是强化操作技术培训,与农机生产企业合作,对粮食烘干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潜在用户开展免费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技术操作水平;四是引导推广,通过实地考察、现场示范会等多种形式加大推广力度,将质量优、低能耗、高性能的产品引入本县市场。五是制定全省统一的验收标准,便于指导基层实际操作。
2.加强政策扶持,完善相关的政策保障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烘干机及其配套设施的补贴力度,将粮食烘干辅助设备列为敞开补贴机具;二是将粮食烘干作业环节补贴指定为农机部门来负责承担实施,避免政出多门,在执行过程中走样;三是切实解决粮食烘干厂房及农机大棚建设用地;四是建立农机金融支持机制,提高支农信贷投入,帮助农民解决农机购置资金。
3.创新发展方式,培育粮食烘干经营主体。一是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为主体,鼓励和支持其发展粮食烘干产业;二是探索政府投入后新型经营主体有偿经营模式,在粮食作物的主产区,建立区域性粮食烘干中心;三是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其他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投资经营粮食烘干产业,以多种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粮食产地烘干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