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2022-11-19 04:33
医学美学美容 2022年15期
关键词:维持性依从性护理人员

楚 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0)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是肾脏替代疗法,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对于清除患者体内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具有重要意义[1,2]。维持血液透析质量期间还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保证透析治疗安全、顺利进行[3]。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较差,且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等疾病,在透析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高,且患者由于担心病情及身体状况,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会对治疗效果及安全造成不良影响[4]。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对于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5,6]。本文对心理护理在老年维持型血液透析的必要性、影响老年患者心理状况的因素及相关心理护理措施进行论述,旨在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现报道如下。

1 给予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血液透析对正处于终末期的肾病患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症状,还能适当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7]。临床上,血液透析一般用于治疗肾衰竭或尿毒症等疾病。正常人体内的肾脏能够对血液进行过滤,同时还能够排除机体中的代谢废物、过滤多余盐和水分[8,9]。而一旦出现了肾衰竭,机体中的肾脏就无法进行正常工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血液透析是指使用机器代替机体中的肾脏进行过滤功能,其主要的工作方法是将人体中的血液从机体之中运输出来,使用血液透析机对其进行过滤,将血液中的废物排出,再将过滤好之后的血液运送到患者的体内[10]。血液透析器又被称为“人工肾”,即将血液与透析液分置于一人工合成的半透膜两侧,利用各自不同的浓度和渗透压互相进行扩散和渗透的治疗方法[11]。当血液透析器开始工作时,血液进入到空心纤维中,而透析液会在空心纤维的外侧进行流动。血液透析治疗也会有一定的危害,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等不良反应,若患者合并心功能不全,还容易产生凝血系统紊乱。同时,血液透析时需要静脉插管或建立动静脉内瘘,将血液从体内引入到机器中进行透析,而静脉穿刺的过程会带来疼痛,患者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且血液透析的费用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庭来带经济负担[12]。患者的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降低其治疗依从性,甚至拒绝治疗,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研究表明[13],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明显低于糖尿病患者及意外创伤患者,另一方面也证明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抗压能力及应对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意义非常重大,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还能够促进患者配合医护人员进行下一步治疗,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2 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的因素

2.1 年龄因素 需进行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一般身体状况较差,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且自理能力较差,因此在治疗期间经常需要专人照顾[14]。老年患者由于年龄较大,机体退化,记忆力较差,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医生及药物的依赖性较高,这些都会导致老年患者易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15]。同时,老年人随着年龄升高,自身活动能力开始下降,进取意识逐渐减弱,且自尊心较强,不满足于衰老现状,因此容易出现不良情绪。且老年人的生活习惯长期的处于固定的模式,一旦出现更改,人际交往减少,很容易导致性格发生改变,出现性格执拗、烦躁易怒现象。因此,老年患者治疗时容易出现依从性差等表现,影响血液透析治疗效果。

2.2 家庭因素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治疗的群体,患者的疾病具有长期性及不可逆性,且大部分患者家庭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承担专业护理费用,大部分患者基本都是由其家属进行照顾[16]。有研究表明[17],照顾血液透析老年患者的负担较重,且其社交负担会明显高于心理负担。另一项研究对进行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及其看护者进行研究发现[18],看护者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且其生活质量在看护患者后明显降低。看护者具体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体质量减轻、头痛及睡眠质量下降等,且看护者一旦出现了负面情绪,可能会向患者宣泄,从而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治疗的顺利开展。

2.3 治疗因素 由于血液透析患者的肾功能多为不可逆损伤,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接受治疗,且治疗时穿刺过程伴随疼痛,治疗后部分患者还会产生乏力呕吐等不适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负面情绪会加强。有研究将老年人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神经营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9],血液透析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病率为64.04%,出现焦虑症的发病率为33.77%,均明显高于正常群体。另有研究证实[20],合并焦虑及抑郁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情况,从而导致其治疗依从性降低,会对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3 心理护理措施

3.1 尊重患者的情感倾诉 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是现在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人文关怀指需对患者给予尊重和关爱[21]。护理人员在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需站在老年人的角度上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想法,解达其有关疾病治疗方面的疑问,消除其顾虑。护理人员言行举止要有礼貌,给予老年患者尊称,使其感受到安全感及信任感[22]。另外,需根据老年患者自身的理解能力及文化水平,耐心为其讲解血液透析的目的和治疗过程,以及治疗中的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法,减轻患者顾虑,避免患者在治疗时产生紧张情绪,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接受下一步治疗。

3.2 保持真诚与耐心 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会在疾病的发展中积累出自己的独特经验,护理人员需要积极探索并且总结这些经验,不能全部否定患者,对于有效的经验应进行鼓励支持;对于无效的甚至有害的经验,应和患者进行协商,耐心讲解其原因及机制,使患者不再滥用、误用此类治疗经验及方法,并树立正确、科学的观念应对疾病。

3.3 争取患者家庭及社会的支持 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调动患者的社会关系,了解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其家庭成员情况等。耐心倾听患者讲解自身疑虑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详细解答,鼓励患者多与家庭成员进行沟通交流,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23]。有研究发现[24],在血液透析老年患者中,独居老年患者的抑郁及焦虑的发生率分别为95.00%和94.82%,而和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患者产生焦虑的比例仅为77.55%,这证明了独居老人发生焦虑以及抑郁的可能性明显高于与子女同居的患者。分析认为,家庭成员是老年患者最亲密的人,亲人的陪伴能够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家属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治疗,对于改善其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3.4 强化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由于老年患者年龄较大,身体机能衰退,记忆力减弱,其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对相关疾病不够重视,身体不适病情严重后才意识到,并由此产生恐病心理,出现敏感、紧张和恐惧等心理状况[25]。因此,强化对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相关健康教育,能让患者对血液透析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使其从身心两方面积极配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26]。有研究证实[27],进行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群体心理一致感(SOC)水平均偏低,而且SOC水平和居住地、文化程度、自我效能等密切相关。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及相应的健康宣教,以提高老年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改善其自我效能,使其适应血液透析治疗过程,对于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提高透析质量、延长患者存活时间均具有重要意义[28]。此外,护理人员在对血液透析老年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时,应结合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等,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讲解血液透析技术的一般知识、治疗作用、操作程序及安全性、可靠性,使患者对治疗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并了解血液透析的重要性,明白治疗中断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及肾损伤的危害,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4 总结

维持性血液透析能够有效延长老年肾病患者的生存周期,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且容易出现不良情绪,会对透析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十分必要,有利于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其依从性,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家庭及治疗,护理人员应积极对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心理护理措施的实施中,护理人员需尊重患者的情感倾诉,保持真诚与耐心,充分了解患者治疗时的诉求,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帮助其自我调节心理状况。同时,护理人员还需争取患者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并强化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及血液透析技术的认知程度,了解透析治疗的重要性、安全性及必要性,从而消除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使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疾病。

猜你喜欢
维持性依从性护理人员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内瘘护理专项健康教育的效果
自我管理教育提高门诊治疗过敏性鼻炎治疗依从性的分析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碳酸司维拉姆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后对患者预后恢复的影响研究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影响因素
人文关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当代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品质影响因素研究
妇产科护理纠纷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