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终身教育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开展是适应时代发展方向,为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提供大量专业人才的有效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工业化与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失以及农业转型问题。
终身教育视角下,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是适应城镇化、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促进我国农村居民生产、提升经营管理农业水平的有效方式。相较于传统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理念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结合具有培训主体多元化、培训时间延伸性以及须尊重学员主体性等特点,对于农村居民生产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终身教育理念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面向我国农村全体居民,参与培训主体的类型与数量都较为丰富。首先,从职业类型来讲,终身教育理念不限制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类型,农村中从事农业和第二三产业的农民、个体经营者以及村干部都可以通过报名参与培训,为农村居民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经营模式的优化提供有效途径[1]。其次,从文化程度来讲,终身教育理念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可以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等不同文化程度的乡村居民,并根据其实际学习需求、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提供专业培训,为我国农村生产发展储备充足的人才基础。最后,从年龄分布来讲,终身教育理念在时间跨度上强调以人的一生为时间轴,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并未限制年龄,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年龄层农村居民的学习需求,帮助其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终身教育理念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中的运用强调培训贯穿人的一生,因此,需要在不同阶段接受适合自身的职业教育。首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开展应覆盖农村居民生产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农业生产为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包括农作物的选种、育苗、种植、除草、收获、加工销售等各个阶段[2]。培训时间应满足不同阶段农村居民的需求,这对于农业生产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其次,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规模化程度逐步提升。终身教育理念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中的运用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趋势相适应,可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同环节的人才需求。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开展对参与培训农民的时间限制已经不存在,可以根据农业生产安排调整与延伸培训时间,在满足农村居民学习需要的同时,协同促进农村农业生产发展。
终身教育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开展是根据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农村居民发展需求,对现有乡村职业教育工作做出的调整与改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主要着眼于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村民的实际需求,因此,对于参与培训的农村居民需求关注程度较高。首先,从学习内容的选择来说,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更加关注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当地农业教学资源的运用程度较高,既有助于农村居民深入理解与掌握培训知识,也有助于农民进一步明确自身所学培训知识的实效性,提升农村居民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从培训方式来说,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开展更加关注农村生产实际,通常会根据培训内容以及农村居民的知识背景进行优化与调整,这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在参与培训过程中对知识与内容的理解力。而且农村居民在参与相关职业培训后,可以反馈自身的学习体验以及意见想法,从而促进职业培训内容的改进。长此以往,通过多次参加培训活动,能够帮助农民逐渐成长为乡村振兴所需的专业人才。最后,从学习目的角度来说,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学员大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内驱力与自觉性较强,可以积极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既能促进参与培训农民职业水平提升,也对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目前,由于一些相关人员对终身教育理念的理解较为浅显,使得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在培养计划、培养方式、培养内容以及机构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既影响了农村居民在参与职业培训过程中的学习体验,也对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与推进造成一定阻碍。
终身教育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开展需要立足整体,着眼于我国乡村建设以及农村居民职业生涯发展。但在实际培养计划的拟定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对于农村居民实际职业水平的提升以及乡村建设帮助有限。首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计划没有将当地实际情况考虑在内。终身教育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的拟定与开展需要立足当地实际教学资源,但部分地区在具体培养计划的制定上对当地实际情况考虑不足、对当地现有教学资源运用不足,既影响了农村居民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对培养工作质量的提升造成一定阻碍。其次,对参与培训人员实际情况了解有限。相较于传统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开展在教育对象上的跨度较大,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农民在知识背景、学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年龄层次方面存在明显差距[3],但部分培训人员对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了解有限,在教学计划的拟定以及贯彻落实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导致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农民的学习需求、认知水平不匹配,培训质量并不理想。最后,计划的灵活性有待提升。教学计划需要结合当地教学资源以及学生学习需求进行调整与优化,但通过实际调研了解,工作人员未能根据参与培训农民的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导致具体教学工作质量并不理想。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开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培养方式,但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地区在培养方式上需进一步优化与完善。首先,部分地区对农民这一职业的特点关注不足,在具体培养过程中主要以面对面的理论讲授为主,导致农村居民对相关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的了解与掌握有限,实际教学效果并未得到有效提升。其次,培训工作除关注农民本身外,还要关注农业发展趋势,但一些培训缺乏互联网思维,未能广泛利用网络优势。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单一,传授方式传统,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不足,未能将信息技术有效纳入培训之中,尤其是未能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线上传授技术,导致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教育内容是决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教育内容的质量与丰富程度直接决定了培养工作的实效性,但实际教学内容仍需进一步优化与完善。首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内容与当地实际情况的联系程度不高。终身教育视角的引入不仅需要相关教育人员着眼于农村居民职业生涯发展,还需要将个人发展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但部分培训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未能有效考察当地实际情况,导致教学内容与当地实际情况联系不足,难以挖掘合适的教学资源用来开展教学,加之农村居民的参与度有限,对培养质量的提升造成一定影响。其次,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忽略实用性。部分地区选定的培训内容实用性有限,对当地农民实际生产生活帮助程度有限,大部分培训内容前期都是相关农业理论知识,导致参与培训的农民上课专注度与注意力有限,且对后续课程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农民培养质量的提升以及其职业生涯发展。最后,培训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忽略国家政策导向。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须顺应国家政策导向[4],以便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争取得到当地政府以及相关农业管理部门的支持,但部分地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对国家政策的了解与运用有限,既没有积极争取当地政府以及相关农业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对相关政策的解读与运用方面也存在一定偏颇,导致培训工作推进缓慢且效果不佳。
终身教育理念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结合,一方面,需要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及培训方案上进行优化与完善;另一方面,需要重视培养机构的建设与完善,进一步促进培养工作质量的提升。首先,从培训地点来说,部分地区在培养机构地点的确定上具有较大随意性,导致部分村民不便参与现场培训活动。其次,从培训费用来说,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要一定资金支持,但部分地区由于培训费用不足导致具有参与培训意愿的农民由于费用问题而影响培训。最后,部分培训机构在培训时间与培训频率的安排上忽视学员自身的时间安排,导致部分农民自身农业活动安排与培训课时安排重合,使培训计划落空。
终身教育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可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大量专业人才,提升农业生产、农业管理以及农业经营的现代化程度,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因此,要不断优化与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强化培训工作人员对终身教育理念的理解与认识,适当调整培养方式、培养内容以及加强培训机构建设,从而不断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终身教育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要科学完善的培养计划。首先,计划应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需要着眼于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发展全过程,因此在培养计划制订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当地教育资源与教育条件,明确当地农业发展需求以及产业发展方向[5],从而制订适应当地发展趋势以及满足农民发展需求的培养计划。其次,培训计划的制订需要充分考虑参与培训的不同农民的实际需求与学习情况,根据当地参与培训农民的学历水平以及学习需求优化与调整培养方案,从而促进培养计划的落实以及培训质量的提升。最后,培养计划既需要关注农民职业发展的时间跨度,也需要关注农民职业发展的动态变化,以便在必要时进行适当调整与完善。
首先,面对农民人数众多、需求不一致以及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等情况,可以运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对学习目标、学习能力以及知识储备不同的农民进行分班授课[6],在满足其实际学习需求的同时,促进培训实效性的提升。其次,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的发展也需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参与,在具体培养工作中,要将互联网技术融入教育与培训的各个环节,在帮助参与培训的农民掌握农业知识与技术的同时,培养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互联网思维,让他们具备开放的理念、线上线下结合的思维习惯、竞争与优选的市场意识,理解和掌握多样化的网络平台,为自己的生产服务。最后,理论联系实际。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既需要关注农业生产发展前沿的新理论与新知识,还需要在充分运用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实践指导的效果,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新的生产经营项目,参与新产品开发,推动当地农业发展。
首先,在培训内容的确定上,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明确当地农业发展特色资源,确保培训内容的独特性以及数量的丰富度,从而满足当地农民学习的需要。其次,提升培训内容实用性。要充分关注培训内容与当地农民实际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当地农民明确且直接地感受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时效性,提升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7]。最后,还要及时关注当地农业发展以及相关农业政策导向,充分争取当地政府以及农业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将农民培养与国家政策导向相结合,在教育内容上与农村新项目开发、产业升级、品优农产品推广、农民非农就业、农村道德法治建设、农村文明建设等实现无缝对接,使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
终身教育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教育活动,需要专业的培训机构为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专业的教学场地与环境。在培养机构建设中,首先,要选定合理的培训地点,充分考虑当地参与培训农民的实际情况,兼顾居住在不同位置的农民到达培训地点的时间与路径,避免出现部分当地农民由于路途较远而拒绝参加培训的情况,扩大参与培训农民的年龄跨度;其次,合理安排培训费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费用需要从人力、设备、资源与场地等方面的开销考虑,同时还要关注当地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培训收费标准的确定要争取当地政府以及农业管理部门的支持,减轻参与培训农民的经济负担;最后,优化培训时间安排,从农民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着手,摒弃传统职业培训集中性较强的特点,根据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时间安排具体的培训时间,同时还可通过与当地农民沟通,按需施教,优化培训内容,线上线下结合,进一步提升农民培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