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刚 赵旭庭 张响英
摘 要:针对目前高职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对接不紧密、信息化赋能不充分、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本文就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教学团队结构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课堂教学特色化,推动畜牧兽医专业群教与学的双重革命,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和学生培养质量进行分析论述,以期为同类院校推动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基于慕课的畜牧兽医专业核心课程全时空、多维度互动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2017JSJG344)和国家“双高计划”项目资助课题的研究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畜牧兽医重点专业群建设)和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畜牧兽医)为依托,开展了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形成了教学改革方案,进行了成果实践,推动畜牧兽医专业群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一、专业群教学改革内容
(一)教学团队结构化,助推能力提升
1.院系融合,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
学校以畜牧兽医专业群平台课、方向课为主线,打破原有的教学行政组织,跨院系、跨专业遴选优秀教师,组建高水平、结构化师资团队,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
2.“双向双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实施“校企双进计划”,学校教师进企业,企业导师进课堂,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学校教师全员覆盖、滚动推进,3年为一个周期,每人每年参加不少于2个月的企业指导调研、实践培训及项目研究,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由单一教学型向一专多能“双师型”转变。产业教授、企业导师进课堂,开办产业前沿动态专题讲座,传授生产关键技术技能,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编写基于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工作过程项目化教材,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3.青蓝相继,构建发展型教学团队
学校实施“师徒”工程、“名师”工程、“凤凰人才”工程等,师德师风高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一对一地“传帮带”,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使青年教师站上讲台、站稳讲台、奉献讲台,融入团队,学校教学团队先后获评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个、科技创新团队1个,培养“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20人,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二)教学内容模块化,贯通产业需求
1.教学内容适应产业需求,重构课程体系
按照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需求,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现代畜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内容,设计营养调控、遗传改良、智慧养殖、疫病防控四个专业群课程模块。按照畜牧业生产流程重构学习空间,重组课程内容,重建课程评价,重立师生角色,教学团队分工协作,创设“为学而教”的课堂。
2.技术标准融通课程标准,革新教学内容
根据产业发展现状、企业生产实际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将《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规范》《标准化奶牛场建设规范》等27个技术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1+X”《家庭农场畜禽养殖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等标准。课证融通,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和技术切换能力,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3.岗位任务就是学习内容,提升岗位技能
从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出发,设计真实的典型工作任务模块,将课堂搬到养殖企业,学生在校企双师的指导下做中学、学中做,在完整的岗位工作任务中分模块反复训练,熟悉工作过程、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岗位技能,培养吃苦耐劳、严谨规范的职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教学资源数字化,赋能课堂革命
1.全面打造智能型教学环境,营造一流教学新生态
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打破固化的传统教室布局,建成具有互动功能和智能分析能力的智慧教室;开发具有应用知识、模拟操作、技能考核功能的虚拟养殖场;隔空连线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现代畜牧企业的可视场景,打造线上线下互通、课内课外结合、虚拟真实一体的智能型教学环境,全面推进移动学习和智能学习的应用。
2.系统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通过汇聚自主建设和引进的优质数字化课程,并向师生开放共享,打造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合的个性化优质资源,为信息化赋能课堂教学改革打下基础。学校建设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各1个,系统开发国家、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9门,校级微课程库全覆盖;立足于教材改革,不断充实课程思政、配套在线资源、吸纳行业成果和创新工作手册,率先建成融媒体式教材7部,入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6部。
(四)课堂教学特色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推进分层分类教学,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
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打破传统的同班级、同层次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和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尊重选择、多样成才”的培养模式。
一是建立基于职业岗位的“平台+方向+拓展”专业群课程体系,推行“走班制”教学,建立分层、分类的选课、授课、考核体系,探索学分制改革。
二是开展“高端定制”培养。学校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行业内有影响的大企业共同培养核心骨干人才,校企联合开设场长经理班、班组长班18个,培养产业急需的技术型管理人才。
三是培育“新农场主”。面向家庭农场二代的学生集中开班,在培养技术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经营管理能力、风险防控化解能力。学校共培养新生代农场主152人,为家庭农场注入了新动能。
四是培养“新农人”。学校与地方农业部门、组织部门等共同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学校共为扬州、盐城、淮安、昆山等地区培养246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2.課堂养殖场两位一体,提升核心岗位技能
一是课堂设在养殖场。以校内外实训基地承载课程教学活动,以“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为主,学生边学边做,在真实的环境中完成岗位能力培养。
二是以工作岗位过程设计任务,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设计“三层次”技能学习任务,按照企业生产工作流程进行岗位轮换,完成学习任务。
三是教学活动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学生通过角色式学习,小组协作完成岗位任务,教师通过下达任务、演示操作、巡回指导、分析点评学生学习活动,从课堂到养殖场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三段六步式”教学,线上线下融合互动
充分利用专业群一流的智能型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作用,全面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根据畜牧兽医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通过“课前预习新知、课中消化吸收、课后拓展提升”,紧扣“预习新知、领取任务、训练技能、探究原理、巩固已知、拓展提升”六个环节,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线上线下互补,理论实践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学校通过以上专业群教学改革手段,解决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不紧密、信息化赋能课堂教学不充分、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的问题。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创新点
(一)创新打造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有效课堂
紧扣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将地方发展、企业所需作为课堂改革的指南针,融通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岗位标准,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校企深度融合,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双向双进”,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推进工学合一,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课堂教学与产业发展同向同行,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创新打造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智慧课堂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系统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全面打造智能型教学环境,灵活应用混合式教学场景,创设了教、学、管、评于一体的智慧课堂。改革教学模式,强调师生课堂交流、因材施教,实现了学生的智慧发展,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探索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
紧扣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光明食品集团、新希望集团等行业领先企业共同开展“高端定制”培养,校企联合开设场长经理班、班组长班18个,通过“教学团队结构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课堂教学特色化”,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创新,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场长经理等产业发展急需高端人才。
三、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推进系列教学改革创新,学校直接受益学生数量超过两万人,教学满意度在92%以上;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大赛获奖84项,29%的毕业生在光明食品集团、新希望集团等高端农牧企业就业;畜牧兽医专业群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学校2021年金平果中国大学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畜牧兽医专业,位列全国第一。
(作者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