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中国人每年能吃掉全球70%的西瓜。然而,西瓜原产地并非中国,最早的西瓜既不好吃,产量也有限。那么,西瓜是如何被人类驯化的?
甜味西瓜起源于非洲,人们从约4000年前开始对其进行培育,在得到初步驯化后便开始逐渐向外推广种植。而在被人类驯化之前,野生西瓜虽然富含水分,但质地较硬,色白而无味,甚至味苦。
而西瓜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一度是个难解之谜。
“西瓜”这一名词最早见于五代时胡峤的《陷虏记》,其中记录了“契丹破回鹘而得此(西瓜)种”的历史过程。据推断,大约在9世纪中期,西瓜由回鹘人从中亚传到我国新疆地区,随后向南传播至山西、河南,向北传播至松花江附近的女真部族。
早年间,西瓜属于贵族消费的奢侈品,借由各国使节、商人的交流,以贡品或奢侈品的身份,成为贸易往来的稀缺资源。当时,在中亚的长距离运输过程中,西瓜均由铅质盒包装,还需要加入冰块保鲜,价格也十分昂贵。
普通百姓吃上西瓜,要到南宋。当时南宋官员洪皓出使金国,获得西瓜种子,西瓜由此逐渐扩散至整个江南地区,但味道并不太甜。不过,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了对西瓜的进一步培育。
通过选种实验,西瓜的种植技术逐渐升级,味道更佳,产量更丰。
至元代,西瓜栽培技术已经很成熟,已有重约30斤的巨型西瓜出产。明清时期,种植面积扩大到全国,许多省份都有了自己的西瓜品种。出于对西瓜的喜爱,康熙皇帝还曾专门挑选优质西瓜子,送往台湾地区,只为吃上一口“反季节”的西瓜。
1938年,正在美國攻读博士学位的黄昌贤,利用植物激素首次成功培育出无籽西瓜,轰动生物学界,后被人称为“无籽西瓜之父”。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西瓜、甜瓜总面积不足百万亩,生产水平低下。但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从事西瓜研究的科研人员数量有了大幅增长,先后培育出了优良新品种60余个。
(摘自《解放日报》 肖雅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