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课标背景下基于STEAM教育模式的中学美术课程教学实施路径研究

2022-11-18 20:30王丹彤杨昊高霁葳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艺术课跨学科课程标准

王丹彤 杨昊 高霁葳

基金项目:2019年度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重点项目(新教函(2019)762号)、2021年度喀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喀什地区初中美术课程交叉融合教学设计研究”(编号:2021KMY017)。

摘 要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是素养型课程标准, 贯穿其中的跨学科学习理念成为亮点,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如何达成课程之间的融通,建立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渗透跨学科学习理念还存在诸多疑问。本文立足于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涵、变化的解读,聚焦中学美术课程的交叉融合,从人文素养、科学精神、PBL教学法的应用层面,对基于STEAM教育模式的中学美术课程教学实施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 2022版课程标准;STEAM教育;课程交叉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2)08-0017-04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艺术课标”),体现了“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新课程标准修订原则[1]。与此同时,跨学科学习理念的融入成为此次课标修订的一大亮点。通过跨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建立学科之间内在的自然联系,为中学美术课程的改革创新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本文以2022版艺术课标理念为骨,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翼,以中学美术为场,探究基于STEAM教育模式的中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实施路径。

一、STEAM課程交叉融合的理论逻辑和路径分析

(一)理论逻辑

2022版艺术课标中,美术由单科课程标准向艺术类课程标准的转变率先体现了综合性课程设计的趋势和构想。此次艺术课标框架的构建体现了将美术和音乐学科作为两大支柱,其他内容作为分支融合的跨学科课程设计思路。在理念和内容上,着重强调创新素质,更加注重过程和体验,并提出学习任务、项目式的课程导向,推进由“教”向“学”的转变,与STEAM教育模式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STEAM教育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ematics)的综合教育[2]。“STEM”是其最初的形态。STEAM教育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目标,以小组协作为主要活动形式,是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基于项目的学习。可以说,STEAM教育模式主要是以项目为中心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且十分注重问题情境与真实生活的高度联系,致力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同时鼓励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得知识,使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聆听者转变为活动的参与者。STEAM教育的实质,最终所指向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塑,即在跨学科的学习背景下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发展创造性思维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从STEM到STEAM教育,“Art”作为新的成员,狭义上指美术、音乐等单纯的艺术相关学科,广义上则更多指向人文、社会、语言等领域。2022版艺术课标对艺术课程与人文素养之间的关联给予了肯定,强调应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人文素养的提高,对于综合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明显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一个拥有独特的人文视野、艺术视野的学习者、研究者,借助综合的学习环境,在活动过程中更容易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将STEAM教育模式作为实践载体重新审视中学美术课程,利用美术课程独特的语言,以交叉融合的方式对美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建构,既达到了提高中学美术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又在跨学科课程发展的范畴中起到双向促进的作用,顺应了2022版艺术课标所展现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趋势。以STEAM教育模式和交叉融合为实施手段的中学美术课程路径研究体现了未来教育的前瞻性,是顺势而为,亦是应运而生。

中学阶段,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满足跨学科学习的先决条件。将STEAM教育模式和中学美术课程结合,进行教学实践的主要线索有三点。其一,美术课程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介质和信息传播载体,即视觉和感官的直观体验。我国美术核心素养中也提到: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所特有的、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学科特质。[3]此为美术课程最本质的特征和课程优势。其二,STEAM教育模式和美术课程在实践性、开放性的维度上具备天然的共通性。艺术课程中,学生往往拥有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例如美术课程中常见运用、制作、设计、体验等过程。其三,美术课程同时具备感性教育的特征。在2022版艺术课标的美术课程内容中,对于学习任务和学生实践要求的表述常见的有“发现、感知、欣赏、表现”或其他相近的词汇。此类表述与STEAM教育的理念较为契合,展现了兼顾人文性和科学性的课程理念。

(二)路径分析

1. 树立统整的课程观,创设新型师生关系

2022版艺术课标带来课程范式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吕氏春秋·君守》言道:“不教之教,无言之诏。”不论立于何理念之上,教育不是一日之功,也不能一蹴而就。教育理念的变革应是“自上而下”的。首先,教师在注重自身学科知识深度的同时,需扩宽跨学科知识的广度。其次,教师可引入STEAM教育模式所蕴含的大观念,以统整的视角审视、设计美术课程。统整的课程观不仅指向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更指向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的结合。过去传统的美术课堂往往聚焦于技艺的传授,只关注“美”的体现,课程概念单一、割裂,局限了美术课堂的作用。而现代教育中,课程观逐渐综合化、多维化。这就需要教师脱离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走出舒适区,有意识地探索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动由单一的课程观到统整的课程观之间的蜕变。最后,2022版艺术课标与STEAM教育模式都倾向于师生相互调适的课程取向,实施过程中需留有一定空间,将教师和学生同样作为活动的参与者,重塑师生关系,二者共进,教学相长。

2. 以学生为中心,由“我”到“我们”

传统的美术课堂中学生主动权少,行为被动,主体性弱,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情境将创造性思维的发散限制在特定的场域中,而且小组协作较为形式化,实际上仍以自我为中心学习,缺乏团队协作的意识和精神。

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2022版艺术课标对教学实施中的师生角色展现了极大的关注度:由“教”到“学”,由“个人学习”到“协同学习”,并由关注“教案”转而关注“学案”。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在课前进行学习者分析,并结合当地特色,罗列出各种因素。同时各类课程之间互相联系,可进行交叉融合、联动地教学,不应就某一单一学科孤立地讲授。

基于STEAM教育模式的教学可遵循以下原则和步骤实施。首先,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重置。教师作为总设计师引导、掌控课堂,学生则同时担任团队中的决策者、管理者、实践者等角色,师生双方共同作为活动的参与者,目的在于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收集信息,进行调研,反馈问题,最终完成思维方式的重塑。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体时,所展现的主动性更容易使其获得主动学习的能力,这一能力将使其受益终身。

其次,以小组形式进行项目式、问题导向式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小组协作中将达成角色由“我”到“我们”的转变,在团队合作中感受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唯一性,并逐步深入地了解自身的能力特点,这也有助于学生对未来进行职业规划。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重视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同时,开始注重自我价值和个性的体现,所以在这一阶段正确认识并处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尤为重要。STEAM教育模式倡导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不仅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协作,也可以是小組与小组之间,或者跨年级的协作方式。这一形式有助于学生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避免形成孤立的行为方式,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

3. 教育回归校园,问题回归生活

STEAM教育是以学生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为项目的中心展开的,核心驱动问题的设置尤为重要。所呈现的问题应是结构不良的,并具备复杂、多层次的特点。而

生活性、真实性与实践性是2022版艺术课标所带来的教育改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或者展现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社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助于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活动中真正领悟学习内容的价值。知识不应束之高阁,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也体现了2022版课标所提出的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和提质减负的教育发展理念。

2022版艺术课标相较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由关注“文化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对学生学习提出了基于生活性之上、社会性层面的要求。例如有些问题会通过引入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时代的真实情境,引发学生对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思考与探讨等。相关主题课程通过STEAM教育中跨学科融合的模式进一步实现,可大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影响力,提高课程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二、基于STEAM教育模式的中学美术课程教学实施路径

(一)坚持以美育人,积淀人文底蕴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深挖语文、历史、美术、地理等人文类课程当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发现这些学科课程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四通八达的线索和脉络,这为课程交叉融合,开展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条件。同时,在践行美育和提高人文素养这一范畴内,各学科教学在目标上 也体现了较高的一致性。2022版各科课标中明确提到了跨学科学习这一理念,并提供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实例,这无疑为STEAM教育模式下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以2013年人教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笔墨丹青”为例。第一课题为“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文人画是贯穿本课的重要线索。文人画始于唐代,兴于宋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书画印的结合是文人画的最大特征。这一社会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状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文人墨客以诗画为桥梁,传达真善美的道德标准与追求。对于诗词的分析和体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美术、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的交叉融合能够丰富本课的内涵与层次。基于目标的一致性(见表1),统整理念下的跨学科美术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更易于理解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育人的目标。

(二)强调艺术体验,养成科学精神

艺术创造传达思想,实践是科学精神得以表现的最终途径。落后的课程观念认为美术与科学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在艺术的狭义范畴当中,美术是感性,科学是理性,秉持二者相互割裂的观点,将文理科区分开来。实则,以达·芬奇为例,绘画是其一生最广为人知的成就,但他所涉及的领域还包含医学、生物学、天文学、数学、透视学等多个领域,是跨学科学习的代表性人物。在他的手稿中留下了例如机器人、机械狮等机械工程和生物学的设计。在跨学科的视野之下,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在美术领域的造诣使达·芬奇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让他的想法得以被精准地描摹和表达。

科学精神能够在艺术体验中得到升华,彼此相互成就。达·芬奇曾言,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古希腊时期,美术与数学就产生了交集:毕达哥拉斯所发现的黄金分割比例,被认为是最能体现美感的比例,在后世广泛地运用于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除此之外,几何透视学与美术也是表里相依、休戚与共的关系。对几何体的分析能够增进美术造型中对块面、体积的理解;绘画中透视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感知空间的概念。当下,随着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数学与美术结合的应用也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建筑设计的美学与原理、服装与包装设计中黄金比例和透视的应用;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与数学的知识。

以往美术课程与科学实践类课程跨学科的实际应用案例当中,多为嫁接式的生硬衔接、拼盘式的交叉融合,基于学科知识之间深度关联的应用仍处于亟须探究的状态。实际上,在美术与数学、艺术与科学之间,自先人始,早已构建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在STEAM教育模式所构建的课程范式当中,师生可以在美术课程中与科学对话,用实践检验真伪。

(三)优化教学手段,运用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不同,可分为问题式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与项目式PBL(Project-Based Learning),二者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计和实施,解决“如何学”的問题。问题式PBL用时较短,以驱动问题为核心,培养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实施教学时需教师有意识地融入跨学科内容,在适宜的范围内,教师掌握较多的主动权;项目式PBL则以项目为起点,用时较长,成果需以实际作品加以呈现[4]。项目式PBL的应用本身对中学美术课程交叉融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学生调动多学科知识才可完成最后阶段项目成果的展示。诸多学者的研究证实,项目式PBL教学法对学生高阶思维、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显著的作用。

在STEAM教育模式以及跨学科领域中,PBL教学法的应用广泛,其中项目式PBL在STEAM课程当中应用频次最高。两种PBL教学法同样具备“结构不良”、开放性的特征,且均注重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的过程,强调提升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这与2022版艺术课标和STEAM教育理念的要求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三、结语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体现了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趋势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明确指向,为STEAM教育模式在中学美术课程中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新课标以学生素养提升作为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探讨跨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提出了评价标准和评价要求,要求教学要通过反馈不断对课程进行优化,形成了闭环的课程系统。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结合STEAM理念对师生关系、核心驱动问题进行重新建构,以综合素养的发展和培育为指向制订主题和课程内容,有利于推动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为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及核心素养提供有益探索。

(王丹彤 杨昊 高霁葳,喀什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2]魏晓东,于冰,于海波.美国STEAM教育的框架、特点及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40-46,134-135.

[3]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12.

[4]董艳,孙巍.促进跨学科学习的产生式学习(DoPBL)模式研究——基于问题式PBL和项目式PBL的整合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9(2):81-89.

责任编辑:刘 源

猜你喜欢
艺术课跨学科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表演艺术课舞台空间的构建及运用
多角度思考,发散性思维
——对一道高考概率题的探究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如何上好插花艺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