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患者PCI术后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2022-11-18 03:57:50李晶常亚伟张丹峰张玉琴丁怀兰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汀类高脂血症硬化

李晶,常亚伟,张丹峰,张玉琴,丁怀兰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可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威胁患者生命[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手段,可有效解除动脉缺血,预防支架再狭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3,4]。研究显示,PCI术后1年和3年患者生存率均有所提高[5],但其术后需长期服药,导致术后并发症和增加不良预后[6]。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患者PCI术后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重点关注危险因素并及时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6例,女性59例,年龄56~83岁,平均年龄(70.25±6.15)岁,体质指数(23.01±2.74)kg/m2;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31)和预后良好组(n=94)。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参照《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7],心电图平板试验阳性;影像检查确诊;超声检查确诊;首次行PCI者;依从性良好者。排除标准:并发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者;严重心、肝、肾疾病者;其他疾病引起胸痛者;未通过自主呼吸测试患者;心源性休克患者;中途退出者;上呼吸道出血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从术后第1 d起,通过电话回访及门诊随访观察预后,根据患者自觉能力进行记录心功能分级,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患者性别、糖尿病、吸烟史、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辅助用药、饮酒、冠脉病变支数、术前他汀类治疗、独居、首次PCI及家族史等。

1.3 观察指标收集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术后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经SPSS 24.0软件包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后情况125例患者均行PCI并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1~58 min,平均(50.12±2.65)min,术后随访1年发现,再发心绞痛6例、心肌梗死7例、心律失常6例、血运重建5例、心力衰竭7例,再发不良预后率为24.80%。

2.2 PCI术后短期不良预后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组,两组在性别、糖尿病、饮酒、独居、首次PCI及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辅助用药、吸烟史、冠脉病变支数、心功能分级、术前他汀类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PCI术后短期不良预后单因素分析(n,%)

2.3 PCI术后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辅助用药、吸烟史、冠脉病变支数、心功能分级、术前他汀类治疗均是PCI术后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2。

表2 PCI术后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所引起的,PCI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方法,可快速开通梗死血管,迅速实现心肌再灌注,恢复心肌再灌注,降低病死率[8-10],有文献报道[11,12],PCI术后部分患者预后不良,增加死亡率。本研究纳入的125例患者均行PCI且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41~58 min,平均手术时间(50.12±2.65)min,术后随访中再发心绞痛6例、心肌梗死7例、心律失常6例、血运重建5例、心力衰竭7例,再发不良预后率为24.80%。研究显示[13],虽然PCI可明显改善心脏血运,使缺血心肌功能快速恢复,但术后患者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不良预后发生率较高,因此,寻找动脉粥样硬化患者PCI术后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研究显示,高龄患者PCI术后1年死亡率为13.8% 而超过85岁患者死亡率高达25%[14,15]。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辅助用药情况、吸烟、冠脉病变支数、心功能分级、术前他汀类治疗均是PCI术后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可能为患者年龄越大合并基础疾病越多,并发症多,症状常不典型,从而耽误治疗,增加短期不良预后的发生。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发生,导致患者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等器官病变,增加治疗难度,影响预后;烟草中的有害成分导致患者体内血脂代谢紊乱,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血流量,破坏纤溶机制平衡,促进动脉斑块形成,增加不良预后的发生;而心功能等级越高,对心肌细胞功能抑制作用越强,增加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增加死亡风险,从而影响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患者术前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术前他汀类药物可抑制经PCI术后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患者PCI术后短期不良预后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重点关注危险因素。本研究局限性在于样本量较小,今后应加大样本量的临床实践,以便得出更准确的预测效果。

猜你喜欢
汀类高脂血症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8
对付心血管病要用好他汀类药
保健医苑(2022年1期)2022-08-30 08:39:28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分析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探讨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他汀类降脂药致肝损害的诊断研究进展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高脂血症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干扰及消除
食物不耐受与高脂血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