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曾宪涛,黄笛,张圆圆,王云云,刘郝弦,靳英辉
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均明确循证医学是医学生必须达到的技能目标之一[1,2],是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医学人才的基石[3]。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推进,循证医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 号)[4],提出要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杜绝“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现象。为此,我教研室加大课程建设力度,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引进多学科交叉的师资队伍、融合“学生自主学习式”线上课程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式”线下课堂、构建由“知识型”转向“知识+能力复合型”的混合式课堂,以适应新时代要求。
1.1 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我国在循证医学教学中研究最多的为PBL教学模式[5],小组讨论、专题工作坊等其他教学模式在国外开展的较多[6-9]。随着互联网和MOOC课程的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新趋势,已有在生理学[10]、医学影像学[11]、药学[12]等课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对课程体系及评价方式进行了设计。这些研究各有侧重,适用于不同专业、不同学历的学生,但均不能满足当前对循证医学教学的需求。
循证医学涉及的学科多、实践性强,对混合式教学的设计要求更高。因此,基于本课题组已上线的《循证医学》MOOC课程设计循证医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及评价方式,以期提高课程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具备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
1.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传统的线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导,教师能较好地把握授课进程。然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存在差异,统一的课堂教学节奏无法满足每个个体的学习需求[13]。单纯的线上教学更加灵活,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时间,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规划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式。但这种学习模式对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着较高要求,课程完成率和知识掌握情况无法得到保障[14]。混合式教学将线上教学与传统线下教学有机结合,线上关注“教”,运用视频讲解和线上测试展示完整的知识体系;线下关注“学”,通过精讲多练来进行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学习,兼具课堂授课与在线学习的优点,发挥两种学习模式的最大效能[15]。
1.3 选择异步SPOC作为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工具的原因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提出的。与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的广泛性不同,SPOC更加强调“小范围”和“针对性”,其旨在将优质的MOOC教学资源应用于小规模的实体校园注册学生[16]。SPOC有同步和异步之分,同步SPOC需完全跟随一门正在开课的MOOC的学习安排,教师仅可补充内容,不能修改原有内容;异步SPOC是拷贝一门已节课的MOOC教学资源,课程组织者可以对原有内容自由修改和增减。由此可见,异步SPOC灵活性更高,任课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学习者特点重构授课内容、调整视频顺序,发挥SPOC小众化在线学习特点,定制适合目标学生的学习资源,有效满足师生对教与学的要求[17]。
2.1 课程设计本项目以武汉大学循证医学课程为例,该课程共18学时,教学周期为6周,每周3学时(135 min)。课程组成员通过学生访谈、专家咨询等形式,结合资料检索和循证评价,了解混合式教学的设计模式和学习效果。结合前期调研结果、本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授课教师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案,确定安排31%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即线上线下教学学时分配为线上5.5学时、线下12.5学时。基于此,本次改革制定了易操作、系统性的混合式教学流程图(图1)。
图1 基于异步SPOC的循证医学混合式教学流程图
2.2 课程准备基于本教研室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线的循证医学慕课开设异步SPOC课程,帮助任课教师熟悉SPOC课程的后台操作方法。组织研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和考评方式,准备需上传的学习资源,包括课程视频、讨论题、测试题、作业、操作软件安装包、知识拓展。此外,课程组还编写了“循证医学混合式教学学生手册”,便于学生了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
2.3 课程实施课程的实施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表1以第四次课“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制作”为例,呈现一次完整的混合式课堂学习任务单。
表1 学习任务单—以“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制作”为例
2.3.1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前线上学习课前,教师在SPOC中发布学习资源和任务单,并同步在课程公告栏和微信群内提醒学生线上学习任务的时间节点。学生以任务单上的学习目标为导向,观看课程视频,完成线上测试,并根据需要在视频讨论区留言提问。本阶段通过设立线上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边学习边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观看课程视频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18]。基础和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在异步SPOC平台内反复观看课程视频,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在平台的讨论区,教师可以发布开放性的讨论题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营造积极的线上学习氛围。同时,任课教师定期查看在线测试结果和学生提问,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挖掘线上学习存在的共性问题,调整线下教学的侧重点,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3.2 课中师生-生生互动课中通过翻转课堂、案例点评、平行互动和研讨辩论等方式组织项目化教学。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在以下六个环节中选择及运用:①问题引入。任课教师收集学生线上自学时在SPOC平台上的提问,筛选和分类后,在课堂上进行答疑解惑。如循证医学第三次课《临床实践问题与临床研究方法》上,教师将课前提问归纳为“有关样本量的问题”和“有关临床研究设计的问题”两大类,便于学生系统性的理解知识;②互动提问。通过“师问生答”或“生问生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线上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效改善学生上课“被动听”的传统模式,清除“混课”思想。如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问答PK,并给予一定分数奖励[19]。在一问一答中,学生进一步内化了理论知识,教师发现了学生的理解上不够深刻或存在误区的地方,便于在理论讲授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讲解;③理论讲授。教师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对熟知的内容简要带过,通过对授课节奏的把握提高课堂效率。本环节中,教师还能将思想政治元素有机融于专业课中,通过循证医学与时俱进的学术思想引导学生学术研究需不断创新,感召新时代的医学生对专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专业课立德树人的功能;④实例剖析。结合案例生动展示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剖析案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⑤汇报答辩。循证医学课程涉及综合性较强的项目任务,初次接触的学生很难独立完成。通过小组协作方式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总结,并占据一定考核分值。如循证医学课程在第五次课《文献的批判性阅读》上,要求学生完整阅读教师发布的文献、制作PPT对文献进行研究偏倚风险评估和结果解读,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教师再对小组成果进行点评、拓展、答疑和打分。在实际动手中,完成了教学目标,促进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⑥总结答疑。教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详细解答,最后介绍课程相关拓展知识与获取方式,供感兴趣的学生查阅。
2.3.3 课后回顾与能力延伸课后,学生回看SPOC中的课程视频进行巩固和复习,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微信群或SPOC讨论区与教师研讨,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SPOC内发布的拓展资源进行深入学习,从而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促进知识面的扩展和能力的延伸。
3.1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本项目的考核方式多元,最终成绩由线上学习(25%)、课堂互动(5%)、课堂汇报答辩(20%)、课下实践(15%)和期末考试(40%)五部分构成(表2)。
表2 循证医学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具体来说,课前线上学习考核将综合学生观看视频的数量、时长和测试题的正确率得出。课堂互动考察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师生、生生互问互答的次数和质量,学生参与2次课堂互动即可获得满分。课堂汇报答辩包括小组得分12%和个人得分8%。由于学生之间知识基础有差异,沟通协作能力大相径庭,同时分组时难以达到成员构成的最优化,使得个别小组成员“一人承包”答辩任务的现象或多或少存在。为避免“一肩挑”的现象,课程组将8%的个人得分细化为组内互评5%和个人答辩3%,以此督促学生“人人参与、自己动手”。课下实践于第二次课《循证医学数据库介绍与检索》课后布置,要求学生提出一个临床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库进行检索并撰写一份检索报告。
通过贯穿课程周期的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课堂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循证决策能力。促进师生有效沟通,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升课程实施效果。
3.2 课程评价体系本项目秉持“边教学、边研究、边应用、边改进”的教育理念,构建了贯穿循证医学混合式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评价体系。课前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认知和学习需求;课中开展定性访谈,了解学生对混合式授课模式的真实反馈,并收集其建议进行优化改进;课后自设“知识、态度与行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混合式教学保持的态度、从参与循证医学混合式教学的经验体会自评学习效果、选择线上教学平台中功能最重要的三项和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评价。通过各个阶段评价方法的有效推进,形成了多维度、完整、系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20]。
3.3 实施效果分析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或“5+3”长学制学生、8年制学生),接受混合式授课学生(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或“5+3”长学制学生、8年制学生)的期末成绩明显提高(图2)。基于课程反馈的匿名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0%及以上的临床本科生愿意或非常愿意接受混合式教学,74%及以上的学生评价本次混合式教学体验为“很好”或“良好”(图3);近95%的学生认同课程资源对促进自主学习、延伸个人能力的有效性(图4)。教师工作评价主要来自于督导考核、师-师互评和学生评价等不同方面,多层面、多角度的评价结果均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图2 混合式课堂与传统课堂学生成绩对比
图3 学生对混合式课堂接受度及效果自评价
图4 学生对网络平台功能评价详情
在整个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效果受班级总人数的影响。教师反馈在大班授课时,因学生人数过多,授课时间有限,难以保证每名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二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与学生的学习负担都有所加重。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获取知识,抱怨混合式课堂教学劳心费神。对教师而言,也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反复修改,参与线上、线下互动,统计更多的成绩数据,从而增加了负担。针对班级人数过多的问题,可在今后教学中对目标班级进行拆分,尽量实行小班教学,保证学习效果。针对师生负担加重的问题,可寻求政策激励并鼓励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如将教学改革成果作为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的加分因素,同时提高精神与物质激励。
基于异步SPOC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突破了循证医学课程既往的教学模式,是助力循证医学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提升的一次重要改革。本文结合课程组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循证医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建设思路与实施效果分析,期望能为医学类专业课实施混合式教学提供参考,共同推动新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