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导向下的社区微花园设计治理*

2022-11-18 13:55侯晓蕾刘欣姚莉莎
广东园林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活圈康养花园

侯晓蕾 刘欣 姚莉莎

风景园林在改善城市公共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随着城市从“增量”到“存量”的转变,城市更新从大空间的建设转向“小而微”的改造,关注居民生活的邻里单元,聚焦人文关怀和社区激活[2]。社区是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地方,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都对加强社会治理提出创新型要求。以空间设计作为切入点,进行相应的社会治理,即设计治理。城市微更新需要与社会治理进行充分结合,将小微空间的设计治理作为突破口和聚焦点。在当今后疫情时代,应该将健康城市的思想融入社区空间组织和生态建设中,用小微空间的更新来影响大环境网络的舒适度,用社区营造和生态美学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3]。社区微花园作为代表性的社区小微空间,既是一种设计治理的过程途径,又是一种实现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微花园的设计治理能够有效促进健康城市建设。

1 健康城市导向下的健康社区

1.1 健康城市与社区生活圈

健康城市是世界各国应对城市化对人类健康挑战的的重要途径。1984年,“健康多伦多2000”会议提出“健康城市”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健康、环境健康和身体健康,以促进整体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994 年,“健康城市”定义被明确提出,即由健康居民、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三者有机结合的整体,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统一。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提出健康城市围绕健康经济、健康社会、健康文化、健康环境和健康管理形成的五维指标模型[4]。

“社区生活圈”指的是社区居民以家为中心,开展一日生活所需的通勤、购物、休闲和医疗等活动所形成的空间范围[5]。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生活圈”概念,将其视为“可作为落实多种城市发展目标、应对各类城市危机的复合型载体”[6],《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100%[7]。在健康城市理念的指引下,社区生活圈体系近年来逐步应用于健康城市建设中[8]。

1.2 健康社区与社区微花园

健康社区是健康城市的基本单位,小微空间是社区空间资源的重要类型,社区微花园是在健康城市导向下健康社区生活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9]。社区微花园指城市社区中的小微绿色空间,构成了社区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合理更新并治理小微空间是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提升空间质量,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社区微花园设计治理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交往和居民活动,优化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能够有效补足功能短板,尊重和培育社会力量,完善社区生活圈功能(图1)。微花园的提升和治理串联社区康养生活圈,通过在地营造提升绿色生态,再造生活美学,实现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是完善健康社区的重要一环。社区微花园设计治理注重社区居民的公众参与和过程机制,本研究从健康城市对人影响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3个方面出发,提出微花园的设计治理体系通常包括健康文化治理、自然疗愈治理、社会公平治理、社会活力治理4个方面。

图1 健康社区生活圈中的微花园系统

2 健康社区目标下的微花园设计治理

2.1 设计治理含义

社区治理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多元主体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10]。健康社区是城市居民进行正常公共交往、举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开放性场所。20世纪中叶,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社区治理的前身,所以社区微更新也可以被看作实现健康社区进行设计治理的过程。虽然健康社区具有多重含义,但是,在社区空间中为“日常活动”和“社会行为”提供场所,始终是健康社区的基本属性。健康社区目标下的设计治理,即以空间设计作为切入点,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相应的以健康为导向的社会治理。

2.2 设计治理模式

“健康城市”与“生活圈”都强调生活的城市功能运行的健康性、居民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健康社区生活圈的治理目标亦是如此。以健康治理为核心,结合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及行为活动,组织空间形态,形成连贯、多尺度的生活圈体系[11]。健康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设计治理实现空间融合,社区秩序通过设计治理实现逐步协调,这是健康社区目标下设计治理的运作模式。健康社区的重要表现形式——社区生活圈的设计治理,是健康社区的重要提升方向。当前健康社区设计治理模式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社区规划类、社区营造类、社区运营类。社区规划类为设计发展目标,社区营造类型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事务的过程,社区运营类型为健康社区长效保障的基础。健康社区的内涵强调“环境高质量发展”和“人的需求基本实现”,其设计治理需要3种类型分阶段的互相作用。

2.3 微花园设计治理

微花园设计治理是一种公众参与模式下的社区微更新途径,以参与式营造设计的方式介入城市微更新的进程。微花园是老城社区居民绿色空间的代表类型,微花园产生的起始大多源于居民的自发营造,对其进行参与式营造设计是尊重居民生活方式的社区治理途径。例如北京老城区朝阳门微花园设计治理体系以“1+N+∞”为工作模式,通过社区营造激发公众参与热情,致力于打造一个微花园示范中心,辐射带动落地 N 个高品质微花园样板,带动“∞”个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1+N+∞”的工作路线是多方参与、共同探索微更新的提升路径与模式,也是社区微花园设计治理体系在北京老城区持续多年的落地探索[12]。通过探索多场景下的微花园设计模块与共治共享模式,关键在于引导居民自发营造高品质、文化性、生态性和艺术性的微花园,并使其主动承担长效维护管理,逐步实现微花园系统的自组织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3 健康城市导向下的社区微花园设计治理体系

微花园设计治理在提升点状的微花园绿色空间本身的同时,通过系统化的营造更新,还能够有效促进生成社区康养生活圈,传播生活美学,促进邻里交流,实现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并改善邻里关系,有利于构建健康社区。通过团队连续7年对北京老城区微花园的持续实践和研究,逐步归纳微花园的不同类型和作用。社区微花园注重社区居民的公众参与和过程机制,从健康文化治理、自然疗愈治理、社会公平治理、社会活力治理4个方面进行设计治理。

3.1 社区微花园的健康文化治理

社区微花园的健康文化治理指的是将“挖掘社区特有的文化、记忆和生活”作为社区微花园设计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社区文化的挖掘能够培养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社区微花园设计治理可以通过以历史文化的挖掘和邻里传统热络生活方式的延续康养邻里健康和社会健康,通过走访、调研、访谈、口述史、举办社群社区活动等发现、保护、宣扬社区的生活方式,达到社区的健康文化治理。社区文化一般包括:历史演替,即空间的历史更替,历史名人、历史事迹等;活动历史,指历史节事活动等;场景历史,包括民间自发形成的活动或空间习惯、历史记忆等;社会行为历史,包括社区居民生活习惯,如下棋、遛鸟、种植园艺等[13]。社区文化治理通过集体记忆、场所精神的保护和挖掘强化空间特征。居民生活方式的延续以及邻里和睦的生活场景的营造,是对普通百姓生活习惯的尊重,也是对生活方式的回溯与康养。微花园设计治理通过多年的“微花园的记录与观察研究”“互动展览访谈和持续的社区营造活动”“公众参与式工作坊”“微花园的参与式共建和维护”等步骤,逐步实现社区的健康文化治理(图2)。

图2 社区微花园设计治理步骤图

3.2 社区微花园的自然疗愈治理

社区微花园的自然疗愈治理即在微花园设计治理过程中,特别注重微花园的自然疗愈功能,通过疗愈景观的塑造,有效提升微花园的生态康养作用。社区微花园通过合理利用景观要素,创建舒缓身心的绿色环境,促进景观与使用者相互作用,提高身体机能,强化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14]。基于当前社区居民对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这3个方面的需求,社区微花园应当承担自然疗愈和生态康养的作用。实现居民的身心健康城市导向下微花园设计治理的重要目标。例如,朝阳门微花园示范中心采用“五感疗愈”激发居民对自然的感知,充分运用植物和景观装置螺旋花园、柔和的景观材料调动人体五感,疫情防控期间为朝阳门居民提供心灵康养的绿色微花园。同时,微花园还能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昆虫鸟类形成小型生态链,微型生态措施提升环境效能,实现鸟语花香、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图3)。如昆虫旅馆、鸟箱的设置,丰富生物的多样性,帮助植物授粉、抑制害虫;蚯蚓塔的设置,改善土壤的结构和生物群落;堆肥箱的设置,减少化学肥料的需求,实现物质的环保利用;螺旋花园、雨水花园的设置,利用生态措施实现可持续的公共花园系统。诸如此类的生态友好措施,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居民的科普以及生态的康养。

图3 朝阳门街道微花园示范中心的生态设计元素

3.3 社区微花园的社会公平治理

社区微花园的社会公平治理注重主体多元性和更新过程性,更新设计的各阶段融入更多的居民参与和共享共治。风景园林的康养作用在于通过场地的设计,满足各类人群的空间需求,促进居民进行有益健康的行为,同时提供各年龄段公平的活动空间,提升空间的服务能力,提升绿色空间中活动的人的身心健康。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诸如休闲娱乐、体育运动、散步健身、晒太阳、衣物晾晒等生活需求来满足健康生活。社区的碎片空间,需要通过问题导向系统化整合,以解决生活需求。例如,朝阳门微花园系列通过引导居民参与微花园大赛,居民们投票选出点位,根据各家生活需求美化边角空间。其中,“聊一聊”微花园位于朝阳门史家社区居委会内,居委会作为居民日常来往以及社区工作者办公的场所,为社区居民提供办事、活动等多种类型的服务,史家居委会场地老化缺少活动空间,提升设计以“聊一聊侃大山”为主题建立最纯粹的老北京胡同交谈场景,以居委会活动空间为媒介,弥补现在社会所缺失的面对面交流。带动更多居民参与环境美化行动,打造更多“最美居委会”,为居民营造更加温馨舒适的办事服务环境(图4)。为容易被忽略的社会基层服务空间进行提升设计,推进社会需求的公平性。

图4 全龄参与微花园共建

3.4 社区微花园的社会活力治理

活力是健康的体现。社区微花园的活力治理作为一种激活社区的触媒策略,能够引导微花园的更新方向和设计要点。社区居民的活力康养需要公共空间的活力塑造,用全民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构建社区活力网络,激发居民的生活热情和社会交往能力[15]。社区小微空间的活力康养可以通过社区营造活动、参与式设计、参与式建造等触媒治理介入激活社区活力。公共空间的活力介入常通过艺术化、生态化的社区营造活动针灸式激活社区空间,从居民日常关注的兴趣点出发,建立触媒目标,由点带面。一方面,带动居民参与绿化建设,激发热爱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激活社区活力,连结居民情感,增进交流活动,塑造社区凝聚力。本团队与居民、社会团体、政府、社区居委会共同发起的“旧物改造盆栽”“种子驿站”活动(图5),通过旧物回收、重新利用、动手创意种植活动,及种子交换活动,增进居民与自然,与社区群体之间的交流,以此康养心理健康。例如,朝阳门妇联中心门口打造的“盆中天地微花园”,组织居民共绘妇联图案,提升花箱艺术感、共植耐寒植物、拉动社区居民全程参与空间的改造提升,在共建中提升居民的自我满足感、自信心和幸福感。

图5 史家社区旧物改造盆栽和种子驿站社区营造活动

4 结语:走向康养社区

“只有当居民的行为生活方式有机会获取健康生活,并获得扶持的情况下,才能有机会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生理”[16],由此可见,“看得见的”环境空间质量是对“看不见的”身心健康影响的重要原因,而是否“获得扶持”是重要的影响因子,这正是健康城市导向下设计治理的根本任务所在。因此,基于健康城市的社区微花园设计治理,是一项系统过程和综合工作。本研究认为,社区微花园设计治理体系应当从健康文化治理、自然疗愈治理、社会公平治理、社会活力治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入手,以微花园空间设计作为切入点,进行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可见,微花园设计治理体系与“碳中和”低碳发展理念的顶层目标和“小而微”的城市更新发展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而且,对于提升社区居民身心健康、改善社区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健康城市发展要求也具有正向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健康城市导向下,社区微花园设计治理既是物质形态的空间设计,又是非物质形态的社会治理。设计与治理的结合,将是未来城市更新背景下空间优化的有效途径。

注:图片均为团队自绘自摄

猜你喜欢
生活圈康养花园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城市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探索
——以南京为例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