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琦
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一般始于故宫午门,并沿中轴线过太和门游览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进乾清门后游览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领略前朝三大殿的雄伟和内寝后三宫的雍华。而中轴线的最北端有一休憩的园林,便是故宫御花园。御花园明代时称“宫后苑”,清代改称“御花园”。
御花园落成于明代建造紫禁城宫殿的同时,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虽然明清两代都有改建和修缮,但格局基本上还是最早建园的状况,园中的参天古树,是历史的最好见证。当时,皇帝和皇后住在后三宫里,因此称它为“宫后苑”。清代雍正起,皇帝皇后迁到养心殿居住,这里遂称为“御花园”了。园中的许多亭轩殿宇和水池假石,都是明代留存的遗物。御花园是帝王后妃休息、游赏、颐养、祭祀、藏书、读书的地方。
御花园天一门
坤宁宫之北的坤宁门,是御花园的正门。《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载:“坤宁宫之后,为宫后苑。中为钦安殿,供玄天上帝。殿之东西,有足迹二,相传嘉庆时两宫被灾,玄帝曾立此,默为救火。崇祯五年(1632年)秋,隆德殿、英华殿诸像,俱送至朝天等宫大隆善等寺安藏,惟此殿圣像不动也。殿前有门,曰天一之门。殿后有门,中曰承光门,左曰集福门,右曰延和门;再北为坤宁门,嘉靖十四年(1535年)秋,更名曰顺贞门,其宫墙外,则紫禁城之玄武门,报夜更鼓在焉。苑内曰万春亭,千秋亭;曰对育轩(今位育斋),清望阁(今延晖阁);曰金香亭(今凝香亭),玉翠亭(今毓翠亭);曰乐志斋(今养性斋),曲池馆;曰四神祠,观花殿,万历十一年(1583年)拆去。垒垛石山子券门石扁,名曰堆秀,上盖亭一座,名曰御景亭。东西两处鱼池二,其东曰游碧亭(疑浮碧之误),西曰澄瑞亭。其间奇花异卉,禽声上下,春花秋月,景色宜人。”御花园南北纵80 m左右,东西宽近140 m,占地面积约12 000 m2。坤宁门为正南向,同后三宫相连,在御花园的东南和西南角设琼苑东门及西门,可通向东西六宫。园中格局大致分中、东、西三路。
养性斋
御花园中路以钦安殿为核心,是全园的中心。整个御花园内的建筑采用中轴主次相辅、左右对称平衡的格局,布局紧凑但不拥挤。中路从坤宁门北望,迎面是墙垣围合的钦安殿院落,院墙正中设有一门,黄琉璃瓦歇山顶,小巧别致,入口拱门上有书写“天一门”之牌匾,左右红墙黄瓦低垣与门相接。门口两侧前有伫立的金麒麟护卫,近旁古木参天,甬路上的连理柏是宫中的奇树之一。天一门为钦安殿院落的南门,建于明代嘉靖年,初名“天一之门”,清改今名。“天一”为星名,为北极神之名,喻“天一生水”。
天一门后便是钦安殿,其是园中主体殿宇,南北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始建于明代,1535年增添墙垣形成园中院格局,至清乾隆年间又在殿前加接抱厦。基座采用汉白玉须弥座,石栏杆上的望柱和拦板雕刻着形态优美的龙凤图案,黄色琉璃瓦重檐盝顶式屋顶,上安镏金宝瓶,殿顶平坦,周围四脊环绕。殿前方东西两端有小亭,形成园林中央一座独立的院落。殿内供奉玄天上帝,即真武大帝、水神,为道教中的北方之神,钦安殿是一座别致的皇家道观。明清两代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在此设斗坛、道场,皇帝前来拈香行礼,祈祷水神保佑皇宫,消灭火灾。每逢“天祭”,皇宫里的道人会在这里设醮进表。
钦安殿
鹿台假山
钦安殿把花园分成东西两大部分,有近20座不同类型的轩斋亭台建在与其大致对称的东西两侧上。两侧园林景观却不同,东以盆景花卉为主,西以叠石假山为主。东西景观不能同时收入眼帘,从而在视觉上扩大了原本面积不大的花园。钦安殿北面正中的承光门是一座琉璃牌楼,门内置鎏金铜象一对。承光门后是一个四面设门的小院空间,东西两侧有延和、集福二门,做成双柱不出头的牌楼形式,上覆琉璃瓦庑殿顶。承光门的北面为顺贞门,寓顺和贞节之意。顺贞门是御花园中路的最北端,也是御花园的北门,外面即紫禁城的北界神武门。
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东路建筑有绛雪轩、万春亭、井亭、浮碧亭、摛藻堂、堆秀山御景亭等;西路建筑有养性斋、千秋亭、澄瑞亭、位育斋、延辉阁、鹿台、四神祠等。绝大多数建筑为游憩观赏或拜佛敬神之用,唯有摛藻堂从乾隆时起,作为四库全书荟要,供皇帝查阅。建筑多倚围墙,只以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立于园中,使得空间阔广舒畅。
御花园的东路,过琼苑东门后便见位于东南角坐东朝西的绛雪轩,现在用作游客服务部。绛雪轩为五开间,前有月台,呈凸状布局,其门窗装修一概为楠木,显得朴素雅致。乾隆皇帝常到绛雪轩吟诗作赋,曾有“绛雪百年轩,五株峙禁园”的诗句。当时轩前有5株海棠树,每当花瓣飘落时,宛如红色雪花,遂将轩名取“绛雪”,轩前面对着一座琉璃花坛,上置玲珑湖石,花坛里有一簇太平花,据说是晚清时西太后慈禧命人从河南移来栽种于此,代替了古海棠。
万春亭是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时改建,重檐,上圆下方,四面均有抱厦,作十字折角形,周围绕以石栏,阶陛回出。万春亭南阶前西侧有一座井亭,小巧精致。万春亭北面是浮碧亭,亭建在一座单孔石桥之上,为一方形攒尖亭,南向有卷棚抱厦与方亭相接,桥下碧池水中,金鱼游动,睡莲清雅。倚北墙而建的摛藻堂,与浮碧亭北向正对,“摛藻”为施展文采之意。《日下旧闻考》记载:“摛藻堂向为藏秘籍之所,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置。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汇集四库全书,复命择其尤精者录为荟要,计一万二干册,于堂内东西增置书架庋弆,仍依四库之序。”摛藻堂室内藏《四库全书荟要》,是择“四库”中之精粹,皇帝到此休憩时阅读。摛藻堂东是小型方亭凝香亭。
摛藻堂西侧的堆秀山,是倚北宫墙用各种形状的太湖石叠筑的假山,山高超10 m。山的正中有石洞,门额题曰“堆秀”,左侧有御书“云根”二字。山势险峻,磴道陡峭,山巅建有御景亭,亭呈方形四柱攒尖顶,上覆绿琉璃瓦,黄色琉璃瓦剪边,亭内天花藻井,下有宝座,亭外设石供桌。堆秀山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在拆去的观花殿原址上堆叠而成的湖石假山,清代又在山脚设石雕蟠龙喷泉,口喷水柱高超10 m,景象十分壮观。每逢九月初九重阳节,帝、后登高于此,到御景亭揽胜,眺望宫苑金秋景色。
御花园的西路,在琼苑西门后是养性斋,始建于明代,初名乐志斋,清代改成养性斋。建筑坐西面东原为二层楼七开间,乾隆十九年(1754年)于楼两端向前接出三开间,改建为角楼,平面呈“凹”字形,前有通廊,与花园东面的绛雪轩正好凹凸相应。屋顶为黄琉璃瓦转角庑殿顶。建筑外面设有月台,其前山石错落,花木扶疏。养性斋是一座楼阁式藏书楼,清嘉庆、道光两帝常临此斋,末代皇帝博仪曾将其英文教师庄士敦安排在此居住,以便学习英语和数学。
养性斋往北的千秋亭,与东面相向的万春亭都是四出抱厦组成十字折角的多角亭,屋顶也都是体现“天圆地方”含义的重檐攒尖。千秋亭北边的澄瑞亭,也和其东西相向的浮碧亭一样,都是南出抱厦跨于水池之上的方形桥亭。而位育斋西面的毓翠亭,与东北苑角的凝香亭都是带蓝花屋顶的小方亭。尽管多有对称式布局,但是仔细对比,还是能发现除了万春、千秋二亭的攒尖顶形式不一致外,东西靠苑墙布置的其他建筑并不相同。
千秋亭
延晖阁北倚宫墙,明代初建时称清望阁,清代改今名,取延驻夕阳光辉之意,阁上悬有乾隆题书“凝青室”。延晖阁外观为两层,其内部两层之间还有一暗层,阁上外部有出挑的回廊环绕,显得轻盈玲珑。延晖阁与花园东部的堆秀山御景亭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登临高阁,近可俯看园中佳景,远可北望景山风光。清代乾隆、道光、咸丰等皇帝都留有吟咏此阁的诗句,而清代宫廷从八旗遴选秀女进宫的活动也在延晖阁举行。
堆秀山御景亭
延晖阁南向相对的是四神祠。四神祠为一座平面八边形的攒尖亭前出抱厦组成,不施斗栱,黄琉璃瓦上覆宝顶,抱厦卷棚歇山顶。周围出廊,廊下设木坐凳栏杆,造型纤秀,别具风格。四神祠是供奉道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地方。亭内靠南墙砌有案几,上安放供奉神牌。四神祠背靠叠石假山,假山西侧有井亭,南面是鹿台。
延晖阁
在西苑墙近澄瑞亭处,有一抱厦入口,门内是重华宫漱芳斋院落,还有一座宫廷演戏用的小戏台。
园中古柏老槐,千姿百态,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园内名贵古树很多,如卧龙松、龙爪槐等,现存古树有160多株,散布园内各处,树龄多数超300年。园中还有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绛雪轩前摆放的木化石做成的盆景,尤显珍贵。园内甬路均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由720幅图画和300多步长的连续图案所组成,有人物、动物、花卉、风景、戏剧、典故等,特别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像“长坂坡”“甘露寺”“凤仪亭”“火烧赤壁”“三英战吕布”等,活灵活现。这些象征福、禄、寿的图案丰富多彩,将花园点缀得更觉富瞻,沿路观赏,妙趣无穷。